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洪抢修的回忆和联想
(2023-01-08 15:34:01)分类: 老爹的文章 |
上世纪50至80年代京包线、包白线、包兰线因遭遇罕见洪水袭击而断道的情况较多。当时铁路工程队伍是抗洪抢修的主力军,我所在的呼铁局工程处第二工程段参加抗洪抢修较多。抗洪抢修如同打仗不分昼夜争分夺秒,在铁路局抗洪抢修机构强有力的领导下,在物资和生活条件都很差的情况下,都能以最快的速度修复通车。我参加的主要是包白线及包兰线乌海地区的抗洪抢修。
1、我局管内遭遇罕见洪水袭击的可能性分析
1958年包头地区遭遇罕见洪水袭击,我目睹了包白铁路多处被冲断道,包环线昆独仑河大桥16m跨度的钢筋混凝土桥梁(重50多顿)被冲出几十米远,小包钢专用线被冲断等情况。
1959年我在呼市参加唐山铁道学院函授招生考试,呼和浩特地区遭遇罕见洪水袭击,我目睹了京包铁路被冲断、水漫呼市街道和火车站、冲毁公路桥梁、水淹民房等情况。
我认为近些年我区铁路未发生较大的洪水灾害,除京包和包兰等铁路经过改建及双线建设使铁路防洪标准有了较大的提高外,主要是未遇到象1958及1959年那样甚至更大的罕见洪水。现今全球气候变暖必将导致更多的异常天气和罕见洪水的出现。近年我国南方及东北地区遭遇罕见洪水袭击,多条铁路线被冲断,台湾和西南地区滑坡及泥石流等灾害应引起我们警惕。在呼铁局连续多年运量持续高增长的大好形势下,应居安思危做好应对罕见洪水袭击的必要准备,尤其是山区和山前区的铁路,遇罕见洪水时易发生较大的洪水灾害,因此对重点洪水易发区的桥梁应作必要的调查,制定抗洪抢修预案。以确保我局铁路运输线的畅通和运输任务的完成。
2、抗洪抢修要素及方法的变化
现今铁路运输的繁忙程度是上世纪50至80年代不能比喻的,低速慢行已经不能接受,因此上世纪50至80年代的抗洪抢修方法已经不适应。抢修人员、物资器材、机械设备、运输条件等要素都发生了变化,抗洪抢修办法也必须做相应改变。
3、抗洪抢修队伍的培训
按照目前铁路运输的要求临时便线和便桥的时速应不低于45公里。临时便桥应使用钢木排架桥墩、工字钢梁和D型梁修筑。为加快临时便线的修筑速度应使用木枕铺设线路、路基应使用机械化修筑。因此必须选定一批常用的机具设备和器材,明确抗洪抢修时要随时调用;对于不常用但抗洪抢修必需的器材应进行研制和储备,以备抗洪抢修急需之用,如临时便桥用的钢木排架、工字钢梁和D型梁及另配件等。应储备的主要物资器材,如木枕、钢木排架、工字钢梁、D型梁及相应的另配件等。
5、抗洪抢修演练
通过抗洪抢修演练,可提高抗洪枪修队伍的能力和水平;检验各种抗洪抢修机具、设备、器材、物资的适用性;检验和完善抗洪抢修预案,确保快速完成抗洪抢修任务,达到抗洪抢修预定目标。尤其是便桥修建的演练更为必要。
6、抗洪抢修需要地方的支持和配合
现在的抗洪抢修工作比我回想当年的情况要复杂得多,路基机械化施工的临时道路、土源、临时生活设施等方面都需要地方的支持和配合。因此抗洪抢修指挥机构应有地方领导参加,以便协调与地方的关系,取得地方的支持和配合,确保抗洪抢修的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