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解《道法九要》之二
行法第六
夫法者,洞晓阴阳造化,明达鬼神机关,呼风召雷,祈晴请雨,行符咒水,治病驱邪,积行累功,与道合真,超凡入圣。必先明心知理,了了分明,不在狐疑。欲祈晴救旱,先择龙潭江海、碧壑深渊,云龙出没之地,依法书篆,铁札投之。如不应,方动法部雷神,择日限时,登坛发用。祈晴之事在乎诚心静念,运动暘神,召起冯夷风部之神,扫除云雾,荡散阴霾,易歉为丰,救民疾苦。若德合天心,应之随手。驱邪之道,先立正己之心,毋生妄想,审究真伪。古云:若要降魔鬼,先降自己邪。当以诚心召将而驱之。若传人不一,闻法避罪逃遁者,差雷神巡歷而馘之。若遣祟,切不可发送酆都,没后恐有连累,戒之慎之。若治病之法,宜仔细察其病证,此当给以符水治之。盖人之气运,于三焦五臟之间,顺则平康,逆则成病。或嗜欲失节,或心意不足而成邪。故邪气侵则成病,以我正真之气,涤彼不正之邪,以我之真阳敌彼之阴。若患者执迷邪道,可方便化之,符水而治之。救人功满而证仙阶,而为妙果歟!
夫法者,洞晓阴阳造化,明达鬼神机关,(1)呼风召雷,祈晴请雨,行符咒水,治病驱邪,(2)积行累功,与道合真。(3)
【注解】
(1),“夫法者”,所谓法的意思。“洞晓”,透彻地知道和明白的意思。“阴阳造化”,指的是万物内在的阴阳变化。“明达”,明确而透彻地了解的意思。“机关”,现在多指处理事务的办公部门,原来是指控制事物发展变化的某个部位。“鬼神机关”,就是指能够控制鬼神活动的部门。
(2),“呼风”,就是呼唤来风雨。“召雷”,就是召请雷部诸神。“祈晴”,就是祈求天气变晴,终止淫雨。“请雨”,就是祈求天气下雨,终止酷旱。“行符”,施行符法的意思。“咒水”,对水念咒,使得法水有验的意思。“治病”,为信徒治病的意思。“驱邪”,为信徒驱除邪魔的意思。以上八项就是道法的主要形式和功能。
(3),“积行”,就是不断地施行道法。“累功”,就是不断积累修道人的善功。“与道合真”,就是同道融合为一体,修炼成真的意思。
超凡入圣,必先明心知理,了了分明,不在狐疑。(1)
【注解】
(1),“超凡入圣”,指的是行法的人,已经超出一般普通的凡人,进入了有高超道法的神圣行列。“必先”,一定先要的意思。“明心知理”,就是心中明白、懂得道法的道理。“了了分明”,了了就是明白和清楚的意思。了了分明就是对于道法的种种都非常清楚明白。“狐疑”,就是怀疑和犹豫的意思。
欲祈雨救旱,先择龙潭江海,碧壑深渊,云龙出没之地。(1)依法书篆,铁札投之。(2)如不应,方动法部雷神,择日限时,登坛发用。(3)
【注解】
(1),“龙潭”,指的是地势凶险的深渊。“江海”,指的是江河和海洋。“碧壑”,壑是山沟或者大水坑的意思。“碧壑”就是绿色的山溪。“深渊”,就是深深的水潭,相传云龙就躲藏在这些地方的水中。“云龙”是能够致雨的龙。
(2),“依法”,就是按照道法的规定。“书篆”,就是画符,符书的笔划类似于古代的篆书,因此成为符篆。“铁札投之”,铁札是坛场的法器之一。符书画在纸张上,纸张不能沉入水中或水底。为了让符篆发挥召唤云龙的作用,因此,将符书装入铁札之中,或者直接书符于铁札之上。
(3),“如不应”,如果云龙没有反应和动静,也就是仍然没有雨意。“方动法部雷神”,“方”就是方才的意思。“动”,指的是惊动或者动用。“法部雷神”,指的是道法中的雷神。“择日限时,登坛发用”,就是要选择日子,确定时刻。“登坛”即登上法坛。“发用”即发遣和使用雷部的神灵。
祈晴之事,在乎诚心静念,运动旸神,召起冯夷风部之神,扫除云雾,荡散阴霾。(1)易歉为丰,救民疾苦。若德合天心,应之随手。(2)
【注解】
(1),“祈晴之事”,指的是祈祷天气好转,停止雨雪之灾。“在乎”指的是运用道法的关键在这里。“诚心静念”,心要虔诚,静念就是保持安静,专心思念祈晴之事。“运动”,现在多用作体育运动,或者政治运动来理解,此处作动词用,就是运作起来的意思。“运动旸神”,就是施行道法的道士自己的阳神运作起来。“冯夷”是水神的名字,即河伯。“冯夷风部”之神,就是主管雨水的众神灵。“阴霾”,霾是悬浮在空气中大量尘埃等颗粒引起的昏暗的现象。有霾的日子通常比较阴暗,通称阴霾。“荡散阴霾”,就是风神刮起大风以后,阴霾自然飘荡散去,晴空自然出现。
(2),“易”,改变的意思。“歉”,歉收的意思。“丰”,丰收的意思。“易歉为丰”,指的是连绵的阴雨消散,使得歉收变成丰收。“救民疾苦”,就是救济百姓于歉收的疾苦之中。“若”,即如果。“德合天心”,行施道法的人所作的事情是符合天意的。那么,“应之随手”,祈祷天晴的事情,就能够随着道法的施行,立刻得到响应。
驱邪之道,先立正己之心,毋生妄想,审究真伪。(1)古云:若要降魔鬼,先降自己邪。当以诚心召将而驱之。(2)若传人不一,闻法避罪逃遁者,差雷神巡历而馘之。(3)
【注解】
(1),“驱邪之道”,指的是行施驱邪的道法。“先立正己之心”,首先要摆正自己正确的心思,也就是说,行法的人不能有邪念。“毋生妄想”,就是不能产生胡思乱想。“审究真伪”,审察和探究真的和假的,正的和邪的,善的和恶的,等等。
(2),“古云”,就是古人说的意思。“若要降魔鬼,先降自己邪”,意思是如果你要降伏魔鬼的话,你先要把自己心中的邪魔降服。然后,再以虔诚的心来召集天将,把邪魔驱除出去。
(3),“若传人不一”,如果传授道法的人不相同。“闻法避罪逃遁者”,指听到和看到道法就畏惧得想逃避罪孽而逃逸躲藏的邪魔。“馘”是古代战争中割掉俘虏耳朵的刑罚。“差雷神巡历而馘之”,就是差遣雷部神灵,巡查抓捕和处罚邪魔。
若遣祟,切不可发送酆都,没后恐有连累,戒之慎之。(1)若治病之法,宜仔细察其病证,次当给以符水治之。(2)盖人之气运于三焦五脏之间,顺则平康,逆则成病。(3)或嗜欲失节,或心意不足而成邪,故邪气侵则成病。(4)以我正真之炁涤彼不正之邪,以我之真阳敌彼之阴。(5)
【注解】
(1),“遣祟”,发遣邪魔的意思。“祟”,就是鬼怪邪魔以及鬼怪邪魔害人的事情。“切不可发送酆都”,意思是不可以将邪魔发送到地狱去。“酆都”,即羅酆山,在北方癸地,周回三萬里,高二千六百里。山上山下並有鬼神宮室。人死后,其魂都歸屬酆都山中。後人將酆都附會於今四川省豐都縣城。人死後,亡魂經過北斗神虎追攝,根據生前所積善惡,分別去處。積善者,送南昌火府,受煉更生。積惡者則拘魂于東嶽泰山神主管的酆都地獄。“没后”,指施法的道士死后。“恐有连累”,恐怕会有连累。“戒之慎之”,就是要谨慎对待,不可以发送酆都的意思。
(2),“若治病之法”,如果为了治病而施法的意思。“宜仔细察其病证”,就是应该仔细观察病人的病症的意思。“次当给以符水治之”,就是其次应该给以符水治病。
(3),“盖”,是古汉语的发语词,作为论述的开始。“三焦”,是中医学名词,上焦、中焦和下焦的合称。中医认为,三焦处在饮食的道路上,是气运行的终始。上焦在心下下鬲,在胃上口;中焦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下焦在脐下,当膀胱上口。“五脏”,指的是心、肝、脾、肺、肾等五脏。“盖人之气运于三焦五脏之间,顺则平康,逆则成病”,就是说人的内气运行于三焦和五脏之间,气流顺畅,人的身体就平安和健康。如果内气运行碰到障碍,逆向运行,那么人体就会生病。
(4),“或”,就是有的人的意思。“嗜欲失节”,指人的嗜好欲望失去节制。“心意不足”,指人是思维控制能力不足。“嗜欲失节”和“心意不足”就可能成为侵犯人健康的邪毒。“故邪气侵则成病”,邪气侵犯人体,就使得人体阴阳失衡,酿成疾病。
(5),“以我正真之炁涤彼不正之邪”,就是施行道法的人以自身正真之炁来洗涤病人的不正的邪气。“以我之真阳敌彼之阴”,就是施行道法的人以自身的真阳来克服邪魔的阴气。
若患者执迷邪道,可方便而化之符水而治之。救人功满而证仙阶而为妙果欤。(1)
【注解】
(1),“患者”,指被邪魔侵入而受祟得病的人。“执迷邪道”,就是固执邪道,不能悔改的病者。“可方便而化之符水而治之”,可以用简便的方法,即用符水来治疗病人。“救人功满而证仙阶而为妙果欤”,救人就能建功,建功累积到一定的数量,功业满足就可以位证仙班,得到奇妙的成果。

守一第七
近观行持者,间或不灵、呼召不应者,何故?初真行法者累验,广学者却不如之,此非法之不应也,缘学者多传广学,反使不能纯一,分散元阳,登坛之际,神不归一,法不灵应。岂不闻老子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人得一以灵。今志於行持者,必当守一法,而自然通天彻地。不知守玄抱一为最上功夫,但耽於广学,反不能纯一矣。盖上古祖师,虽有盈箱满筪灵书,留之引导凡愚,开发后学。不知师心自有致一之妙,不教人见闻,鬼神亦不知其机,用之则有感通。且法印亦不可多,专以心主一印,治一司,专用一将,仍立坛靖,晨夕香火崇奉,出入威仪,动止恭敬,诚信相孚,自然灵应。切不可疑惑有无,昧於灵台。须是先以诚敬守之,必获灵验。斯为守一之道矣。
达观行持者,间或不灵,呼召不应者,何故?(1)
【注解】
(1),“守一”是道教修持方法的一种,一就是道,守一就是固守道的信仰的意思。其修持方法,据《南华真经》的《刻意》篇称,“唯神是守,守而勿失,与神为一”就是“纯素之道”,是“合于天伦”的。(《庄子今注今译》,399页,中华书局,1983年)“守一”的方法,就是全神贯注于道,而不分散思想和精力的修炼方法。“达观”,原来是指看得全面、了解透彻的意思,引申为看得开、看得透彻的意思。行持,施行道法的意思。“达观行持者”,就是精通道法而在施行道法的人。“间或不灵”,就是有时施法不灵验的意思。“呼召不应”,指召唤天将神吏,得不到响应。“何故”,就是什么原因的意思。
初真行法者,累验非常。广学者,却不如之。(1)此非法之不应也,缘学者多传广学,反使精神不能纯一,分散元阳。(2)登坛之际,神不归一,法不灵应。(3)
【注解】
(1),“初真行法者”,指的是刚刚开始学法和行法的人。“累验非常”,就是累积起来的灵验同常常行法的人不同。“广学者”,指的是学得多了,学得久了的人。“却不如之”,就是不如其他行法的人的意思。
(2),“此非法之不应也”,意思是这种情况的出现并不是道法不灵验了。“缘”,就是因为这个缘故。“学者多传广学”,学法的人从许多前辈道长那里得到传法,从各种途径广泛地学法。“反使精神不能纯一,分散元阳”,意思是反而使得行法的人,精神不能纯粹守一,自己的元阳之气被无谓地分散消耗了。
(3),“登坛”,就是登上行法的道坛。“登坛之际”,就是登上道坛行法的时候。“神不归一”,就是元阳之神不能固守于道的意思。“法不灵应”,就是道法不能灵验和响应的意思。
岂不闻老子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灵。(1)今志于行持者,必当守一,法而自然通天彻地。(2)不知抱玄守一为最上功夫,但耽于广学,反不能纯一矣。(3)
【注解】
(1),“岂不闻老子云”,就是难道没有听到老子说过的意思。“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灵”,此三句出自《道德经》第三十九章,但引文和通行本略异。通行本作“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灵”,就是天得到“一”就清明,地得到“一”就宁静,人得到“一”就灵妙的意思。得一就是固守“道”而没有杂念的意思。
(2),“今”,就是现今的意思。“志于”,有志于的意思。“今志于行持者”,现今有志于行施道法的人的意思。“必当守一”,就是一定要守一,使得自己的思想集中于“道”,心态保持宁静,没有杂念。“法而自然通天彻地”,就是道法自然会有灵验,畅通于天地之间。
(3),“不知抱玄守一为最上功夫”,指的是,固守于“道”和保持守一的宁静心态,这是最上乘的功夫。如果不懂得这个道理,“但耽于广学,反不能纯一矣”,意思是只是沉迷于广泛地学法,反而不能保持自己思想信仰和心态的纯粹守一了。
盖上古祖师虽有盈箱满箧灵书,留之引导凡愚,开发后学。(1)不知师心自有至一之妙,不教人见闻,鬼神亦不知其机。用之则有感通。(2)
【注解】
(1),“上古祖师”,指的是自古以来的历代祖师和道门前辈。“虽有盈箱满箧灵书”,意思是虽然有装满大小书箱的灵书。“箱”,即书箱。“箧”,即小箱子。“盈箱满箧”,就是装满大小书箱的意思。“留之引导凡愚,开发后学”,意思历代祖师存留众多的灵书,目的是为了引导普通人或者不聪明的人,是为了启发后来学法的人。“开发”,就是启发的意思。
(2),“不知师心自有至一之妙”,“至一”原来是指高度和谐一致的状态,引申为师父授业的自有唯一的奥妙的意思。“不教人见闻”,就是师父并不教徒弟扩大见闻的意思。“鬼神亦不知其机”,即使鬼神也不知道道法其中的机理。“用之则有感通”,只是使用了道法就会有感应和通达。
且法印亦不可多。(1)专以心主一印,专治一司,专用一将,仍立坛靖。(2)晨夕香火崇奉,出入威仪,动止恭敬,诚信相孚,自然灵应。(3)切不可疑惑有无,昧于灵台。(4)
【注解】
(1),“且”,而且的意思。“印”,就是印章。“法印”,就是用于施法文书上的印章。金允中《上清灵宝大法》卷十称,“隆古盛时,人鬼各安其所,阴阳不杂其伦。故道之用,唯见于修真炼本,以致轻举飞昇。中古以降,慢真日益,正道日晦,邪伪交驰,上下返覆,于是出法以救其弊,表章以达其忱,付降印篆以为信誌”。(《道藏》,第三十一册,389页,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法印”只是神仙或者施法道坛的标志,因此不宜多用。
(2),“专以心主一印,专治一司,专用一将,仍立坛靖”,意思是施法的人专心用一个法印,专门请主管神灵的一个部门,专门请一位神将莅临坛场,让神将护卫在坛场上,听候差遣。“坛”,就是坛场。“靖”,原来指修道的静室的意思,南北朝以后演变为道坛和道观。
(3),“晨夕”,就是早晚的意思。“晨夕香火崇奉,出入威仪,动止恭敬”,就是早晚烧香燃烛供奉,进出按照道教的礼仪,对神灵的行为恭恭敬敬的意思。“诚信”,就是虔诚的有信仰的意思。“相孚”,就是相符。“诚信相孚”,就是诚信得令人信服的意思。“自然灵应”,道法自然能够有灵验,能够得到感应。
(4),“切不可疑惑有无”,意思是万万不可怀疑道法有没有灵验,道法有用没有用。“昧”即愚昧。“灵台”,就是心。“昧于灵台”,思想上有所怀疑、糊涂的意思。
须是先以诚敬守之,必获灵验,斯为守一之道矣。(1)
【注解】
(1),“须是”,应该是的意思。“先以诚敬守之”,首先以虔诚而恭敬的态度集中思想于道的意思。“必获灵验”,一定会获得灵验的意思。“斯”,指示代词,这个的意思。“斯为守一之道矣”,意思是这个就是守一的道理和方法了。
济度第八
学道之人,洞明心地,不乐奢华,不嫌贫贱,不著於尘累之乡,不漂於爱河之内,恬淡自然,逍遥无碍,尘世和同。先当行符治病,济物利人。此可拔赎沉沦,出离冥趣,先度祖宗,次及五道。以我之明,觉彼之滞;以我之真,化彼之妄;以我之阳,炼彼之阴;以我之饱,充彼之饥;超升出离,普度无穷,斯为济度矣。
学道之人,洞明心地。(2)不乐奢华,不嫌贫贱,不著于尘累之乡,不漂于爱河之内。(3)恬淡自然,逍遥无碍,尘世和同。(4)
【注解】
(1),“济度”,“济”是救济,“度”是超度。超度亡魂,需要救济是因为亡魂可能在三生七世之中结有冤家债主,在地狱报对中执着催讨,难以逍遥受生,所以,需要道士行法济度,结束冤对,超度亡灵。
(2),“学道之人,洞明心地”,意思是学道的人,心地都是洞彻透明的,只有善意,毫无杂念。
(3),“乐”,喜欢的意思。“奢华”,奢侈华贵的意思。“著”,沉迷的意思。“尘累”,就是累积尘土,引申为杂事纷冗的世俗社会。“漂”,漂流的意思。“爱河”,比喻男女感情纠葛不断,犹如长河。这四句从否定的角度,说明学道的人是不喜欢奢侈华贵的,是不嫌弃贫困卑贱的,不会沉迷在世俗的名利之中,也不会纠缠在男女情长之中。
(4),“恬淡自然,逍遥无碍,尘世和同”,这三句从正面的角度,说明学道的人的追求。那就是应该清静、淡泊,一切任其自然,生活得无牵无挂,自由自在,随遇而安,在尘世中生活得和谐,和睦。
先当行符治病,济物利人。(1)次可拔赎沉沦,出离冥趣。(2)先度祖宗,次及五道。(3)以我之明觉彼之滞,以我之真化彼之妄。(4)以我之阳炼彼之阴,以我之饱充彼之饥。(5)
【注解】
(1),“先当”,首先应该的意思。“行符治病”,就是施行符法为人治病的意思。“济物利人”,以符法帮助人,有利于人的意思。
(2),“次可”,其次可以的意思。“拔赎沉沦”,就是拔度,救赎沉沦于地狱中的亡魂的意思。“出离冥趣”,从阴世黑暗中出来离开的意思。
(3),“先度祖宗”,在拔度的程序上,首先度化的是祖先。“次及五道”,“五道”指的是神道、人道、地狱道、饿鬼道和畜生道等。亡魂因为生前的罪业就会进入五道轮回。罪业深重的就会在地狱接受酷刑报对,并转生为畜生。“次及五道”,就是度化亡魂出离五道轮回。
(4),“我”,指行法济度的道士。“彼”,指被度化的亡魂。“觉”,觉悟的意思。“滞”,就是不明的意思。“妄”,就是不真的意思。行法济度的道士拔度亡魂,都是以自己的明和真来觉悟和教化亡魂的糊涂和不真。行法的道士以自己的明真作为代价,因此,需要有自我牺牲的精神。
(5),“阳”,指行法济度的道士的阳神。“炼”即炼化。“阴”,指被度化的亡灵的阴魂。“饱”,指元气的充沛。“充”即充实。“饥”,指阴魂的残缺和无助的饥饿。
超昇出离,普度无穷,斯为济度矣。(1)
【注解】
(1),“超昇”,就是超度昇天的意思。“出离”,就是出离地狱的意思。“普度”,就是普遍地度化一切幽魂的意思。“无穷”,指无穷无尽数量的亡灵等待度化的意思。“斯”,指示代词,这个的意思。“矣”,语尾词,就是“了”。“斯为济度矣”,这就是济度了的意思。
继袭第九
学道之人,得遇明师,传授秘法,修之於身,行之於世,人天敬仰,末学皈依,愧非小事,当知感天地阴阳生育之恩,国王父母劬劳抚养之德,度师传道度法之惠,则天地国王父母师友,不可不敬,稍有违慢,则真道不成,神明不佑。道法既得於身,道成法应,可择人而付度之,不可断绝道脉。须是平日揣磨,得其人可以付者付之。苟非其人,亦不可轻传也,罪有所归。若得人传授,但依祖师源流,不可增损字诀,忠孝之心相契,切勿生人我之心。弟子若负师,天地神明,昭然鑑察,毫分无失。师伪,弟子亦然。若无人可度,石匣藏於名山福地、海岛龙宫,劫运流行,自然出世。予感天地父母生化之恩,诸师传道教训之德,将其所得,册成九事,以警后学。若修身立己,积德累功,上体天心,下利人物,行道成真,超凡入圣。伏望见闻,咸希观览。琼山道人白玉蟾述。
学道之人,得遇明师,传授秘法,修之于身,行之于世,人天敬仰。(2)末学皈依,愧非小事。(3)当知感天地阴阳生育之恩,国王父母劬劳抚养之德,度师传道度法之惠,则天地、国王、父母、师友不可不敬。(4)稍有违慢,则真道不成,神明不佑。(5)
【注解】
(1),“继袭”,就是继承和因袭的意思。
(2),“得遇明师”,就是能够碰到贤明的师父。“传授秘法”,传授秘密的道法。“修之于身,行之于世”,以道法来修炼自己,又能够使得道法流行于人世间。“人天敬仰”,意思是这样的德行获得了人世间和神仙世界的共同敬仰。
(3),“末学皈依,愧非小事”,“末”是谦虚的自称。例如:道末、末学等等。“末学”,指的是学道人自己。“末学皈依”,就是学道人虔诚地皈依大道的意思。“愧”,就是惭愧,表示谦虚,因为将自己皈依说成“非小事”的缘故。“愧非小事”,惭愧地说实在不是一件小事情。
(4),“当知”,应当懂得和知道的意思。“劬”,勤劳、劳累的意思。“感”恩、“感”德、“感”惠,这三者都是感谢恩德的意思。“当知感天地阴阳生育之恩,国王父母劬劳抚养之德,度师传道度法之惠”,指的是一个学道人在皈依大道的时候,应该感激自己在出生、养育和学道中先后得到三个方面的恩惠。人的出生受恩于“天地阴阳”,人的养育受恩于“国王父母”,人的学道受恩于度师的传道度法。“则天地、国王、父母、师友不可不敬”,那么天地、国王、父母和师友等四个方面都不可以不敬重的。
(5),“稍”,就是稍微的意思。“违慢”,就是违背和轻慢的意思。“稍有违慢,则真道不成,神明不佑”,意思就是学道人如果对于上述四个方面稍微有所违背和怠慢,那么,就不能学到真道。天上的神明也不会保佑。
道法既得于身,道成法应,可择人而付度之,不可断绝道脉。(1)须是平日揣磨得其人可以付者付之。苟非其人,亦不可轻传也,罪有所归。(2)若得人传授,但依祖师源流,不可增损字诀。忠孝之心相契,切勿生人我之心。(3)
【注解】
(1),“道法既得于身”,就是学道人自身既然得到了道法的意思。“道成法应”,得道了以后道法也能够施行了的意思。“择人”,就是选择人的意思。“付度”就是度化弟子和将道法给付于弟子的意思。“道脉”,指的是道法传承的脉络。“可择人而付度之,不可断绝道脉”,就是可以选择作为弟子的人,将道法传付给弟子,不可以使得道法的传承中断。
(2),“须是”,应该是的意思。“平日”,就是日常的意思。“揣磨”,就是反复思考和研究推测的意思。“得其人可以付者付之”,得到那个人,此人是可以给付的才传付给他的意思。“苟”,如果的意思。“非其人”,指的是如果选择传度的人并非是那种可以给付的人。“亦不可轻传”,也不可以轻率地传付道法给那种人。“罪有所归”,指的是传非所传,传的人会是有罪的。
(3),“若得人传授”,如果得到了可以传授的弟子的意思。“但”,只是的意思。“依”,按照的意思。“祖师源流”,指祖师传授道法的源流。“不可增损字诀”,“增”就是增加,“损”就是减少,意思是传授中不可以增加或者减少道法口诀的字数或者字样。“忠孝之心相契”,指的是在传授中要和自己忠于大道和道法之心,自己孝敬祖师前辈之心相互契合。“切勿”,务必不要的意思。“人我”,指的是在别人和自己有不同看法的时候执着我见。“切勿生人我之心”,千万不要产生固执己见,以自己的看法来左右他人之说的思想。
弟子若负师,天地神明,昭然监察,毫分无失。(1)师伪弟子,亦然。(2)
【注解】
(1),“负”,就是辜负、背离的意思。“弟子若负师”,就是弟子如果辜负了师父的说法。“昭然”,很明显的样子的意思。“监察”,监督和考察的意思。“天地神明,昭然监察,毫分无失”,天地之间的神明,对于弟子的叛逆行为在监督考察中是清楚明白地知道的,一点点也不会有失误的。
(2),“伪”,作假、欺骗的意思。“师伪弟子”,师父作假来欺骗弟子的意思。“亦然”,也是如此的意思。
若无人可度,石匣藏于名山福地,海岛龙宫。(1)劫运流行,自然出世。(2)
【注解】
(1),“若无人可度”,如果没有选择到合适的弟子可以传度的意思。“石匣”,就是用玉石制成的匣子。古人用石匣收藏珍贵的东西。石匣外面一般都镂刻花纹或者花鸟,有的还镶有金银。石头可以保存很久,因此石匣内藏品都是需要保存持久的东西。“名山福地”,指的是山上,即道教的洞天福地。“海岛龙宫”,指的是水中,即人迹稀少的海岛和水下龙宫。
(2),“劫运”,灾难、厄运的意思。“劫运流行,自然出世”,就是时运历史碰到灾难频出的时候,石匣中收藏的道法自然会出现在世界上,以帮助受苦受难的民众。
予感天地父母生化之恩,诸师传道教训之德,将其所得,册成九事,以警后学。(1)若修身立己,积德累功,上体天心,下利人物,行道成真,超凡入圣,伏望见闻,咸希观览。(2)
【注解】
(1),“予”,就是余,我的意思。“感天地父母生化之恩,诸师传道教训之德”,就是感谢天地、父母生养我的恩典,感谢各位师父传道教训我的大恩大德的意思。“将其所得,册成九事,以警后学”,将我学道的心得,编写成为九点,拿来警示后来学道的人。
(2),“若”,如果的意思。“修身”,修持自己品行的意思。“立己”,确立自己的功业的意思。“积德累功”,就是积累自己的德行和功业的意思。“上体天心”,对上体贴天上神明的心思的意思。“下利人物”,对下有利于人世间的人和物的意思。“行道成真,超凡入圣”,就是追求以行动体现大道,长生成仙,超脱于普通的凡人,进入神仙行列等为目标。“伏”,低下头去,表示谦虚的意思。“见闻”,就是眼睛看到大道,耳朵听到大道的意思。“咸”,都的意思。“伏望见闻,咸希观览”,就是我诚恳地希望修身立己的人能够因此看到和听到大道,希望都能够读到这个《道法九要》。
《道法九要》精解一
第一讲 白玉蟾为什么要写《道法九要》
陈耀庭
一,白玉蟾的生平
白玉蟾是全真派南宗的实际创始人,他生于1194年,也就是南宋光宗绍熙五年。羽化的日子,现在学术界还有争议,一种说法是羽化于1229年,也就是南宋理宗绍定二年,享年三十五岁。那就是说,白玉蟾羽化的时候还很年轻。这种说法的依据是白玉蟾的弟子彭耜的《海琼玉蟾先生事实》。另一种说法是白玉蟾在绍定三年(1230年)冬卒于盱江(即今江西临州江),终年九十六岁。这种说法的依据是陈琏廷《增补罗浮山志》。这二种说法相差很大,因为相差了六十年。到底是哪一年羽化,看来还需要进一步的史料发现才能确定。四川大学宗教研究所的陈兵教授认为,白玉蟾羽化大约在元代初年。说白玉蟾羽化在绍定己丑,也就是1229年,那是为了显示白玉蟾“神异”,也就是死而复生的意思。白玉蟾的《大道歌》称,“六十年来都是错”,那么,白玉蟾至少活了六十岁。白玉蟾还有《水调歌头》的《自述十首》,其中说到“虽是蓬头垢面,今已九旬来地,尚且是童颜”。由此可见,白玉蟾是可能活到九十岁的。
现在一些道教词典还是将白玉蟾的羽化年限,确定在1229年,也就是说,认为白玉蟾只有三十五岁。如果我们同意白玉蟾羽化的时候只有三十五岁,那么,尽管白玉蟾年纪不大,但是,他的生平事迹却相当复杂和丰富。
首先,白玉蟾是哪里人士。现在有三种说法,一种说他是福建闽清人,一种说他是海南琼州人。这二个地方相隔千里,还隔着一个琼州海峡。第三种说法,将他的出生地同他的家庭变化挂钩起来。因为,白玉蟾曾经过继给白家为继子,而白家在海南琼州,因此,第三种说法称,白玉蟾原来是姓葛,名长庚。他原来生在葛家,葛家在福建闽清。过继白家以后,才称白玉蟾,白家在海南,于是变成了海南人。不过,也有人说,白玉蟾姓白在前,葛姓是后来改姓的。如果这个说法成立,那么第三种说法就不能成立了。第四种说法,将福建闽清说成是他的祖籍,而海南则是他的出生地。现在海南将白玉蟾列为海南第一文化名人,福建武夷山也将白玉蟾列为本地的名人,但是,究竟这二种说法是什么样的关系还说不清楚。四川大学宗教研究所的陈兵教授认为,白玉蟾原名葛长庚,先世是福建闽清人。他的父亲叫葛有兴,因为在广东海南主持教馆的工作,因此葛长生生在海南。后来父亲去世,母亲改嫁,于是葛长庚被过继给白家,就改姓名为白玉蟾。这个解释不能说不合理。
白玉蟾生平的事迹,综合各种记载,白玉蟾出生的时候,母亲梦见一个白色像玉蟾一样的东西,因此,他被名为白玉蟾。从小就非常聪明。据记载,白玉蟾七岁就能够写作诗赋,就能够背诵四书五经。还能够写字绘画。因此,小时候就到广州参加童子科的考试。主考官要白玉蟾以“织机”为题赋诗一首。白玉蟾就做了一首诗称,“大地山河作织机,百花如锦柳如丝。虚空白处做一匹,日月双梭天外飞”。这首诗歌出自一个孩子之手,确实才气横溢,很不平凡。
白玉蟾有侠义心肠,大概“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结果杀了人,于是,就逃亡在外,到了武夷山。随着年岁的增加,白玉蟾就开始从道学道的生涯。他云游各地,最后遇到了陈楠。陈楠是道教历史上全真“南五祖”之一。于是白玉蟾就拜陈楠为师,学习南宗丹法。陈楠羽化以后,白玉蟾就披发佯狂,浪迹江湖,又开始云游各地。他先后到过浙江的天台山、江西龙虎山、江西南昌西郊的西山、广东罗浮山等等地方。所到的地方,白玉蟾都努力学习道法和道术。
嘉定十年(1217年),白玉蟾收彭耜与留元长为弟子。十一年(1218年),南宋宁宗召见白玉蟾,封他为“紫清明道真人”,居住在“太乙宫”。南宋宁宗降御香,由白玉蟾建醮洪州玉隆宫,白玉蟾“为国升座”,后又于九宫山瑞庆宫主持国醮。嘉定十五年(1222年)四月,赴临安(今浙江杭州),伏阙上书,“沮不得达,因醉执逮京尹,一宿乃释”。这就是说,白玉蟾的进言得不到皇帝的采纳,于是喝醉了酒,被一些对他不满意的官吏进了谗言,于是,白玉蟾就离开了临安(杭州)。此后,一种说法是继续云游,隐居著述,直到九十多岁,在广东罗浮山羽化。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在1229年的十月,在盱江(江西省抚河水解,也就是在水中羽化。
二,白玉蟾和全真南宗
白玉蟾是一位在道教史上比较复杂的高道。之所以称他是比较复杂,有二个原因:
一个原因是我开始讲到的,“白玉蟾是全镇南宗的实际创始人”这样一句话。
全真派,大家知道是道教在金代和元代时期,在黄河流域,也就是河南、山东一带兴起的新的道教宗派。这个新宗派的创始人是王重阳,王重阳有七个弟子,6个男的,1个女的,人称“北七真”,就是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里的人物。天师道的创始人是张道陵,创立在东汉。全真道以儒家的《孝经》、佛教的《心经》和道教的《道德经》为基本经典,主张三教合一。天师道不同,天师道只是以《道德经》为基本经典。全真道主张出家住庙,吃素独身。天师道不同,天师道可以出家,也可以不出家。可以住庙,也可以住在庙外,有家室。碰到节庆和斋醮的日子,在庙内必须吃素,但是,平时天师道的道士也可以吃荤,只是像牛肉、龟蛇之类不吃。辛辣之类的不吃。全真派在元代由于得到朝廷的重视,在短期之内获得了空前的发展。长江以北,全真派几乎传遍,但是,并没有传到长江以南。因此,王重阳和他七个弟子以及后来传播整个长江以北地区的全真派成为了全真北宗。
白玉蟾是全真派的南宗。这个南宗,其实同王重阳的北宗有很大的差别。
首先,南宗并不要求出家住庙。南宗的五祖,张伯端、石泰、薛道光都不是专业的道士,他们都有自己谋生的职业,都有自己的家庭。夏元鼎说过,“”
其次,全真南北二宗都主张内丹修炼,但是,修炼的步骤并不一样。王重阳的北宗主张“先性后命”,就是先要澄心遣欲、识心见性,在达到性功的目标以后,再炼化精气。张伯端的南宗主张“先命后性”,就是从炼化精气入手,也就是以钟吕传统内丹法入手,守窍调息,炼精炼炁,最后进入炼神阶段,完成性功的目标。
从现存的北宗文献来看,并没有关于全真派南北宗的记载。因此将张伯端、石泰、薛道光、陈楠、白玉蟾列为“南五祖”,并且挂在全真派传承系统之下,那是后人硬套上去的。从白玉蟾的生平和留下的文献来说,白玉蟾也是南宋时期南方天师道各派系的道法的集大成者。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也可以被认为是改革天师道,在天师道中倡导内丹修炼的改革家。
三,白玉蟾为什么要写《道法九要》。
白玉蟾为什么要写《道法九要》,这个问题可以从《道法九要》的序言里找到答案。
《道法九要》的序言很短,只有162个字。从意思上来分析,序言围绕着《道法九要》这个题目,讲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讲“道”,“三教异门,源同一也。夫老氏之教者,清净为真宗,长生为大道,悟之于象帝之先,达之于混元之始,不可得而名,强名曰道,自一化生,出法度人。”三教,就是儒家、佛教和道教。异门,指门户不同。不同的门户就是说有不同的招牌,有不同的旗帜,有不同的内容,招牌不同,内容不同,但是,其起源是相同的。
老氏,即老子。道教以老子为教主,尊为太上老君。以老子的著作《老子》为基本经典,尊为《道德经》。因此,“老氏之教”就是指道教。清净,是道教《道德经》的重要概念。《道德经》第四十五章称,“静胜躁,寒胜热。清净为天下正”。真宗,就是真正的宗旨的意思。唐代张九龄《敕岁初处分》称,:我玄元皇帝著《道德经》五千文,明乎真宗,致于妙用。“长生,也就是道教《道德经》的重要概念”。《道德经》第七章称,“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第五十九章称,“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道教中人,以追求长生成仙为修炼的目标。“夫老氏之教者,清静为真宗,长生为大道”,意思是,以老子为教主,以《道德经》为基本经典的道教,是以清静作为它真正的宗旨,是以长生成仙作为它追求的大道的目标。
象帝之先,是《道德经》第四章的话,称,“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获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象帝之先”的意思是似乎在天帝以前就已经有了“道”。混元,指的是天地尚未开辟,宇宙处在混沌之中的时候。《云笈七笺》卷二“混元”条称,“混元者,记事于混沌之前,元气之始也”。混沌时代,“元气未形,寂寥何有。至精感激,而真一生焉。元气运行,而天地立焉。造化施张,而万物用焉。混沌者,厥中惟虚,厥外惟无,浩浩荡荡,不可名也。”“悟之于象帝之先,达之于混元之始”,意思是,道教的思想体悟到万物生成之前,“道”产生的时候,达到了宇宙开始生成的境界。
“不可得而名,强目曰道”,这二句脱胎于《道德经》的第二十五章。《道德经》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这里说到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道”,而“道”这个名词是强名的。“自一化生,出法度人”,道生一,一就是“气”,有“一”这个气,派生出“道法”,再由道法来济度众生。
第二层讲“法”,就是道法。
“盗天地之机”这句话出自《黄帝阴符经》。《黄帝阴符经》简称《阴符经》,又说是战国秦汉时代的经书,又说是北魏寇谦之编撰。不过可以肯定的是,《阴符经》在唐代以前就已经降世,而且在唐代有了二种传本。从唐代开始历代有许多注解的本子。《道藏》就收有《阴符经》的注本二十多种。穷,就是穷尽。“穷鬼神之理”就是包含着所有的鬼神的道理、法则等等的意思。
“助国安民”,就是帮助国家和社会,安定百姓的生活和民心的意思。“济生度死”,就是救济活着的人,超度死亡的灵魂的意思。本,指的是“道法”的本源。“出乎道”,就是从“道”中派生出来的意思。
“道不可离法,法不可离道”,这是说道和法的关系。道不可离开法,没有法体现不出“道”。法也不可离开“道”,离开道,法就没有本源、法则和道理。“道法相符,可以济世”,这是学法、行法的一条原则。道法只有同“道”的基本原理相符合,法才能有助于度化世界上的人和超度死后的亡灵。
第三层意思就是讲到白玉蟾所处的南宋时候,道教中人相当普遍地存在着对于“道法”和“道”的关系认识上的问题,以及学法、传法中间的一些问题。正式由于存在这样一些问题,白玉蟾认为要写《道法九要》来提醒道门中人,共同注意。
“近世学法之士,不究道源,只参符咒。兹不得已略述九事,编成一帙,名曰九要,以警学道之士,证入玄妙之门,不堕昏迷之路。人人得道,哥哥成真,岂不美欤。”
“近世”,指的是近代。白玉蟾说的近世就是北宋和南宋的时候。“学法之士”,就是学习道法的人士。“究”是探究、深究。“不究道源”,就是不去研究和探讨道法的根源。只参符咒,就是只懂得探讨和学习符咒。道法的形式包括符和咒等二类。
“兹”是指示代词,意思就是这个,指的是上面说到的情况。因为出现了“近世学法之士,不究道源,只参符咒”的情况,所以,白玉蟾不得已说下面九点内容。编辑成为“一帙”。“帙”,原来是包线装书的布套子,引申为书的量词。“一帙”就是一本书的意思。“名曰九要,就是名称称为九要。以,就是用来的意思。警,就是警戒、提醒的意思。以警学道之士”,就是用来警戒学道的人。“证入”,原来是佛教的用语,意思就是用正确的事实和思想来证明真理。“证入玄妙之门”,就是用九要来证明“道”和“法”。“玄妙之门”是《道德经》第一章中的话,“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不堕昏迷之路”,就是不会堕入昏沉和迷糊的道路中去。
岂,副词,表示反问的意思。欤,古汉语中表示疑问的助词,相当于“吗”。“人人得道,个个成真,岂不美欤”,意思就是学习了“九要”,懂得了道法的根本道理,每个人都能得道,每个人都能成仙,难道不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吗?
序言的最后是白玉蟾的署名:“琼山道人白玉蟾序”。“琼山道人”就是白玉蟾的号。“道人”这个名词,佛道二教都使用的。
在佛教传入的时候,和尚也被称为“道人”,这在南北朝文献中很多。隋唐以后,和尚的名词开始广泛使用,在佛教中,“道人”就是专门在寺庙里打杂的杂工名称。
在道教中,早期道教文献中,道士和“道人”都是一个意思。后来道士这个名词成为了规范用语,道人只是用在一些道士的“雅号”中间。

四,学习《道法九要》有什么意义?
白玉蟾生活在南宋时期,他的《道法九要》出现在张宇初的《道门十规》之前。由于北宋和南宋时期,道教宗派分裂出来很多,各派又创立了各派自身的特点,因此,道教内部同样出现了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因此,白玉蟾一直频频教化道门内部,要学道从道,遵守规戒。白玉蟾的一些有关遵守道门规戒的文章在当时就有重要的价值。
今天,我们学习《道法九要》,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当代道教在恢复和振兴的过程中,同样出现了白玉蟾的时代出现的问题,就是“不究道源,只参符咒”,就是只知道学习一些符咒、科仪、音乐等等操作性的技能,而不去深刻探究和学习道教的根本“道”、因为不去探究“到”这个根本,因此,出现了许多问题。
第一,不能以“道”的思想来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思想和行为不能按照道门的清规戒律来做,不能守分持戒,也不明白自己所作的一切都是为了信众服务,济世度人。这样一个道士,虽然这个人穿着道服。戴着道冠,或者在符咒。科仪和道教音乐方面都有很高的技能。但是,他严格地说并不是一个合格的道士。学校《道法九要》就是要用它来规范自己的思想和行动。
第二,不能以“道”的思想来严格要求自己,认真的向师父学习道法,或者在符咒、科仪和道教音乐等等方面,认真而刻苦的学习。符咒、科仪和道教音乐等许多内容,按照道门规矩,有许多不能行之于文字传世,需要师父和徒弟口口相传。学习《道法九要》就是要用它来指导我们尊敬师友,努力学道。
第三,不能将“道”的思想贯穿于自己的符咒、科仪和道教音乐等操作中,只知道师父教我们这样做,却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正因为不懂得其中的道理,在符咒、科仪和道教音乐等操作中,可能操作得不到位,马马虎虎,自作主张地简化、缩略,于是,行为走样,唱腔变调,东张西望,心不在焉。学习《道法九要》就是要用它来指导我们深入探究道法的真谛,学好学精。
学习《道法九要》,就可以帮助我们正确认识学到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并且按照白玉蟾提出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正确处理和解决它们。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