忆包兰线改扩建及水害工程的建设
(2023-01-23 20:23:20)分类: 老爹的文章 |
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初我在呼铁局工程处(原铁道部第三工程局一处)工作,参加过包白线、海拉线、包环线等的新建,包兰线、包头枢纽、二连站等的改扩建、京包双线等工程的建设,但较多的是在海勃弯进行包兰线改扩建及水害修复工程的建设。而后是在呼铁局基建处从事铁路工程监理工作。
我参加包兰线改扩建及水害工程建设的主要时段是上世纪六十至八十年代,主要是巴彦高勒(三盛公)至石嘴山段,也参加过包头枢纽改扩建及巴彦高勒至包头间的一些铁路工程建设。现对包兰线改扩建及水害工程建设的回忆如下:
一、车站改扩建:
包兰线于五十年代建成时车站规模较小标准较低,随着运量不断增长各车站都进行了改扩建。改扩建工程规模较大的有乌海站(海勃湾站)和乌海西站(乌达站),海勃湾站建设初期只有三股半道,站房只有100平方米左右,位于铁路西侧(靠黄河侧),六十年代改扩建时将站房面积增大到200m2左右,向西移了200m左右,仍位于铁路西侧。当时海勃湾车站地区没有树木,除火车站和市内有些房屋建筑外无象样的建筑物,满地都是黄沙,旅客上下车要翻越站场路基和铁路股道十分不便,七十年代初改扩建时将站房改建到铁路东侧(靠城市侧)。海勃湾地区与乌达地区合并成立乌海市后海勃湾站改名为乌海站,乌达站改名为乌海西站。
站场改扩建工程的特点是工程种类多、参建的单位和工种多、与车站及相关单位的联系和协调的事情多。站场改扩建工程的难点是:施工期间必须确保运输生产的正常进行。因此必须建立相应的协调机构和制度。站场改扩建工程新建部分的开通使用必须要有相当权威的机构进行指挥和协调,乌海站新建部分的开通铁路局领导亲临现场进行指挥和协调。
2008年上半年我有机会到海勃湾看望当年呼铁局工程处二段三队的老伙伴,经原三队老朋友的带领我故地重游感慨万千,如今的海勃湾火车站地区已经没有了土公路,大多数平房都变成了楼房,与市内完全连成一片,除高层建筑和小汽车没有呼市多,街道的绿化和街市面貌已和呼市没有多大区别。现今的海勃湾今非昔比十分繁华,已经通了高速公路,有了飞机场,是内蒙古自治区的第三大城市。
二、增设会让站:
包兰线于五十年代建成时站间距离一般都在30km左右,为了提高包兰线的运输能力,七十年代增建了一批会让站,使站间距离减少到15km左右,随着运量不断增长的需要,八十年代初又增建了更多的会让站,使站间距离只有7~8km。通过包兰线增设会让站的建设我目睹了包兰铁路及沿线的发展和变化,如今包兰线已经建成了双线,以满足改革开放后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
三、水害修复工程:
由于包兰铁路修建时的历史条件所限,建设标准较低,因此运营初期水害频发(尤其是巴彦高勒至石嘴山地段),最为突出的例子是落石滩车站外(兰端)的一座小桥,六十年代被洪水冲毁后,水害修复扩建为中桥,七十年代又被冲坏修复扩建为大桥,由此可见当时铁路桥涵的设计与实际情况相差甚大,实得研究反思。
水害修复工程的特点是工期紧,要在水害抢修开通铁路临时便线后,于第二年雨季前,开通使用新建的桥梁,才能确保顺利排洪和运输安全,如不能按期完成,将造成不堪设想的严重后果。水害桥梁修复工程的难点是桥梁的架设,因桥梁制作和架设的工程量较小且分散,又地处边远地区交通条件特差,当时也很难找到架桥的机械设备。我们在技术上可行、经济上有利和减少对运输干扰的情况下,选择了就地预制桥梁和人工架设桥梁。
跨度8m及以下的桥梁,在桥梁预制场地至架梁处修建简易的架梁便线,使用人工铺轨小平车运载桥梁进行人工架梁,使用的架梁工具除铺轨小平车外,主要是50吨的手动螺旋千斤顶和起道机等常用的普通工具及适量的旧木枕。这种人工架梁的土办法简单易行,经济安全,对运输没有干扰。
我记忆中人工架梁难度较大的工点是:桃思兔车站至碱柜车站间的2-16m中桥(水害前为1-6m拱涵),因为16m的一片桥梁的重量有50多吨,不但横向滑移较为困难,铺轨小平车和普通轨道车的平板车都不能承载50吨的重量,经周世孝(队技术负责人后升任呼铁局付局长)同志的努力从海勃湾列检所借用了两台报废车辆的台车才顺利的完成了人工架梁任务。
包兰铁路的修建和发展使荒漠乌海地区变成了现代化的内蒙古第三大城市,包兰铁路沿线城镇工矿企业的发展,使铁路运量不断增长推动了包兰铁路的发展,这是铁路和城镇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例证,说明铁路的修建和发展对铁路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是多么重要。慌无人烟的巴彦高勒至海勃弯铁路沿线因铁路和公路的发展,地处黄河之滨的有利条件,吸引了大量杭锦旗农牧民的到来而兴旺热闹了起来。海拉线建成后又延伸到拉僧庙再延伸到恭禾苏,现今已和准乌线连通可经呼准线和大准线到达全国各地。看到包兰铁路及沿线城镇能发展到现在这样好,回想起我们这一代铁路建设者在当时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为国家铁路建设事业吃苦、出力、付出感到很值,为此感到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