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室里,小椅子总藏着许多小故事。最近我发现,孩子们饭后搬椅子时,常常会出现“小插曲”——有的孩子抱着椅子跑,椅子腿在地板上发出刺耳的摩擦声;有的孩子抢着占靠窗的位置,甚至会因为“谁先碰到椅子”吵起来。起初我只是反复提醒“慢慢走”“不吵架”,但效果并不好,直到一次偶然的观察,我换了种方式。
那天下午,我特意在圆圈活动时拿出两把小椅子,笑着说:“今天我们来当‘小椅子的好朋友’,看看谁能让小椅子‘开心’。”我先示范,双手轻轻扶住椅背,慢慢把椅子搬到指定位置,轻声说:“小椅子,我们慢慢走,不摔跤哦。”接着请孩子们轮流尝试,还特意请之前爱跑的乐乐来做。一开始乐乐还是急着走,椅子腿又发出了“咯吱”声,我没批评他,而是蹲下来问:“你听,小椅子是不是在‘喊疼’呀?再试试轻轻的,好不好?”
乐乐放慢速度,小心翼翼地搬起椅子,这次没有一点噪音。我立刻鼓掌:“乐乐变成小椅子的好朋友啦!”其他孩子也跟着模仿,有的孩子还会帮身边力气小的同伴扶椅子,之前抢位置的小朋友,居然主动说:“你坐这里吧,我坐旁边也一样。”
原来,中班的孩子不是故意调皮,只是还没学会用“温柔”的方式对待身边的事物。比起生硬的提醒,用他们能理解的“拟人化”方式引导,反而能让他们主动学会尊重与合作。看着孩子们轻轻搬椅子、友好相处的样子,我忽然明白,教育就像陪孩子慢慢搬椅子,多一点耐心,多一点巧思,就能看到他们藏在细节里的成长。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