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法九要》原文

《道法九要》
琼琯先生白玉蟾编
序
三教异门,源同一也。夫老氏之教者,清静为真宗,长生为大道,悟至於象帝之先,达之於混元之始,不可得而名,强目曰道。自一化生,出法度人。法也者,可以盗天地之机,穷鬼神之理,可以助国安民,济生度死,本出乎道。道不可离法,法不可离道,道法相符,可以济世。近世学法之士,不究道源,只参符咒。兹不得已,略述九事,编成一帙,名曰《九要》,以警学道之士,证入玄妙之门,不堕昏迷之路,人人得道,个个成真,岂不美歟!琼山道人白玉蟾序。
立身第一
学道之士,当先立身。自愧得生人道,每日焚香,稽首皈依太上大道三宝。首陈以往之愆,祈请自新之右。披阅经典,广览玄文,屏除害人损物之心,克务好生济人之念,孜孜向善,事事求真,精严香火,孝顺父母,恭敬尊长,动止端庄,威仪整肃,勿生邪淫妄想,勿游花衢柳陌,勿临诛戮之场,勿亲尸秽之地。清静身心,远离恶党。始宜寻师访道,请问高人。此乃初真之士,当依此道行之。
求师第二
学道之士,须是得遇作家,方可明真悟道;得遇真师,方可皈向,传道受法。须是日前揣度其师,委有妙理,源流清切,然后亲近,日积月深,恭敬信向。次宜具状齎香,盟天誓地,砍血饮丹,传授道书隐诀,秘法玄文,佩奉修持。虽得其传,不可便弃,常侍师门,参随左右,求请口诀玄奥,庶无疑难,自然行之有灵。尝闻高古祖师徒弟皈向者,纷纷然甚众。师按察徒弟之心中,有心行不中者不与之,不尽诚者不与之,五逆者不与之,及有疾者不与之,吏曹狱卒、始勤终怠者亦不与之。中有徒弟,若与师心契合,气味相投,随机应化,得度者当以愧心对之。忽遇师门试探弟子,难以难事,相付勾干,或中间不从所求,弟子且莫私起怒心。若生怨恨以貽咎,师之愆,阴过阳报,毫分无失。所得法中神明将吏,亦不辅助。岂不闻汉张良事黄石公,三进圮桥之履,公见诚心,乃传素书,后为君师。若求师者,当究是理。道法之师,始终心意如一,弟子始终亦如一,进道自然无魔。所谓弟子求师易,师求弟子难,诚哉是言也。
守分第三
人生天地之间,衣食自然分定,诚宜守之,常生惭愧之心,勿起贪恋之想,富者自富,贫者自贫,都缘夙世根基,不得心怀嫉妒。学道惟一温饱足矣。若不守分外求,则祸患必至。所谓颜子一簞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者,贤人也。学道人若外取他求,则反招殃惑也。道不成而法不应。若依此修行,法在其中矣。
持戒第四
夫行持者,行之以道法,持之以禁戒。明其二字端的,方可以行持。先学受戒持斋,神明自然辅佐。萨真人云:道法于身不等閒,思量戒行彻心寒。千载铁树开花易,一入酆都出世难。岂不闻真人烧狞神庙,其神暗随左右,经一十二载,真人未尝有纤毫犯戒,其神皈降为辅将。真人若一犯戒,其神报仇必矣。今人岂可不持戒,更当布德施仁,济贫救苦。昔旌阳许真君,一困者为患,其家抱状投之於君,君闻得疾之因,乃缘贫乏不得志而已。真君以钱封之于符牒,祝曰:此符付患者开之。回家,患者开牒得钱,以周其急,其患顿愈。济贫佈施则积阴德,行符之人则建功,皆出於无心,不可著相。著相为之,则不是矣。若功成果满,升举可期矣。

明道第五
夫道者,入圣超凡,福资九祖,逍遥无碍之乡,逸乐有玄之境,聚则成形,散则为风,三清共论,玉帝同谈,不属五行,超离三界,此乃证虚无之妙道。欲登此道,先修人道,去除妄想,灭尽六识,明立玄牝根基,须分阴符阳火,如鸡抱卵,出有入无,功成行满,身外有身,仙丹妙宝,随意自取,玉室金楼,随心自化,呼风叱雨,坐役鬼神,嘘气可以治病,点石可以为金,不与凡同,奉膺天詔,证果真仙矣。
行法第六
夫法者,洞晓阴阳造化,明达鬼神机关,呼风召雷,祈晴请雨,行符咒水,治病驱邪,积行累功,与道合真,超凡入圣。必先明心知理,了了分明,不在狐疑。欲祈晴救旱,先择龙潭江海、碧壑深渊,云龙出没之地,依法书篆,铁札投之。如不应,方动法部雷神,择日限时,登坛发用。祈晴之事在乎诚心静念,运动暘神,召起冯夷风部之神,扫除云雾,荡散阴霾,易歉为丰,救民疾苦。若德合天心,应之随手。驱邪之道,先立正己之心,毋生妄想,审究真伪。古云:若要降魔鬼,先降自己邪。当以诚心召将而驱之。若传人不一,闻法避罪逃遁者,差雷神巡歷而馘之。若遣祟,切不可发送酆都,没后恐有连累,戒之慎之。若治病之法,宜仔细察其病证,此当给以符水治之。盖人之气运,于三焦五臟之间,顺则平康,逆则成病。或嗜欲失节,或心意不足而成邪。故邪气侵则成病,以我正真之气,涤彼不正之邪,以我之真阳敌彼之阴。若患者执迷邪道,可方便化之,符水而治之。救人功满而证仙阶,而为妙果歟!
守一第七
近观行持者,间或不灵、呼召不应者,何故?初真行法者累验,广学者却不如之,此非法之不应也,缘学者多传广学,反使不能纯一,分散元阳,登坛之际,神不归一,法不灵应。岂不闻老子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人得一以灵。今志於行持者,必当守一法,而自然通天彻地。不知守玄抱一为最上功夫,但耽於广学,反不能纯一矣。盖上古祖师,虽有盈箱满筪灵书,留之引导凡愚,开发后学。不知师心自有致一之妙,不教人见闻,鬼神亦不知其机,用之则有感通。且法印亦不可多,专以心主一印,治一司,专用一将,仍立坛靖,晨夕香火崇奉,出入威仪,动止恭敬,诚信相孚,自然灵应。切不可疑惑有无,昧於灵台。须是先以诚敬守之,必获灵验。斯为守一之道矣。
济度第八
学道之人,洞明心地,不乐奢华,不嫌贫贱,不著於尘累之乡,不漂於爱河之内,恬淡自然,逍遥无碍,尘世和同。先当行符治病,济物利人。此可拔赎沉沦,出离冥趣,先度祖宗,次及五道。以我之明,觉彼之滞;以我之真,化彼之妄;以我之阳,炼彼之阴;以我之饱,充彼之饥;超升出离,普度无穷,斯为济度矣。
继袭第九
学道之人,得遇明师,传授秘法,修之於身,行之於世,人天敬仰,末学皈依,愧非小事,当知感天地阴阳生育之恩,国王父母劬劳抚养之德,度师传道度法之惠,则天地国王父母师友,不可不敬,稍有违慢,则真道不成,神明不佑。道法既得於身,道成法应,可择人而付度之,不可断绝道脉。须是平日揣磨,得其人可以付者付之。苟非其人,亦不可轻传也,罪有所归。若得人传授,但依祖师源流,不可增损字诀,忠孝之心相契,切勿生人我之心。弟子若负师,天地神明,昭然鑑察,毫分无失。师伪,弟子亦然。若无人可度,石匣藏於名山福地、海岛龙宫,劫运流行,自然出世。予感天地父母生化之恩,诸师传道教训之德,将其所得,册成九事,以警后学。若修身立己,积德累功,上体天心,下利人物,行道成真,超凡入圣。伏望见闻,咸希观览。琼山道人白玉蟾述。
玉蟾祖师以大智慧眼,洞悉人在生活中,难免会沾染上某些不良习气,因此要以超凡入圣的道法境界,为人生树立一面清洁明亮的镜子,时时映照自身,及早发现不良习气,用道法的镜子照出这些灰尘,意识到这些不良习气对於个人修持的妨碍,从而摆脱积习,掸开灰尘,毅然自立,做一个奉道而行的英灵丈夫。因此,这九条戒规,既是谆谆告诫,也是殷切期望。告诫是针对不良习气的,期望是相信道法的化育,能够帮助人生克服这些不良习气。
第一条讲做人的道理,是作为道教徒所应当具有的基本品德。这些道理,马马虎虎地讲讲,似乎都很明白,但平心静气地品味品味,却又发现,其中有许多妙趣,是原来未曾体会到的。所谓“得生人道”,是说在天地万物之间,在万物大化之中,“我”生成为一个人。生成为一个人,是很自然的事,许多人都在有意无意之间,将这件事当作理所当然地发生的,玉蟾祖师为什么要说“自愧”呢?又有什么东西,是应当自觉惭愧的呢?这里面的妙趣就在於,作为一个与草木鸟兽不同的人,应该具有“我是一个人”的自觉意识。有了这样的自觉意识,按照作为一个人的要求来要求自己,不象草木那样无情,不象鸟兽那样一切行为都任凭本能,那么,体会做人的道理就渐渐真切了,明白只有人才具有分辨善恶和是非的能力,因而要珍重这种能力,择善而行,远离诸恶。所谓“自愧”,说的就是时时保持这种自觉意识,时常想想作为一个人应该符合的要求。按照这样的自觉意识和要求,人才会有向上之心。皈依道经师“三宝”,是向上之心在人生中的表现,是意识自觉被唤醒之后的一种人生选择。既然做出了这样的选择,必然会反省自己过去的行为,让迁善向上的意愿更加明晰起来。有了这样的意愿,则好生济人、事事求真、孝顺父母、恭敬师长等品德,就在我们的内心里生根,成为道德自律,而不是外在的强制性的他律。
第二条讲传道弘法的师徒之谊。将玉蟾祖师的说法展开来理解,是说人之成其为人,既包含肉体生命,也包含精神生命。肉体生命稟之于父母,从远处说,是由天地化育而生成的,从近处说,是父母生命的延续,所以应当珍重爱惜;精神生命则由社会的文明铸造而成,从大处说,是人类文明的恩惠,从小处说,是师资渊源的传承,所以也应当珍重爱惜。南宗的道法,是人类文明的形式之一,也是陶铸精神生命的师资渊源之一,所以得传南宗道法的弟子,应当尊师重道。尊师与重道,表面上看有些不同,尊师是敬重某个人,重道是崇尚这种信仰和教理,但从最根本的地方讲,它们是一回事,对於为师者之所以应当尊敬,是因为他将传道,丰富弟子的精神生命,而不是因为他处在为师的身份地位上。正是根据这样的道理,玉蟾祖师告诫说,希望传授道法的弟子,“须是日前揣度其师”,也就是提前考察并且选择老师。相信并且证实他确实可以传道,然后“恭敬信向”,矢志不移地向他学习。反过来说,已经得传道法的为师者,应当感谢社会文明尤其是歷代道门宗师的恩惠,是他们陶铸成自己的精神生命,所以要将传授道法,自觉地当作应尽的义务和责任,选择心性纯正明敏的求道者,传授道家真旨,既不可苟且相合,也不可相互苛求。为了说明这个道理,玉蟾祖师举证黄石公向张良传授兵法《素书》为例。黄石公在圮桥上三次将鞋子丢到桥下,张良并不知道他是胸罗万机的异人,但还是一次次地从桥下将鞋子拣回来,黄石公由此试出张良心性纯正,所以传授《素书》,使张良成为汉高祖刘邦的老师,成为楚汉战争之中汉军的第一谋士。
第三条讲抱著知足常乐的心态,守道不失,不可贪婪外求。玉蟾祖师举孔子的学生颜回为例。孔子曾经讚赏颜回说:“贤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生活清苦,住在简陋的巷子里,饮食仅足以果腹,但与那些锦衣玉食却又忧心忡忡的人比较起来,颜回常有无穷的快乐。这样的快乐,是安贫乐道之乐,他的精神世界里有一个道,对清苦生活的一衣一食,常怀感恩的心情,对於世道人生,常抱著达观和欣赏的心态,所以能做到不因物喜,不为己悲。只要心中有一个道,就不会为自己的遭遇而怨天尤人,不会对他人的富贵闻达心怀嫉妒,从而让自己的心,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加开阔,宽容而且自信,从容而且自强。
第四条讲戒律,其最高境界,是“出於无心,不可著相”,也就是将戒规之他律转变成道德自律,使自己的精神在宗教生活中昇华。南宗的传人,通常要传受两种道法,一是内丹修錬的功法,二是用於祈晴祷雨、祛魅降魔的雷法。行使这两种功法,都必须首先斋戒,保持自身的洁净,否则,以污秽的身心面对神灵,只能使自己遭到神灵的谴责。戒即三皈五戒等戒律,是南宗传人日常行为的伦理底线;斋的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形斋”,另一种是“心斋”。“形斋”是在生活方式上有所节制,不接近那些对人的慈善悲悯之心会产生侵扰的事情,从而在心灵深处保持著对於善恶分别的敏感,避免在善恶分别的问题上麻木不仁。“心斋”是维护精神健康的修养方法,也是使他律变自律的精神昇华。这套方法的要领,在於坐忘主静,心中不挂纤毫思虑,虽行持济世利人的道法,但不以功德、恩德自詡,不以功利为目的。从戒律到自律,玉蟾祖师用两个事例来说明。一是北宋时的神霄派法师萨守坚,曾怒烧凶神庙,凶神尾随萨守坚一十二年,日夜监督,始终没有发现萨守坚逾越戒律,所以最终降伏。这是戒律精研的例子。二是东晋时的净明派祖师许逊,以符牒济人贫乏疾苦,既不求回报,也不自我炫耀,是以道德自律行持道法的例子。
第五条讲修炼内丹以证验真仙道果。南宗的内丹功法,讲究性命双修。修命是按照阴阳二气造化万物的道理,炼养自身的精气神。炼养的步骤,有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三个阶段。玉蟾祖师所说的“须分阴符阳火”,就是这一套修命方法。修性则是向心性上下功夫,通过修錬,净化人的精神世界,用此生的有限形躯,感悟永恒而无限的道,也就是玉蟾祖师所说的“证虚无之妙道”。
第六条讲以正心诚意行用法术,务存救民疾苦之意。南宗的法术,主要是雷法。行持雷法,需以内丹修錬为基础,理论上认为,人的一身阴阳运转,与天地造化的原理相同,所以在经过修錬之后,可以用一意精诚,感应天地间的阴阳变化,从而祈晴祷雨、挥动风雷。玉蟾祖师有阐述雷法的著作,但他更多强调的,是行持法术的道人,务必以救民疾苦为意,要“德合天心”,也就是以悲天悯人的精诚情怀,祈祷天地,感动神灵。对於南宗传人来说,行持雷法不仅是建立自身功德的方式,同时也是提高品德修养的途径。
第七条讲修习当以内心精诚为主,不可因追求渊博、炫耀学识而扰乱内心的精诚。太史公司马谈曾说:“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西昇经》说:“能知一,万事毕。”知一守一、抱一不离,既是道家的精神修养,也是道家驾驭复杂局面的极高明方法。道家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就现象而言总是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但就事物的本质而言,却又是统一或者单一的,纷繁复杂的现象就象树的枝和叶,事物的本质则象树的根和干,即根本,掌握了事物的根本,就掌握了事物相互联繫的统一性或共同原理,掌握了瞬息万变之中有其永远不变的道。知一守一、抱一不离,也就是掌握道。所谓掌握道,当然不是一句空话,而是一种精神境界、一种理论方法,道家道教的许多经书,都敍述达到这种精神境界、学习这种理论方法的途径。但也正因为千百年积累起来的经书太多,又反而会分散学习者的注意力,以致有些学道者贪多求广,博闻强记,内心的精诚被杂而多端的知识所瓦解,离道就不是越来越近,而是越来越远了。玉蟾祖师的告诫,就是要克服这种流弊,引导南宗传人始终不离太上老君《道德经》的最初训诫,以守玄抱一为最上功夫。
第八条讲济物利人、济世度人的功德,这也是南宗立宗传教的宗旨。南宗教人修錬内丹以修身养性,修身则体魄安康,养性则精神健康;又以雷法符咒为人祈祷祝福,从而扶正祛邪,在精神世界里荡污谴秽。这些道法的根本宗旨,都在於济物利人、济世度人。
第九条讲以感恩的心情,对待天地、父母、师友以及一切人、一切物,不可怨天尤人。按照南宗教义,凡得传南宗道法的人,都是有“法缘”的人。这样的“法缘”,以特定的师徒传授为果,而以天地万物、众生父母为缔结之因。天地间少一物,有一物失其所,则“法缘”未可缔结。正是本著这样的教义,玉蟾祖师告诫嗣法传人,凡得遇明师传授秘法者,应当感谢天地阴阳生育之恩、国王父母劬劳抚养之德等。抱著感恩的心情对待一切人、一切物,要首先明白万物与我为一体的道理,不可在自我与他人之间生出分别心。唯其如此,才能够“上体天心,下利人物”,学习上天覆护无私的品德,宽容而中正。

注解《道法九要》之一
白玉蟾(1134-1229),南宋高道,海南琼州人,原名葛长庚,字如晦、紫清、白叟,号海琼子、武夷散人、琼山道人、神霄散吏、海南翁,等等。幼年时举童子科,有诗名。长大以后,出家为道士,隐居在武夷山。追随陈楠传授道法,创建了道教南宗丹道学说,白玉蟾兼通大洞法箓、斋醮科仪、特别是通晓雷法,对于宋代以后的道教有较大的影响。羽化后被封为“紫清明道真人”。白玉蟾有许多著作,如:《道德宝章》、《海琼问道集》、《海琼白真人语录》、《上清集》、《武夷集》等等。
序
三教异门,源同一也。夫老氏之教者,清静为真宗,长生为大道,悟至於象帝之先,达之於混元之始,不可得而名,强目曰道。自一化生,出法度人。法也者,可以盗天地之机,穷鬼神之理,可以助国安民,济生度死,本出乎道。道不可离法,法不可离道,道法相符,可以济世。近世学法之士,不究道源,只参符咒。兹不得已,略述九事,编成一帙,名曰《九要》,以警学道之士,证入玄妙之门,不堕昏迷之路,人人得道,个个成真,岂不美欤!琼山道人白玉蟾序。
三教异门,源同一也。(1)
【注解】
(1),“三教”,指儒家、佛教和道教。异门,指门户不同。不同的门户就是说有不同的招牌,有不同的旗帜,有不同的内容。源,就是起源的意思。“三教异门,源同一也”,就是说,儒家、佛教和道教等三教,虽然门户不同,内容不同,但是,其本源是相同的。
夫老氏之教者,清静为真宗,长生为大道,(1)悟之于象帝之先,达之于混元之始,(2)不可得而名,强目曰道,自一化生,出法度人。(3)
【注解】
(1),“老氏”,即老子。“老氏之教”就是指道教。清静,是道教《道德经》的重要概念。《道德经》第四十五章称,“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真宗,就是真正的宗旨的意思。长生,也是道教《道德经》的重要概念。《道德经》第七章称,“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第五十九章称,“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道教以清静作为它真正的宗旨,是以长生成仙作为它追求的大道目标。
(2),“象帝之先”,是《道德经》第四章的话,称“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象帝之先”的意思是似乎在天帝以前就已经有了“道”。混元,指的是天地尚未开辟,宇宙处在混沌之中的时候。《云笈七籖》卷二“混元”条称,“混元者,记事于混沌之前,元气之始也”。混沌时代,“元气未形,寂寥何有。至精感激,而真一生焉。元气运行,而天地立焉。造化施张,而万物用焉。混沌者,厥中惟虚,厥外惟无,浩浩荡荡,不可名也。”“悟之于象帝之先,达之于混元之始”,意思是,道教的思想体悟到万物生成之前,“道”即产生于宇宙开始生成之时。
(3),“不可得而名,强目曰道”,这二句脱胎于《道德经》的第二十五章。《道德经》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这里说到道教的基本信仰是“道”,而“道”这个名词是强名的。“自一化生,出法度人”,道生一,一就是“气”,由“一”这个气,派生出“道法”,再由道法来济度众生。
法也者,可以盗天地之机,穷鬼神之理。(1)可以助国安民,济生度死,本出乎道。(2)道不可离法,法不可离道。道法相符,可以济世。(3)
【注解】
(1),“盗天地之机”这句话出自《黄帝阴符经》。“穷鬼神之理”就是包含着所有的天地鬼神的道理法则的意思。
(2),“助国安民”,就是帮助国家和社会,安定百姓的生活和民心的意思。“济生度死”,就是救济活着的人,超度死亡的灵魂的意思。本,指的是“道法”的本源。“出乎道”,就是从“道”中派生出来的意思。
(3)“道不可离法,法不可离道”,这是说道和法的关系。道不可离开法,没有法体现不出“道”。法也不可离开“道”,离开道,法就没有本源、法则和道理。“道法相符,可以济世”,这是学法、行法的一条原则。道法只有同“道”的基本原理相符合,法才能有助于度化世界上的人和超度死后的亡灵。
近世学法之士,不究道源,只参符咒。(1)兹不得已略述九事,编成一帙,名曰九要,以警学道之士,证入玄妙之门,不堕昏迷之路。人人得道,个个成真,岂不美欤。(2)
【注解】
(1),“近世学法之士,不究道源”,指学习道法的人士不去研究和探讨道法的根源。“只参符咒”,就是只懂得探讨和学习符咒。因为出现了这种情况,所以白玉蟾不得已说下面九点内容。“一帙”就是一本书的意思。
(2),“以警学道之士”,就是用来警戒学道的人。“证入玄妙之门”,意思是用正确的事实和思想来证明真理。“玄妙之门”是《道德经》第一章中的话,“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不堕昏迷之路”,就是不会堕入昏沉和迷糊的道路中去。“人人得道,个个成真,岂不美欤”,意思就是学习了“九要”,懂得了道法的根本道理,每个人都能得道,每个人都能成仙,难道不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吗?
立身第一
学道之士,当先立身。自愧得生人道,每日焚香,稽首皈依太上大道三宝。首陈以往之愆,祈请自新之佑。披阅经典,广览玄文,屏除害人损物之心,克务好生济人之念,孜孜向善,事事求真,精严香火,孝顺父母,恭敬尊长,动止端庄,威仪整肃,勿生邪淫妄想,勿游花衢柳陌,勿临诛戮之场,勿亲尸秽之地。清静身心,远离恶党。始宜寻师访道,请问高人。此乃初真之士,当依此道行之。
学道之士,当先立身,自愧得生人道。(2)每日焚香,稽首皈依太上大道三宝。(3)首陈已往之愆,祈请自新之佑。(4)
【注解】
(1),“立身”,就是为人处世,做人的意思。学道,学法第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要学会如何为人处世。
(2),“自愧”,自己惭愧的意思。“人道”,指的是六道轮回中为人之道。就是要谦卑地检查自己,认为自己能够转生人道是一种幸运,因此要求自己只做好事,不做坏事。
(3),“焚”,就是烧。“焚香”,就是烧香。“稽首”,就是叩头,行祭拜的礼。“皈依”,就是虔诚地信奉的意思。“太上大道三宝”,指的是道、经、师。“道”就是道教的基本信仰。“经”就是阐述“道”的经典。“师”就是传授道经道法的师父。一个信仰道教的人一定要虔诚地对待“道、经、师”三宝。
(4),“首”,首先的意思。“陈”,陈述的意思。“已往”,就是以往,过去。“愆”,过失的意思。“祈”,祈求的意思。“祈请”,就是请求。“自新”,改正错误、重新做人的意思。“佑”,就是保佑。在烧香和祭拜的时候,要向道经师三宝,陈述自己过去犯过的错误,并且请求保佑自己能够改过自新。
披阅经典,广览玄文。(1)屏除害人损物之心,克务好生济人之念。孜孜向善,事事求真。(2)精严香火,孝顺父母,恭敬尊长,动止端庄,威仪整肃。(3)勿生邪淫妄想,勿游花衢柳陌,勿临诛戮之场,勿亲尸秽之地。清静身心,远离恶党。(4)始宜寻师访道,请问高人。(5)此乃初真之士,当依此道行之。(6)
【注解】
(1),“披阅”,翻开经书来阅读的意思。“经典”,指道经。“广览”,广泛地阅读的意思。“玄文”,就是讲道的经典和文章。“广览玄文”就是认真阅读和学习道教的经典。
(2),“屏除”,就是摒弃和排除的意思。“克”,即能够。“务”,即从事。“屏除害人损物之心,克务好生济人之念”,就是说要排除心里害人害物的心思,能够树立起爱护众生、帮助别人的思想。“孜孜”,勤恳的意思。“孜孜向善”,就是勤勤恳恳地做善事。“事事求真”,每件事情都追求本真,不虚假。这四句都是从思想上说要做好人。
(3),“精严”,就是完美而严格的意思。“香火”,原来指的是祭拜时烧香和点燃蜡烛,引申为照料殿堂里燃点的香烛。“孝顺父母”,就是孝敬父母。“尊长”,指的是亲属关系中的长辈,以及一切需要尊重的上级和师长。“恭敬尊长”,就是要尊敬长辈和师长。“动止”,就是行动和举止,包括说话、走路和坐卧等行为。“动止端庄”,就是行为要端正和庄重。“威仪”,指的是宫观里举行的祭拜神灵的科仪。“整肃”,就是整齐和严肃。这五句都是从行为上说要做好人。
(4),“勿生邪淫妄想,勿游花衢柳陌”,指的是不要产生邪淫妄想,不要到声色犬马的场所游览。“勿临诛戮之场,勿亲尸秽之地”,指的是不要到杀人、屠宰的场所去,不要到陈列尸体的污秽的地方去。“清静身心”,就是把自己的身体和心情都保持得干干净净,安安静静。“远离恶党”,指的是要远离品行不端的朋友,切勿同流合污。
(5),“高人”,就是道艺德行、知识才能都高于一般人的人。只有做到了思想上的四点,行为上的五点,同时,遵守四个“勿”,使得自己的身心保持清静,只有有了这样的基础,我们学道的人才可以开始找寻师父,外出参访,向各地各庙观的高人拜师请教。
(6),“初真之士”,就是开始学道的人。“此乃初真之士,当依此道行之”,就是说,开始学道的人应当按照这些步骤来学道的,即学道人首先要把身立正。
求师第二
学道之士,须是得遇作家,方可明真悟道;得遇真师,方可皈向,传道受法。须是日前揣度其师,委有妙理,源流清切,然后亲近,日积月深,恭敬信向。次宜具状齎香,盟天誓地,砍血饮丹,传授道书隐诀,秘法玄文,佩奉修持。虽得其传,不可便弃,常侍师门,参随左右,求请口诀玄奥,庶无疑难,自然行之有灵。尝闻高古祖师徒弟皈向者,纷纷然甚众。师按察徒弟之心中,有心行不中者不与之,不尽诚者不与之,五逆者不与之,及有疾者不与之,吏曹狱卒、始勤终怠者亦不与之。中有徒弟,若与师心契合,气味相投,随机应化,得度者当以愧心对之。忽遇师门试探弟子,难以难事,相付勾干,或中间不从所求,弟子且莫私起怒心。若生怨恨以貽咎,师之愆,阴过阳报,毫分无失。所得法中神明将吏,亦不辅助。岂不闻汉张良事黄石公,三进圮桥之履,公见诚心,乃传素书,后为君师。若求师者,当究是理。道法之师,始终心意如一,弟子始终亦如一,进道自然无魔。所谓弟子求师易,师求弟子难,诚哉是言也。
学道之士,须是得遇作家,方可明真悟道;得遇真师,方可皈向传道。(1)
【注解】
(1),“作家”,古代指的是行家、高手,并且能够用文字写作的人。学道的人,需要学习前人的著述,因此,学道只有碰到懂得道教思想并且能够表达传授的人,才能够明白真道。而道法的传授和明道还不同。只有碰到有道法的师父,才可以从口授中学到道法,并且虔诚地奉道和将道法传承下去。
传道受法,须是日前揣度其师,委有妙理,源流清切。(1)然后亲近,日积月深,恭敬信向。(2)次宜具状齎香,盟天誓地,歃血饮丹。(3)
【注解】
(1),“传道受法”,就是传授和接受道法。“须是”,应该是的意思。“日前”,就是在受法之前的日子。“揣度”,揣是揣摩,研究的意思,度是估量。“揣度其师”,就是徒弟要了解师父、理解师父和体贴师父。“委”,就是委托、托付的意思。“委有妙理”就是师父教给人徒弟微妙的道理。“清切”,就是清晰而准确的意思。“源流清切”,对于道法的源流了解得清晰而准确。
(2),“亲近”,指的是师徒关系日益亲近。“日积月深”,指师徒关系随着每天和每月逐渐加深。“信向”,就是信赖的意思。“恭敬信向”,就是徒弟对于师父保持恭敬和信赖的态度。
(3),“次”,其次的意思。“宜”,应该的意思。“状”,是约定之类的文书。“具状”,就是准备文书。“齎”,即赍,带着的意思。“具状齎香”,就是准备文书和香烛。“盟天誓地”,对着天地神明立下誓言,忠于道门,忠于道法,不能轻易传给外人,等等。“歃血”,古人用牲畜的血涂在嘴唇上,表示忠诚。“饮丹”,丹是红色的,饮丹就是饮血酒,表示立下的誓言,忠贞不渝。
传授道书隐诀,秘法玄文,佩奉修持,虽得其传,不可便弃。(1)常侍师门,参随左右,求请口诀玄奥,庶无疑难,自然行之有灵。(2)
【注解】
(1),“道书”,就是道教的经籍。“隐诀”,就是道教法术中隐秘的口诀。“秘法”,就是秘密的法术。“玄文”,就是法术中使用的符书。这四件都是需要师父传授的。“佩”,指佩戴。“奉”,指供奉。“修持”,指平时不断的修炼。这些师父传授的东西,都需要徒弟坚持佩戴、供奉以及日常不断地修持。
(2),“常侍师门”,指的是要经常地在师父身边侍奉。“参随左右”,就是要跟随在师父左右。“求请口诀玄奥”,指的是不断向师父请教道法口诀的疑难和奥妙的地方。“庶无疑难”,就是使得自己对于道法奥妙之处没有什么疑难之处。“自然行之有灵”,这样自然使得道法行施起来得到灵验。
尝闻高古祖师,徒弟皈向者,纷纷然甚众。(1)师按察徒弟之心中,有心行不中者,不与之;不尽诚者,不与之;无骨相者,不与之;五逆者,不与之;及有疾者,不与之;吏曹狱卒始勤终怠者,亦不与之。(2)
【注解】
(1),“尝”,曾经的意思。“闻”,听说的意思。“高古祖师”,就是古代有道行的祖师。“皈向”,就是虔诚地皈依和信赖的意思。“纷纷然”,一个接着一个很多的样子。“甚众”,很多的意思。
(2),“按察”,就是观察、考察的意思。“师按察徒弟之心中”,指的是师父对于徒弟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考察。“有心行不中者,不与之”,就是对于思想和行为不符合道门要求的人,不传授。“不尽诚者,不与之”,就是不尽自己的努力虔诚信道的人,不传授。“无骨相者,不与之”,就是相貌不善良的,不传授。“五逆”,就是五种要进入地狱的大罪逆。即:杀父、杀母、诋毁神仙真人、同修道人打架吵闹、在宫观内起坏念头。“五逆者,不与之”,就是犯有五逆罪的,不传授。“及有疾者,不与之”,以及身体有病的人,不传授。吏曹狱卒,指的是信徒中在衙门从事公务的人。“吏曹狱卒始勤终怠者,亦不与之”,就是担任公务而不勤于责守的人,不传授。
中有徒弟,若与师心契合,气味相投,随机应化。得度者,当以愧心对之。(1)忽遇师门试探,弟子难以难事相付勾干,或中间不从所求,弟子切莫私起怒心。(2)若生怨恨,以贻咎师之愆,阴过阳报,毫分无失。所得法中神明将吏,亦不辅助。(3)
【注解】
(1),“中”,就是其中。“中有徒弟”,就是在徒弟之中有这样的徒弟的意思。“契合”,符合、合得来的意思。如果有徒弟能够同师父合得来。“气味相投”,指人的志趣和性格相符合的意思。“随机”,随着时间和地点的情况变化,把握机会。“应化”,本义是应对变化,引申为顺应不同的时机,接受师父的教化。“得度者”,指的是接受师父教化的徒弟。“当以愧心对之”,应当抱着惭愧的心、谦虚而受教化的心,来对待师父的教化。
(2),“忽遇”,就是突然碰到的意思。“师门”,就是老师或者先进山门的师兄们的意思。“试探”,就是考验和检查的意思。“勾干”,即勾幹,就是料理、经营、谋划的意思。“弟子难以难事相付勾干”,就是弟子难以对付这些考验和检查的意思。“或中间不从所求”,或者在考验中不能达到师门的要求的意思。遇到这样的情况,徒弟“切莫私起怒心”,就是徒弟千万不要心里萌发不开心的怒气的意思。
(3),“若生怨恨”,如果产生埋怨和仇恨的意思。“以贻咎师之愆”,从而发生指责师父的过错的意思。“阴过”,指的是徒弟心里面不为人知的过错。“阳报”,阳是公开,同阴是暗地相对。“阳报”,就是公开的报应。“所得法中神明将吏”,徒弟学到的道法中的神明将吏的意思。这些神明将吏,本来是听从行法的人调遣的,可是,碰到这样的“阳报”,神明将吏是不会来帮助的。
岂不闻汉张良事黄石公,三进圯桥之履,公见诚心,乃传素书,后为君师。若求师者,当究是理。(1)
【注解】
(1),“岂不闻”就是难道没有听说过吗的意思。“汉张良事黄石公”的故事,可参考《太平广记》卷六“张子房”条。“张子房,名良,韩国人也。避地于南阳,徙居于沛,后为沛国人焉。童幼时,过下邳圯桥,风雪方盛。遇一老叟,着乌巾,黄单衣,坠履于桥下,目子房曰:孺子为我取之。子房无倦色,下桥取履以进。老叟引足以纳之。子房神意愈恭。叟笑曰:孺子可教也。明旦来此,当有所教。子房昧爽至,叟已在矣。曰:期而后至,未可传道。如是者三,子房先至,亦无倦怠。老叟喜,以书授之曰:读此书为帝王师。若复求我,乃谷城山下黄石也。子房读其书,能应机权变,佐汉祖定天下。后人谓其书为黄石公书”。“若求师者,当究是理”,就是说,如果寻求师父的人,应当仔细研究和懂得其中的道理。
道法之师,始终心意如一。弟子始终亦如一,进道自然无魔。(1)所谓弟子求师易,师求弟子难。诚哉,是言也。(2)
【注解】
(1),“道法之师,始终心意如一”,指的是传授道法的师父,要想将道法传授给下一代道教徒的心意,是始终如一的,不会变化的。问题是在弟子这一边。如果弟子也能够像师父一样,始终如一,就像开始学习道法时那样。道法传授自然不会引入歧途。
(2),“所谓”,就是人们所说的意思。“诚”,确实、果真如此的意思。“是言”,这句话的意思。
守分第三
人生天地之间,衣食自然分定,诚宜守之,常生惭愧之心,勿起贪恋之想,富者自富,贫者自贫,都缘夙世根基,不得心怀嫉妒。学道惟一温饱足矣。若不守分外求,则祸患必至。所谓颜子一簞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者,贤人也。学道人若外取他求,则反招殃惑也。道不成而法不应。若依此修行,法在其中矣。
人生天地之间,衣食自然分定。诚宜守之,常生惭愧之心,勿起贪恋之想。(2)
【注解】
(1),“分”,是本分、名分的意思。“守分”就是安守本分,或者自己的名分,而不要痴心妄想。
(2),“人生天地之间”,指的是一个人生活在世界上。“衣食自然分定”,穿衣吃饭,穿什么样的衣,穿多少衣,吃什么样的饭,吃多少饭,都是由自然,或者说命运注定好了的。“诚”,就是诚然、实在的意思。“宜”,应该的意思。“守”就是安守。“常生惭愧之心,勿起贪恋之想”,就是要感到已经很多了,自己已经满足了,而且得到的同自己付出的相比较,感觉惭愧,不应该出现贪心不足的想法。
富者自富,贫者自贫,都缘夙世根基,不得心怀嫉妒。(1)学道惟一,温饱足矣。若不守分,外求则祸患必至。(2)
【注解】
(1),“富者自富,贫者自贫”,就是富人是命中注定要富的,穷人是命中注定会穷的。“夙世”,就是前世的意思。“都缘夙世根基,不得心怀嫉妒”,就是说富和穷都是前世已经打下的根基。到了今生今世,没有什么可以嫉妒不满的。
(2),“学道惟一,温饱足矣”,意思是说,以学道作为自己唯一的目标的人来说,能够穿暖了,吃饱了,有温饱的水平就足够了。“若不守分,外求则祸患必至”,意思是如果不能安守本分,要去追求自己名分没有的东西,那么,灾祸和患难一定会降临的。
所谓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者,贤人也。(1)学道人,若外取他求,则反招殃祸也,道不成而法不应。若依此修行,法在其中矣。(2)
【注解】
(1),“颜子”,是孔子的弟子。原名颜回,字子渊,生于公元前521年,殁于前490年,春秋末年鲁国人。颜回比孔子小三十岁,但是孔子称赞颜回的思想品质和学问,称他是自己唯一的同道。颜回喜欢学习,居住在简陋的街巷之中,用竹制的餐具吃饭,用葫芦瓢喝水,从来不埋怨。别人看来贫穷得要发愁,可是颜渊却认为乐在其中。颜渊只活了三十一岁就去世了,死后被尊为“复圣”。白玉蟾也称颂颜渊是贤人,就是有高尚情操的人。“箪”,即盛饭的竹器。“瓢”,即葫芦剖开晒干后制成的舀水器具。“陋巷”,简陋的小巷。“不堪”,受不了的意思。
(2),“外取他求”,就是向道外索取,也就是追求道以外的名誉地位,金银财宝,女色情欲,等等,就一定会反过来招致灾祸。“道不成而法不应”,学道学不成,施行道法则神灵也不会响应。但是,如果能够按照本《九要》要求的“守分”去修行,那么,道法就在其中了。
持戒第四
夫行持者,行之以道法,持之以禁戒。明其二字端的,方可以行持。先学受戒持斋,神明自然辅佐。萨真人云:道法于身不等閒,思量戒行彻心寒。千载铁树开花易,一入酆都出世难。岂不闻真人烧狞神庙,其神暗随左右,经一十二载,真人未尝有纤毫犯戒,其神皈降为辅将。真人若一犯戒,其神报仇必矣。今人岂可不持戒,更当布德施仁,济贫救苦。昔旌阳许真君,一困者为患,其家抱状投之於君,君闻得疾之因,乃缘贫乏不得志而已。真君以钱封之于符牒,祝曰:此符付患者开之。回家,患者开牒得钱,以周其急,其患顿愈。济贫佈施则积阴德,行符之人则建功,皆出於无心,不可著相。著相为之,则不是矣。若功成果满,升举可期矣。
夫行持者,行之以道法,持以禁戒。明其二字端的,方可以行持。(1)
【注解】
(1),“持”,即保持,遵守。
“戒”,就是戒律。道教对于教徒规定了一系列戒律。戒律就是道教徒的行为规范。《要修科仪戒律钞》卷四称,“经以检恶,戒以防非”。(《道藏要集选刊》,第八册,40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戒律就是为了防止错误的行为。“行持”,就是规范的行为的意思。“夫行持者”,就是所谓行持的意思。“行之以道法”,行就是施行道法。“持以禁戒”,持就是遵守规诫。“端的”,是宋元时期的俗话,意思是底细、始末。“明其二字端的”,就是要明白行持的内容、由来、目的和结果。“方可以行持”,方才可以做到行持。
先学守戒持斋,神明自然辅佐。(1)萨真人云:道法于身不等闲,思量戒行彻心寒。千年铁树开花易,一入酆都出世难。(2)岂不闻真人烧狞神庙,其神暗随左右,经一十二载,真人未尝有纤毫犯戒,其神皈降为辅将。(3)真人若一犯戒,其神报雠必矣,今人岂可不持戒。(4)
【注解】
(1),“戒”,即戒律,就是要防止的错误行为。“斋”就是清洁自己的身心,包含饮食和梳洗等内容。“先学守戒持斋”,就是首先要学习遵守戒律,守持斋洁。《要修科仪戒律钞》卷四引用《易注》称,“洗心曰斋,防患曰戒”。(《道藏要集选刊》,第八册,407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神明自然辅佐”,由于经过斋戒,就能够感应神灵。神明自然就会来帮助学道施法的人。
(2),“萨真人”,即萨守坚。宋代道士。道门尊称为萨祖。据传在陕西遇见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受“咒枣之术”。后又遇见林灵素,受羽扇一把,据传“有病者,则扇之即愈”。在青城山,萨守坚见神霄派王文卿,得“雷法”之传。萨守坚精通三家道法,名震巴蜀、湖广和江南。师承萨守坚的道法者,世称“西河派”,或“天山派”。“道法于身不等闲”一诗见《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卷四“萨守坚”传。另有诗作:“言清行浊休谈道,不顾天条法谩行。但依本分安神气,何虑仙都不挂名”。萨守坚的诗都是强调学习和施行道法,必须遵守规诫,不然道法就会无效,行法的人还会遭到报应。
(3),“真人烧狞神庙”事,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卷四“萨守坚”传称,“萨行数十里,遇人舁豕往庙酬愿。萨以少香附之曰:去酬愿毕,为置炉焚之,其人如诫。迅雷一声,火焚其庙,更不延烧民居。越三年,萨至某渡,无操舟者,举篙自渡,置三文钱于舟中,以偿渡金。因掏水浣手,见一人铁冠红袍,执玉斧,立于水中。萨诃之曰:汝乃何人,速见形。其人立于侧曰:我王善,即某州城隍也。昨真官焚我庙。我家三百余口无依。我实无罪,诉于上帝。帝赐玉斧,令我相随。遇真官有犯天律,令得便宜施行后奏。我随真官三年,并无犯律者。今日渡舟,真官乃置钱舟中,则真官无可报之时矣。今愿为部将,奉行法旨”。(《道藏要集选刊》,第六册,34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白玉蟾在这里说“经一十二载”,但是,《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说只有三年。《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说王善是城隍神,但是白玉蟾说是“狞神庙”的庙主。由此可知,关于萨守坚的传说各种说法并不一致。不过,萨守坚收王善为辅将却是一致的。
(4),“报雠”,就是报仇。
更当布德施仁,济贫救苦。(1)昔晋旌阳许真君,一困者为患其家,抱状投之于君。君闻得疾之因,乃缘贫乏不得志而已。真君以钱封之于符牒,祝曰:此符付患者开之。回家,患者开牒得钱,以周其急,其患顿愈。(2)济贫布施,则积阴德。(3)
【注解】
(1),“更当”,还有应该的意思。“布德”,传布德行的意思。“施仁”,就是施行克己复礼的行为。“济贫”,就是接济贫困的人群。“救苦”,就是救助苦难的人群。
(2),“昔”,过去的意思。“晋”,即晋代。“许旌阳”,即许逊,许逊当县令,以德理政,以道化民,从严要求官吏差役,爱护百姓生活。一个穷困的人生病在家,就写了一个文书给许逊。“抱状”,就是书写文状的意思。许逊看了这个文状,明白这个穷困的人之所以生病,是因为贫穷而不得志的缘故。于是,许逊就将有些钱藏在符牒里面。对手下的人说,把这个符牒交给那个写文状的人,让他带回家再打开。这个穷困的人回家以后,打开符牒,还得到了许逊藏在里面的钱,帮助他解决了急难,他的病也马上好了。“患”,就是疾病的意思。
(3),“布施”,就是施舍钱物的意思。“阴德”,指的是暗中所做的有道德的事情,对别人有好处的事情,并不在乎让别人知道。
行符之人,则建功皆出于无心,不可著相。著相为之,则不是矣。(1)若功成果满,升举可期矣。(2)
【注解】
(1),“行符之人”,指的是施行道法的道士。“建功皆出于无心”,建立功业都应该出于自然而然,而不是去刻意追求。这就是说把遵守规诫,济贫扶困作为自己的一种职责,而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事情。“著相”,指的是一种故意的、有意识表现出来的状态。“著相为之,则不是矣”,意思是故意表现的济贫扶困就不是建功,就不算是一种积德的行为。
(2)“功成”,就是建功的功业获得成功。“果满”,果就是由“因”结出来的“果”,指的是果达到一定的数量。“升举”,原来是升迁和推举、提拔的意思。这里指升登仙界,名列仙班的意思。
明道第五
夫道者,入圣超凡,福资九祖,逍遥无碍之乡,逸乐有玄之境,聚则成形,散则为风,三清共论,玉帝同谈,不属五行,超离三界,此乃证虚无之妙道。欲登此道,先修人道,去除妄想,灭尽六识,明立玄牝根基,须分阴符阳火,如鸡抱卵,出有入无,功成行满,身外有身,仙丹妙宝,随意自取,玉室金楼,随心自化,呼风叱雨,坐役鬼神,嘘气可以治病,点石可以为金,不与凡同,奉膺天詔,证果真仙矣。
夫道者,入圣超凡,福资九祖。(1)逍遥无碍之乡,逸乐有玄之境。(2)聚则成形,散则为风。(3)三清共论,玉帝同谈。(4)不属五行,超离三界,此乃证虚无之妙道。(5)
【注解】
(1),“夫”,古汉语的发语词。“夫道者”,就是所谓道的意思。“入圣”,就是达到高超玄妙的境界。“超凡”,就是超越普通人的境界。“入圣超凡”,指的是得道的人,已经超越了普通人,达到了高超玄妙的圣人境界。“九祖”,“九”泛指多,“九祖”就是历代祖先的意思。“福资九祖”,就是一个人得道,就能使得历代祖先获得福报。
(2),“逍遥无碍之乡,逸乐有玄之境”,这是对有道之人的境界的描写。“逍遥”,原来是缓步行走的样子的意思,引申为优游自得,安闲自在的意思。“无碍”,就是没有遮盖、没有阻挡、没有困难的意思。“乡”,原是农村的地名的意思,这里作地方来解释。“逸乐”,就是闲适安乐的意思。“有玄”,就是有道的意思。“境”,就是区域的意思。有道之人的境界,就是无所忧愁,无所牵挂,无所急迫,自由自在,安闲舒适的境界。
(3),“聚则成形,散则为风”,这是对道的本体运动的描写。根据历代对于《道德经》的注释,道生一,一就是气。气聚合起来就成为形。气飞散以后就成为一阵风。
(4),“三清”,就是道教最高的神灵,指的是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尊(即太上老君)。“玉帝”,就是玉皇大帝。三清和玉帝都是道教的最高神灵,主管天地宇宙和人类社会的一切事务。根据道教的神学思想,三清和玉帝都是由气聚形而成的。神体也是由气组成的。因此,神就是道。得道的人,就具备了同神灵沟通的资格,可以与三清共论,与玉帝同谈。
(5),“不属五行”,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等五种物质。中国古代思想家将这五种物质当作是构成万物的元素。道教并不这样认为。道教认为构成万物的是道,或者是道衍生出来的气。而五行的五种物质不过是“三生万物”中的五种物质。“超离三界”,三界指的是欲界、色界和无色界,即众生在生死轮回过程中所处的三个境界。欲界是有食欲和淫欲的众生居住的境界。色界位于欲界之上,是已经离开食欲和淫欲的众生所居住。无色界在色界之上,是没有形色的众生所居住。道高于五行,不属于五行之内。道也超离三界,因为道是高于众生,超于众生所居的三界的。“此乃证虚无之妙道”,指的是道的超越万物的境界证明了道是虚无的,玄妙的。
欲证此道,先修人道。(1)去除妄想,灭尽六识。(2)明立玄牝根基,须分阴符阳火。(3)如鸡抱卵,出有入无。功成行满,身外有身。(4)
【注解】
(1),“欲”,就是要想的意思。“欲证此道”,就是要想证明道具有如此玄妙的境界。“先修人道”,就是你必须先修持人道,也就是必须在人间社会中做到一个修道人应做的一切。
(2),“去除妄想”,指的是要去除思想上的胡思乱想,或者背离修道目标的一切杂念。“六识”就是由人的六根产生的六种“识”,即:由见产生的眼识,由闻产生的耳识,由嗅产生的鼻识,由味产生的舌识,由触产生的身识,由思虑产生的意识。“灭尽六识”,就是要使得自己达到无思无虑,形如槁木的境界。
(3),“明立”,明白确立的意思。“玄牝根基”,“玄牝”二字出自《道德经》第六章。《道德经》说,“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緜緜若存,用之不勤”。“玄牝”,指的是天地万物产生、发展、变化的地方,也就是道具有的永不衰竭、不可思议的动力,或者生殖能力。立玄牝的根基就是人要修道,修道就要学习内丹功法。“须分阴符阳火”,“阴符阳火”是以阴阳对立的概念表示内丹修炼中的药物和火候。“阴阳”本来是万物固有的矛盾因素,《道德经》第四十二章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内丹修炼中以阴阳指称药物,萧廷芝《金丹问答》称,“雌阴雄阳也。一阴一阳谓之道,孤阴寡阳不能自生。《参同契》曰:雌雄相错,以类相求。注曰:雄,金砂也。雌,火汞也。相须含吐,类聚生成,以为神药也”。(《道藏要集选刊》,第三册,319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内丹修炼中亦以阴阳指称火候。进火为阳息,为添;退符为阴息,为抽。修炼中根据时令节气以及修炼程序,控制气流运行的速度变化。
(4),“如鸡抱卵”,意思是就像母鸡孵鸡蛋那样,不急不躁,耐心孵化。“出有入无”,指的是在修炼中修炼人的气息似有又似无。“功成行满,身外有身”,等到修炼的功业成功了,德行的积累也满足了。那么,在肉体之外就炼成了一个金刚不坏之身,就可以获得长生成仙。
仙丹妙宝,随意自取。(1)玉室金楼,随心自化。(2)呼风叱雨,坐役鬼神。(3)嘘炁可以治病,点石可以为金,不与凡同,奉膺天诏,证果真仙矣。(4)
【注解】
(1),“仙丹妙宝,随意自取”,指的是修炼得道以后的第一个特征,那就是长生不死的丹药,以及神仙世界各种奇妙的宝贝,得道的人可以随意支取。
(2),“玉室金楼,随心自化”,指的是修炼得道以后的第二个特征,那就是由金玉制成的琼楼玉阁,得道的人可以随心变化,随意居住。
(3),“呼风叱雨,坐役鬼神”,指的是修炼得道以后的第三个特征,那就是得道人可以呼风唤雨,可以差遣鬼神。
(4),“嘘炁可以治病,点石可以为金”,指的是修炼得道以后的第四个特征,那就是得道人具有神仙的法术,呼一口元真之炁可以为人治病,点一下石头可以使得石头变成金子。
“不与凡同,奉膺天诏,证果真仙矣”,意思就是修炼功成以后的人是不同于普通凡人的。这样的人只要得到天上神仙的命令,就可以正式成为神仙了。“奉膺”,奉是敬词,表示怀着崇敬的心情来接受。“天诏”,就是天庭的诏命,命令的意思。“证果”,就是经过长期修炼悟道,最终能够得道的意思。“证果真仙矣”,就是最终能够得道,正式成为神仙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