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道法九要》精解二——《道法九要》精解三

(2017-11-13 18:42:19)
标签:

传统文化

社会人生

分类: 修心悟道

《道法九要》精解二

《道法九要》精解二——《道法九要》精解三

第二讲 学习道法,先学做人

  陈耀庭

  一,“人”的多元性

  白玉蟾的《道法九要》中的首要就是“立身”。立就是“确立”,身就是“自身”。立身就是要确立自身在社会和在天地之中的正确地位,学会做人。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要给自己一个正确定位,确立学道人自己的人格。学道的学习道法,有一个为什么学的问题,而这个问题就关系到学道人的人生定位。如果立身只是为自己,那么就不可能学好道法,也不能以道法积德行善。学道人的人格出现偏差,就学不好道法,甚至给自己一生带来麻烦,甚至灾祸。

  二,多元的“人”和一元的信仰

  当今社会同二十年以前不太一样。以前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潮认为,人的本质属性就是“阶级”的人。人只能定位于某个阶级的一员,是一种政治理想的工具。这个定位有合理的一面,那就是揭示了个人的渺小和有限。这个定位也有不合理的地方,那就是否定了人的多元性。人的多元性主要表现在人既有生物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作为生物的人,人需要一切服务于人的生存和生活的物质条件。作为社会的人,人又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正是由于人的多元性质,决定了一个人总是一个多面的人。例如,一个人,少年时既是一个儿子或女儿,又是一个学生。长大以后,又是一个儿子,一个丈夫,一个父亲。在社会上,又是一个职员,或者老板,工程师,医生,教师,等等。但是,一个多元的人,却不能有分裂的人格,也就是不能有分裂的品格,也就是说,不管人怎样多元,人都应该有自己正确的理想,正确的人生观,也就是说,人应该有个一元的信仰来支配自己多元性。通俗地说,就是多面的人应该只有一个正确的面孔。

  老话说:“做人难,难做人”。其实,做人难的问题首先是你给自己定位,确定正确的人格。人活着,需要物质的满足,更需要精神的支撑,也就是更需要有一个良好的人格。近二十年来,中国社会转型成为市场经济的社会。在市场规律的运作下,一部分人以物质的利益和奢侈的享受作为目标,于是,堕落了,蜕变了。人们在报章上可以读到不少堕落的犯罪分子的忏悔词。他们可能参加革命几十载,可能身居要职,但是,曾经支撑他们为人民奋斗几十年的革命理想,在金钱和美女的欲望冲击下消失了,于是犯下了罪恶和错误,造成了难以估量的损失,最终受到了国法的严厉惩罚。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背离了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理想,堕落成为金钱美女等物质欲望的奴隶。这些罪人在生活中往往都是有着几个不同的面孔。

  三,为什么“立身”是就要的首要

  做人很难,老话说:“做人难,难做人”。其实,做人并不难,问题是你怎样给自己定位。有一段时间,青年人中间很流行一句话,就是“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个好士兵”。这句话对于鼓励青年人有雄心壮志,鼓励青年人努力奋斗,无疑是积极的,有好处的。但是,各位如果仔细想一下就会发现,这句话也有问题。

  第一,如果世界上的好士兵,都想到元帅,世界上有没有那么多的元帅位置

  第二,如果世界上的好士兵都当上了元帅,那么,那个时候的元帅已经不是我们今天说的元帅了,一定跟班长差不多了,是班长元帅。

  第三,世界上的许多事情,不是光靠想,就能想出来的。要靠自身努力准备足够的条件,还要看社会有没有需要,时代有没有提供机遇,等等。有条件而没有需要,没有机遇,是当不上元帅的。有需要。有机遇而自身没有条件,也是当不上元帅的。

  因此,做一个人,他的人生定位非常重要。人生定位,包含了许多方面。

  人活着,需要物质上的基本满足。这一满足,说到底是解决了人的生存问题。一个人如果没有吃的就会饿死,没有穿的和住的就会冻死。因为吃饱穿暖是人的生存的基本物质要求。人们自然也可以有其他物质方面的理想,但这种理想的差别也只是追求不同层次上的物质满足而已。在这一点上,人和动物本质是一致的,尽管其他动物没有不同层次的物质要求。

  人活着,还需要有精神上的有力支撑。这种支撑是思维的,理性的,因此,这种精神上的支撑是除了人以外的任何动物所不具备的。动物没有思维和理想的追求。所以,当一个人只追求物质享受的理想,没有精神世界的理想时,这样的人自然是一个不完整的人,是一个畸形的人。

  近二十年来,中国社会转型成为市场经济的社会。在市场经济固有的规律的运作之下,一部分人丧失了精神上的自我,一切向“钱”看,一切以物质的利益和奢侈的享受作为目标,于是,堕落了,蜕变了。这些人的生活不管有多么奢侈,多么豪华,其内容无不都是动物性的欲望的满足。这些人的本质同动物实在没有什么两样。

  人们在报章杂志上可以读到不少堕落的贪官污吏和经济犯罪分子的忏悔词。他们可能参加革命几十载,他们可能在犯罪以前身居高官要职,有的还进入了代表十三亿人口的国家领导人的行列,但是,曾经支撑他们为人民奋斗几十年的革命理想,在金钱和美女的欲望冲击下崩溃了,消失了,于是犯下了贪污受贿、腐化堕落等等的罪错,给党和国家造成了难以估计的损失,最终受到了党纪国法的严厉惩罚。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背离了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理想,堕落成为金钱美女等物质欲望的奴隶。

  这些人,就其个人而言,不能说没有理想,只是他们的理想就是大吃大喝,挥霍无毒,声色犬马,荒淫无耻。他们已经失去了精神的理想,他们的追求与动物的追求也可以说没有区别。所以,这些人可以称为失去精神理想的畸人。

《道法九要》精解二——《道法九要》精解三

  四,学习道法的首要就是学会做人

  白玉蟾将“立身”作为“第一”要务,就是说学道和学法的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学会有正确的学道和学法的目的,要学会如何为人处世,如何保持学道修道人的品格。

  “ 立身”的第一条,要感恩天道,珍惜做人的机会,保持谦虚的态度,觉得自己有愧得生人道。白玉蟾说:“学道之士,当先立身,自愧得生人道。” 这里的“自愧”就是感恩天道、珍惜自我、惭愧自我。“人道”,指的是六道轮回中的一道。人生是一个循环,人死以后要接受报对,六道轮回,做善事的或者升天,进入仙界;或者转世,重新做人。做坏事的要进入地狱,接受报对,然后转世成为牛马。“自愧得生人道”,就是要感谢天道让自己转生于世,珍惜转生人道的幸运,谦卑地检查自己。因此要求自己只做好事,不做坏事。“每日焚香,稽首皈依太上大道三宝。首陈已往之愆,祈请自新之佑”。意思就是要每天烧香,祭拜三宝,要向道经师三宝,陈述自己犯过的错误,并且请求保佑自己能够改过自新。“太上大道三宝”,指的是道、经、师。“道”就是道教的基本信仰。“经”就是阐述“道”教信仰的经典。“师”就是传授道经、道法、道教礼仪的师父。一个信仰道教的人一定要怀有谦虚的感恩心态,珍惜做人的机会。 

  白玉蟾接着讲了“立身”的第二个要求。“披阅经典,广览玄文。屏除害人损物之心,克务好生济人之念。孜孜向善,事事求真”。“披阅”,翻阅、打开来阅读的意思。“经典”,指道经。“广览”,广泛地阅读的意思。“玄文”,就是后人体悟道、讲述道的文章。阅读经典,不是为考试而读,也不是为学习而学习,而是为了提高自己崇道的水平,为了行善积德,做一个真正学道修道的人。白玉蟾说,“广览玄文。屏除害人损物之心,克务好生济人之念。孜孜向善,事事求真”,那就是要排除心里害人害物的心思,能够树立起帮助别人,爱护众生的思想。“屏”,是隔断。“除”,是去除。“屏除”,就是排除,去除的意思。“克”,是能够。“务”,是从事的意思。孜孜向善,就是勤勤恳恳地做善事。事事求真,每件事情都追求本真,不虚假。这里四句都是说的如何“立身”的态度,学习,净念,向善,认真。

  白玉蟾从行为上提出“立身”做人的要求,“精严香火,孝顺父母,恭敬尊长,动止端庄,威仪整肃。勿生邪淫妄想,勿游花衢柳陌,勿临诛戮之场,勿亲尸秽之地”。“精严香火,孝顺父母,恭敬尊长,动止端庄,威仪整肃”,这几句是从正面说的。“精严”,就是完美而严格的意思。精严香火,原来指的是祭拜时烧香、点灯、点燃蜡烛。这里引申为照料殿堂里燃点的香烛。孝顺父母,就是孝敬父母。“尊长”,指的是亲属关系中的长辈,以及一切需要尊重的上级和师长。恭敬尊长,就是要尊敬长辈和师长。“动止”,就是行动和举止,包括说话、走路和坐立等行为。动止端庄,就是行为要端正和庄重。威仪,指的是庙宇里面和科仪中间的行为。整肃,就是整齐和严肃。这里五句,都是从正面提出对学道人应该具有的做人行为举止的要求。

  接着,白玉蟾从反面提出,一个学道人不可以有的举止行为。“勿生邪淫妄想,勿游花衢柳陌,勿临诛戮之场,勿亲尸秽之地”。勿,就是不要、不可以的意思。勿生邪淫妄想,指的是不能有不正当的男女关系的胡思乱想。勿游花衢柳陌,指的是不能到花街柳巷的红灯区游览。勿临诛戮之场,指的是不能到杀人或者屠宰的场所去。勿亲尸秽之地,指的是不能到有尸体污秽的地方去。这里的四个“勿”,就是指出学道人不可以做的事情。

  白玉蟾对于学道“立身”的第三个要求,就是“清静身心,远离恶党。始宜寻师访道,请问高人”。清静身心,就是从学道开始始终要把自己的身体和心情保持得干干净净,安安静静。恶党,就是指一些品行不端正的人。远离恶党,指的是不要跟品行不端的朋友同流合污,不要结交这样的朋友,不要同他们合作做事,保持自己的清白。只有在做到以上这些做人立身的基本要求以后,我们学道的人才可以开始找寻师父,参访各地道观。向各地各庙观的高人请教。高人,就是才能、品行都高于一般人的人。这里就是指修道有成,有道行和道法的人。

  白玉蟾最后说:“此乃初真之士,当依此道行之”。“初真之士”,就是开始学道的人。当,应当的意思。依,按照的意思。“此乃初真之士,当依此道行之”,意思是,开始学道的人首先应当做到这些,才可以开始学道修道。

  五,学习《立身第一》的意义

  一个普通人,做人只要做一个好公民就可以了。虽然,作一个好公民也有很多要求。例如:要爱祖国、爱民族、要孝顺父母、要尊敬师长,在生活中要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不打人骂人、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不破坏公共财物、不破坏环境卫生,等等。但是,这些都是作为普通人应该做到的,其中包括了对于自然界的责任,对家庭、国家和宗教的责任,对他人的道义责任以及对自身思想和行为的约束。

  如果做一个道士,那么,做到一个好公民的标准是不够的。因为,道士是“有道之士”。道士对于“立身”的要求,应该比一个社会人士更高一点。标准要更高,立意也更高,执行也更严格一点。项目也更加多一点。

  道教从形成时期起,就有了自己的规戒,这就是著名的“老君想尔戒”。老君想尔戒的全文不长,根据《要修科仪戒律钞》卷五的记载,老君想尔戒的内容是:

  行无为,行柔弱,行守雌,勿先动,上最三行;

  行无名,行清静,行诸善,中最三行;

  行忠孝,行知足,行推让,下最三行。

  “上备者神仙,六行者倍寿,三行者增年不横夭”。

  老君想尔戒的文字来自《老君道德经想尔注》,而此注相传出自道教祖天师张道陵及其子孙之手,因此,道教最早的规戒,实际上是同道教教义思想的阐述几乎同时产生,或者说是相辅相成的。

  魏晋南北朝以后,道教规戒的内容逐渐丰富,名目也逐渐多了起来。唐代道士朱法满编撰的《要修科仪戒律钞》中列举的道教规戒,有一戒、二戒、三戒、四戒、五戒、六戒、七戒、八戒、九戒、十戒、十二戒、三十六戒,乃至老君一百八十戒、三百大戒等等。

  《要修科仪戒律钞》卷四称,“经以检恶,戒以防非”。还引用《登真隐诀》云:“戒者,遏秽垢之津路,防邪风之往来。”《大戒》云:“有经而无戒,犹欲涉海而无舟楫,有口而无舌,何缘度兆身邪?夫学者不知寻经戒,是未悟真要之根,长梦而不觉,可为痛心矣”。这些都明确指出了道教徒学习经文、坚定信仰和遵守戒律的密切关系。

  北京白云观有清规榜二十三条。等等。

  近年来,湖南省道教协会的南岳大庙公布了新的清规戒律,共二十七条。

  上海浦东新区道教协会也公布了新的清规戒律,共二十七条。

  其中就有许多关于学道从道的规戒,“浦东榜”第二条规定:“凡开经迟到、擅离早退、无故缺席者,跪香”;第五条规定:“凡在堂诵经演法,断语无声、故作喧哗、交头接耳者,跪香”;第十一条规定:“凡饮食不节,抛撒五谷、不知珍惜者,跪香”;第一条规定:“凡道观之中,殿堂靖室,不穿道装、不戴道巾、不踏布履者,跪香”,等等

  在清规戒律中,这些都不是社会上的人需要遵守的做人的要求,但是,在我们做一个“有道之士”的人来说,却是必须做到的“立身”要求。这就是为什么说,做一个道士比较做一个普通人还要难的原因了。

  不过,现实的情况是有些学道的人很不在乎这些清规戒律,只是把这些规戒当作表面文章,不时违反,而且还把违规的理由说得振振有词。有些道友学习道法只是为了生活,养家活口,将道法等同于一种养活自己的技能。更有个别道友,将学来的道法作为欺骗心中,胡弄钱财的手段。因此,道门中有人将这些人称为没有道教信仰的道士,虽然他们穿着道装。

  学习道法第一需要“立身”,就是第一需要有坚定的道教信仰。需要感谢天恩,谦卑人生,认真学经,积德行善,孝顺父母,恭敬尊长,端正行为,清净身心,以学道修道和弘道为自己终身追求的人生理想,全心全意为信众服务。只有有了这样的境界,才学得好道法,才用得好道法。

《道法九要》精解二——《道法九要》精解三

《道法九要》精解三

第三讲  尊敬师长 崇奉三宝 求师第二

  白玉蟾《求师第二》的主要内容:《道法九要》的第二要就是“求师”。师就是老师、师父。师父的年龄不一定比自己大,但是总是比自己先进道门,对于道教要义和道法要领先知先悟的人。只要师父确实有道、悟道和得道,我们都应该虚心地向他们学习,而不必计较年龄的大小。按照道教的惯例,道法都是不见之于文字的,道法传授只能依靠师徒之间的口口相传。所以,学习道法只有求师,别无他途。学习师父,有时是跟随师父诵经礼法,有时是听取师父教诲,有时就是模仿师父言行。所有这些,都是根据师徒关系的实际决定的,都是要肯定的。

  一,拜师侍师才能学到道法

  白玉蟾说,“学道之士,须是得遇作家,方可明真悟道;得遇真师,方可皈向传道”。这里说的“作家”,跟现代人说的“作家”意思是不同的。古人说“作家”,指的是行家、高手,并且能够用文字写作的人。学道的人,需要学习前人的著述。这些前人的著述都是前辈学道的体悟,其中包含着许多道教的思想和行为的要义。学习这些著述就能够明白真道,领会道法。至于道法的传授。一定要遇见有道法的师父,才可以虔诚地信奉道法,传授道法。学习道法,之所以一定要拜师,是因为道法的许多内容并不见之于文字。在道门内,道法传授历来是用口口相传的缘故。

  接着,白玉蟾说到一个徒弟如何向师父学习的过程。白玉蟾说,“受法,须是日前揣度其师,委有妙理,源流清切。然后亲近,日积月深,恭敬信向。次宜具状齎香,盟天誓地,歃血饮丹”。“受法”,就是传授道法。“须是”,应该是的意思。“日前”,就是在受法之前的日子。这里,白玉蟾首先说的是师父向你授法之前,学习道法的人第一步要了解师父,尊敬师父,要让师父理解你,知道你诚心诚意学道修道,真心实意拜师学习道法。这样,师父才会心甘情愿地向你传授道法。“揣度”,揣是揣摩,研究的意思,度是估量。揣度其师,就是徒弟要了解师父、理解师父。委,就是委托、托付的意思。“委有妙理”就是师父掌握有道教的微妙的道理。清切,就是清晰而准确的意思。“源流清切”,师父对于道法的源流了解得清晰而准确。这就是说,徒弟要了解师父。这是向师父学习的第一步。第二步是师徒间要建立感情。白玉蟾说“然后亲近”,指的就是师徒关系日益亲近。“日积月深”,就是师徒亲近的关系随着每天和每月逐渐加深。“恭敬信向”,信向,就是信赖的意思,就是徒弟对于师父保持恭敬和信赖的态度。

  经过师徒相互信任和增进感情阶段以后,然后才能正式拜师,白玉蟾说“次宜具状齎香,盟天誓地,歃血饮丹”。“次”,其次的意思。“宜”,应该的意思。“状”,是约定之类的文书。“具状”,就是准备好文书。“齎”,即赍,带着的意思。“具状齎香”,就是准备好文书和香烛。“盟天誓地”,对着天地神明立下誓言,忠于道门,忠于道法,不轻易传给外人,等等。“歃血”,古人用牲畜的血涂在嘴唇上,表示忠诚。“饮丹”,丹是红色的,饮丹就是饮血酒,表示立下的誓言,忠贞不渝。盟誓以后,师父才算正式收徒,才向徒弟正式传授道法。

  学习道法是一个过程。过去没有公开的道教学院,师父也没有给徒弟讲课的习惯。因此,道法传授都是在实践中点点滴滴地进行的,所以,道法传授可能需要很多年。即使三年拜师期满,道法传授的过程还是没有终止。白玉蟾说,“传授道书隐诀,秘法玄文,佩奉修持,虽得其传,不可便弃。常侍师门,参随左右,求请口诀玄奥,庶无疑难,自然行之有灵”。“道书”,就是道教的经籍。“隐诀”,就是道教法术中隐秘的口诀。“秘法”,就是秘密的法术。“玄文”,就是法术中使用的符书。经籍、秘诀、法术和符书等四件都是道法必备的内容,而且除了经籍都是不形之于文字的,需要师父传授。“佩”,指佩戴。“奉”,指供奉。“修持”,指平时不断的修炼。这些师父传授的东西,都需要徒弟坚持佩戴和供奉以及日常不断地修持,不能懈怠。虽然学到了传授的道法,徒弟也不能随便丢弃。“常侍师门”,指的是要经常地在师父身边侍奉。“参随”,就是跟随。“参随左右”,就是要跟随在师父左右。“求请口诀玄奥”,指的是不断向师父请教道法口诀的疑难和奥妙的地方。“庶无疑难”,这样才能使自己对于道法奥妙没有什么疑难之处。“自然行之有灵”,于是使得自己行施道法获得灵验。

  白玉蟾根据道教历史,指出师徒关系中的一些问题,以及历史上处理这些问题的经验。他说,“尝闻高古祖师,徒弟皈向者,纷纷然甚众”。“尝”,曾经的意思。“闻”,听说的意思。“高古祖师”,就是古代有道行的祖师。“皈向”,就是虔诚地皈依和信赖的意思。“纷纷然”,一个接着一个的样子。“甚众”,很多的意思。古代许多人要想拜有道行的人做师父。但是,师父对于徒弟有一个选择的过程。“师按察徒弟之心中,有心行不中者,不与之;不尽诚者,不与之;无骨相者,不与之;五逆者,不与之;及有疾者,不与之;吏曹狱卒始勤终怠者,亦不与之。” “按察”,就是观察、考察的意思。“师按察徒弟之心中”,就是师父要对徒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考察。“有心行不中者,不与之”,就是对于思想和行为不符合道门要求的人,不传授。“不尽诚者,不与之”,就是不尽自己的努力去虔诚信道的人,不传授。“无骨相者,不与之”,就是相貌不善良的,不传授。“五逆”,就是五种要进入地狱的大罪逆。即:杀父、杀母、诋毁神仙真人、同修道人打架吵闹、在宫观内起坏念头等。“五逆者,不与之”,就是犯有五逆罪的,不传授。“及有疾者,不与之”,以及身体有不适宜的疾病的人,不传授。“吏曹狱卒”,指的是在衙门从事公务的人。“吏曹狱卒始勤终怠者,亦不与之”,就是担任公务而不勤于责守的人,不传授。这里有六个不传授,说明师父对于徒弟要有个考察的过程,不能想拜就拜,想收就收。这个过程可能很短,也可能很长,乃至终身得不到传授的机会,这在历史上是多见的。

  经过考察,就可能出现二种情况:一种是收了,另外一种是不收。白玉蟾说到,“中有徒弟,若与师心契合,气味相投,随机应化。得度者,当以愧心对之。忽遇师门试探弟子,难以难事相付勾干,或中间不从所求,弟子切莫私起怒心。若生怨恨,以贻咎师之愆,阴过阳报,毫分无失。所得法中神明将吏,亦不辅助。”“中”,就是其中。“中有徒弟”,就是在考察中有这样的徒弟的意思。“契合”,符合、合得来的意思。如果有徒弟能够和师父同心同德。“气味”,指人的志趣和性格。“相投”,相符合的意思。“随机”,随着时间和地点的情况变化,把握机会。“应化”,本义是应对变化,引申为顺应不同的时机,接受师父的教化。“得度者”,指的是接受师父传授道法的徒弟,也就是能够拜师的徒弟,徒弟“当以愧心对之”,应当抱着惭愧的心、谦虚而受教化的心,来对待师父的教化。这是一种情况。在考察过程中,如果碰到师父试探和考验的时候,应该怎样对待呢?“忽遇”,就是突然碰到的意思。“师门”,就是老师的门庭,指的是老师或者是先进山门的师兄们。“试探弟子”,就是考验和检查弟子的意思。“勾干”,即勾幹,就是料理、经营、谋划的意思。“难以难事相付勾干”,就是拿出难题或者难以完成的难事来为难弟子的意思。“或中间不从所求”,或者在考验中不能顺应学道弟子要求的意思。遇到这样的情况,学道弟子“切莫私起怒心”,就是徒弟千万不要心里萌发怒气的意思。“若生怨恨”,就是如果产生埋怨和仇恨。“以贻咎师之愆”,弟子就会犯了指责师父的错误。“阴过”,指的是徒弟心里面产生怨恨,并不为师父或师门所知,所以,这样的过错是阴过。阳报,阳是公开,同阴相对。阳报,就是公开的报应。“毫分无失”就是报应一点也不会缺少的意思。“所得法中神明将吏”,徒弟学到的道法中的神明将吏的意思。这些神明将吏,本来是可以听从行法的人的调遣的,但是,因为怨师阳报,神明将吏就不会在你行施道法的时候来辅助你。 

  白玉蟾拿历史上张良的故事来教导我们,“岂不闻汉张良事黄石公,三进圯桥之履,公见诚心,乃传素书,后为君师。若求师者,当究是理”。“岂不闻”,就是难道你没有听说过吗的意思。“汉张良事黄石公”的故事,见《太平广记》卷六“张子房”条。“张子房,名良,韩国人也。避地于南阳,徙居于沛,后为沛国人焉。童幼时,过下邳圯桥,风雪方盛。遇一老叟,着乌巾,黄单衣,坠履于桥下,目子房曰:孺子为我取之。子房无倦色,下桥取履以进。老叟引足以纳之。子房神意愈恭。叟笑曰:孺子可教也。明旦来此,当有所教。子房昧爽至,叟已在矣。曰:期而后至,未可传道。如是者三,子房先至,亦无倦怠。老叟喜,以书授之曰:读此书为帝王师。若复求我,乃谷城山下黄石也。子房读其书,能应机权变,佐汉祖定天下。后人谓其书为黄石公书”。 “素书”,素是白色的绸缎,素书就是写在绸缎上的经书。“若求师者,当究是理”,如果一个求拜师父的人,应当仔细研究和懂得其中的道理。

  最后,白玉蟾总结说,“道法之师,始终心意如一。弟子始终亦如一进,道自然无魔。所谓弟子求师易,师求弟子难。诚哉,是言也”。“道法之师,始终心意如一”,指的是传授道法的师父,有想将道法传授给下一代道教徒的心意,这样的心意是始终如一的,不会变化的。问题是在弟子这一边。如果弟子也能够像师父一样,始终如一,就像开始学习道法时那样。一进,就是开始的第一次。道法传授自然不会“魔”,“魔”就是进入歧途。“弟子求师易,师求弟子难”这是当时人们说的俗话。“诚”,确实、果真如此的意思。“是言”,这句话的意思。“诚哉,是言也”,这句话是一点不错的啊。                                                                     

    http://img.bbs.cntv.cn/attachments/month_1411/20141122_8ea73d6747caa0ae63c6bBp4R4R4RY03.jpg.thumb.jpg

  二,尊师学道才能学到真道

  学道的人都尊奉“三宝”,“三宝”就是“道经师”。“道”和“经”列为“宝”,可以理解。为什么“师”是“三宝”之一呢?清代全真龙门中兴的祖师,白云观方丈王常月在《龙门心法》中,有个一个说明。王常月说:

  “三宝者,道经师也。道本虚空,无形无名,非经不可以明道。道在经中,幽深微妙,非师不能得其理。若不皈依三宝,必致轮回邪道,颠倒沉迷。凡修真学道之士,志心皈命者,须作难遭之想。第一皈依无上道宝,当愿众生,常侍天尊,求脱轮回。第二皈依无上经宝,当愿众生,生生死死,得闻正法。第三皈依无上师宝,当愿众生,学最上乘,不落邪见。此三皈依,乃昔之圣贤,度人入道第一步上昇之路,第一重入德之门。”

  王常月在这里将道经师三宝的内容,及其相互关系说得非常清楚。学道的人,是通过学经来明白道,掌握道的。而在学经的过程中,就需要向师父指引。从今天的情况来说,这里的师父有课堂上的老师,也有要拜的度师。因为当今道教培养小道士的方法同过去不同,现在是采用学校式的公开教育和传统的师父教徒弟相结合的方式来培养的。另外,我们也可以通过向书本上的老师学习。各位手上都有陈莲笙道长的《道风集》,陈莲笙道长的《道风集》在海内外有广泛而持久的影响。他是海内外公认的道教一代宗师。我们通过书本可以学习陈莲笙道长的思想来帮助我们认识道经,来学道。通过学经和学师,我们才能学道。这是王常月开示的一个核心思想。

  从人生的实践来说,一个人和一个人智商可能有高低,能力可能有大小,但是学习道法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并不在于先天,而在于后天的一个“学”字。愿意不愿意学习,学习努力不努力,学习的方法对路不对路,学习时间持久不持久,常常就决定了一个人学道修道的成果。上海地区培养的小道士,之所以目前总体水平比起外地小道士要高,有的还高出很多,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二十年来,上海地区的小道士每年都在学习。不仅在规定的课程里学习,有的还主动到外面去学习。上海道教的几位青年领袖,在学习上都是模范,都非常刻苦,非常努力,非常持久。经过二十多年的学习,他们同没有学习机会的同龄人比较,无论是思想水平和目光视野,生活情趣等等方面,都高出很多。这就是学习和不学习的差异。学经要学一辈子,学师也要学一辈子,学道也要准备学一辈子。王常月说,“若能依师宝,则经宝可闻于不闻之中;能闻经宝,则道宝可见于不见之际。昔日之不可见不可闻者,一旦豁然贯通,皆由皈依师宝之力也”, 这里将师宝的重要性说得非常透彻了。

  王常月在说到“皈依”的时候,还说到了“真皈依”和“假皈依”的问题。

  “皈依三宝法门,须要皈依真三宝,何以故?如今大众以此三皈依视为泛常,早晚向圣像前口词礼拜而已,并不曾嚼破端的为何而来,所以毕竟沉迷邪法,不免轮回,如何得明大道,得脱生死哉!” 王常月说的“嚼破端的为何而来”这句话是非常深刻的。“嚼破端的为何而来”就是要深刻弄清楚为什么要皈依三宝的意思。只有“嚼破端的为何而来”的学道人才会有真正的道教信仰。真皈依就是真信仰。假皈依就是假信仰。一个道士,如果只是做到“早晚向圣像前口词礼拜”,当然不能说就是有了真正的道教信仰。只有从“意”、“心”和“身”等三个方面去努力。学道就全身心的学道,学经就全身心的学经,跟着师父学法就全身心的学法。思想上有了信仰,感情上有了信仰,而且自己言论和行动都有了信仰,才能够说,自己真正皈依了,也就是说,才称得上是一个真正的道士了。这样的道士施行道法,才能获得“阳报”,也就是会在施法中得到神灵的辅助。

第四讲  节制欲望 安守本分 守分第三

  白玉蟾《守分第三》的主要内容:人活在世界上,由于生存的需要,因此会有各种各样的欲望。人的许多欲望是合理的,并且通过努力是能够实现的。这样的欲望,并不会给人带来什么灾祸。例如,一个人希望自己能够吃饱穿暖,有个遮蔽风雨的屋子,有个终身从事能够度日的事业,等等。这些都是合理的,而且是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

  但是,人对于自己的需要往往会越要越多,毫无休止。没有车的想有车,有了二个轮子的车又想要四个轮子的,有了国产的车又想要进口的车,有了进口的车又想要名车、跑车。因为有不知足的欲望,人就会变得“贪得无厌”。因为“贪得无厌”,自然就不能安分守己,于是人就会犯各种各样的错误。《道德经》第四十六章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这是一句至理真言。这句话表明道家思想并不一般地否定人的欲望,只是要求人不要不知足,不要有过分的欲望。

  白玉蟾《道法九要》的第三要就是“守分”,就是教导我们要恪守本分,抑制贪欲。“守分”的“分”,就是本分、名分的意思。守分就是安守本分,不要不知足,不要痴心妄想,不要有过分的贪欲。白玉蟾说,“人生天地之间,衣食自然分定。诚宜守之,常生惭愧之心,勿起贪恋之想”。“人生天地之间,衣食自然分定”,就是说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穿什么样的衣,穿多少衣,吃什么样的饭,吃多少饭,都是注定的。这个注定“诚”,就是诚然、实在的意思。“宜”,应该的意思。“守”就是安守。“诚宜守之”就是应该安守这个注定的限度。尽管我们的定分可能没有人家富足,但是有吃有穿,就是很好的份额了。“常生惭愧之心,勿起贪恋之想”,一个人如果能够这样想,就会感到自己已经得到很多了,应该满足自己的名份,特别是以自己付出的同得到的相比较,自己应该感觉惭愧,而不应该贪心不足。

  接着,白玉蟾进一步说明“自然分定”的道理。“富者自富,贫者自贫,都缘夙世根基,不得心怀嫉妒。学道惟一,温饱足矣。若不守分,外求则祸患必至”。这就是说,富足是命中注定的,贫穷也是命中注定的。“都缘”就是都是因为的意思。“都缘夙世根基,不得心怀嫉妒”,就是说,人的贫富都是因为人在过去前世所作所为的结果,是在上一世已经打下的根基,只是到了今生今世才显现出来。因此,人对于贫富不要有什么嫉妒和不满。“学道惟一,温饱足矣”,意思是说,学道的人拿学道作为自己唯一的目标,能够穿暖了,吃饱了,就足够了。对于学道的人来说,除了学道其他一切都是身外之物。“若不守分,外求则祸患必至”,意思是说,人如果不能安守这个命中注定的本分,追求自己名分里没有的东西,那么,灾难和祸患就一定会降临到头上。

  白玉蟾以孔子的学生颜回作例子说,“所谓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者,贤人也。学道人,若外取他求,则反招殃祸也,道不成而法不应。若依此修行,法在其中矣。”“颜子”即颜回,孔子的学生,字子渊,生于公元前521年,殁于前490年,春秋末年鲁国人。颜回比孔子小三十岁。孔子称赞颜回的思想品质和学问,称他是自己唯一的同道。颜回喜欢学习,不会迁怒别人,从不重犯错误。 “在陋巷”,就是说颜回居住在简陋的街巷之中。“一箪食”,用竹编的餐具吃饭。“一瓢饮”,用葫芦瓢喝水,从不埋怨。“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别人看他贫穷得要发愁,可是颜回却乐在其中。颜渊只有三十一岁就去世了,死后被尊为“复圣”。白玉蟾称颂颜渊是贤人,就是有高尚情操的人。“若外取他求”,就是如果超越名份以外的去索取,去追求非分的名誉地位,例如非分的金银财宝,不正当的女色情欲等等。“则反招殃祸也”,那就一定会反过来招致灾祸。“道不成而法不应”,学道如果学不成,那么行道法也得不到神灵的响应。“若依此修行,法在其中矣”,意思就是,如果能够守分去修行,那么,道能够学成,法也就能够学到,能够行使了。

《道法九要》精解二——《道法九要》精解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