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台球讲武堂(16)心跳和呼吸

(2015-06-06 18:11:43)
标签:

教育

体育

文化

 

心跳和呼吸

绝大部分的台球爱好者有一个不可思议的误解!

人们在从事任何运动的时候,一定会仔细研究自己的动作方式。研究自己动作部位的动作时机,研究自己动作部位的肌肉特性。唯独大部分的台球爱好者。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比方打乒乓球。我们除了需要锻炼自己的反应能力、速度等等之外。我们还需要研究如何应用自己的肌肉关节。使自己能够更加精确的完成自己需要的动作。最重要的是:由于乒乓球运动本身的剧烈性质,使得我们在乒乓球技术提升的时候。我们的身体素质也跟着提升。尤其是我们的心肺功能得到强化。

绝大部分的台球爱好者,却几乎完全忽略自己的动作部位。对于技术的重要性!

台球其实不难!真正使得台球运动变得这么困难的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台球人这种不可思议的愚蠢!

因为任何需要使用我们的肌肉来完成的动作。我们都应该去研究怎么使用我们的本身的肌肉特性。技术能力才会形成的更为合理和高效的。但是,台球人几乎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

每一个台球人都在研究怎么瞄准,什么感觉瞄准,怎么控制母球,什么姿势,怎么发力能够使自己的台球技术变得更好!甚至是连打击的节奏等等。都斤斤计较!

事实上,这些想法方向,表面上一点都没有错!

但是,也一点都没有用!

大家或许不明白。这些观念怎么会对台球运动一点帮助都没有?

这是因为不管是我们的瞄准能力也好,母球的控制能力也好。都是因为我们锻炼自己才产生的。甚至我们的姿势,节奏,也都是因为需要支持自己的动作模式而形成的。

这有什么不同?

这是本质上的问题!我们应该去研究怎么使自己拥有这些能力,而不是去研究怎么使用这些能力!先有能力。才有使用能力的问题!没有能力。就不存在使用能力的问题!

那么大家也许更好奇了!研究这些,不就是在使自己拥有能力吗?

是的,研究这些不会让自己的技术得到进步!

但是,研究这些,能够引导自己正确的锻炼自己!

是锻炼使得自己拥有能力。而不是研究使得自己拥有能力!

我们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

我们知道用什么感觉(幻化,错觉)来瞄准可以打得更准。完全不会帮助我们打得更准!

因为这种感觉是身体拥有某种能力(优化)才产生的。

没有能力,却追求这种感觉!当然什么也学不到,弄不清楚了!大部分的台球爱好者,追求了一辈子。也不见技术有什么增加!就是这个道理!

但是,这和标题有什么关系呢?

这是因为所有的台球人,都知道自己可能有些地方没有做好,或者说是知道自己应该去做好某些事情。但是最终却根本没有去尝试!

那么,这和心跳呼吸有什么关系呢?

这是因为,不管我们做什么样的尝试。其实就是在与我们的习惯在对抗。这个过程中,由于身体极度的不适应新的习惯。因此心跳会增加的非常迅速。呼吸会变得非常困难!

台球运动虽然没有什么剧烈的肢体动作。但是台球运动却是一种需要精神意志非常高度集中的一种运动。所以,当我们习惯了某一种台球的打击技巧之后,我们的身体会被锻炼的非常成功!

但是这种集中度却是一个耗氧量非常大的一种生命现象。这意味着:虽然我们打击台球的时候,不需要激烈的肢体运动。但是仍然需要增加非常大的需氧量。

台球运动在成长过程中,由于动作的部位非常的少,剧烈程度又非常的低,因此几乎没增强自己的心肺功能。当我们在使用已经存在的习惯进行打击的时候,本能的优化,降低了这种需求。

但是,当我们修正自己打击的进程的时候。由于我们的集中度,随着我们技术的增加而增加。因此。我们的心肺功能,就会因此面对极大的负荷。

是这种不适,阻止了我们学习技术的欲望。

说道这里。可能大家还是不容易明白这里面的意思。我们用更平铺的方式来说明好了:

我们在打台球的时候,由于身体需要非常高的集中度,这种集中度会消耗我们身体非常高比率的氧气。但是,由于我们身体的本能能够简化这些讯息的传递方式和进程。因此会降低我们在打击时候的需氧量。如果我们使用已经存在的习惯来进行打击,那么身体就不会增加负担。因此我们不会觉得不舒服。

但是如果我们改变我们的打击方式,甚至是打击的意图的时候,由于身体还没有将这种方式进行优化。因此需氧量会变得非常的大。导致身体需要额外的提供这些氧气。身体所使用的方法就是增加心跳,以及增加呼吸的次数来满足我们做这种动作的需求。因此我们会变得心跳加速,呼吸急促。

大脑由于需氧量是最大的,因此受到的影响也最大,因此我们会觉得头晕眼花。甚至感到反胃恶心。

身体的这种特性,原本是用来增加我们面对环境的时候的应变能力的。但是在这个时候,身体的这种特性,却成了约束我们技术进步最大的阻力!

刚开始学习台球运动的时候,。需要完成的动作细节非常多的。而这些东西,在刚开始学习台球技术的时候。我们根本就没有能力逐条逐项的来进行修正。再加上由于台需要非常高的集中度。因此身体在面对这种需求的时候,会以它的方式来帮助我们。

身体出于保护我们的基础上,因此会将我们的动作细节做一些简化。以减轻我们的负担。这种结果,导致我们的台球技术,在刚开始形成的时候,动作会变得非常的粗糙。没有效率,不好切割。不容易控制。不容易重复。

但是,当我们的技术逐渐增强的时候,我们对于集中度的要求越来越高。而身体的心肺功能却并没有得到等量的增加。因此身体出于保护我们的出发点上,只好更加简化我们的动作进程。

因此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之后,我们的大脑的判断能力得到了提升。而我们的动作能力却不知不觉的下降了。

有少部分的人,能够以球形或者通过更长时间的模拟打击使得自己的心肺功能不知不觉中得到增长。因此随着自己打击意图的增加,身体也能够逐渐产生支持自己动作的能力。因此动作能力也会达到成长、增加。

所以每次当我们接收更多的打击方式,感觉,技巧的时候,其实是在无形中增加了身体的负担。身体出于保护我们的出发点,不会牺牲对大脑的供养。但是却会牺牲动作的完整性。

因此,所有的台球人,在学习的时候,打击能力都不会增长,反而下降。

正是身体的这种特性,阻止了台球爱好者技术的进步空间!

但是。为什么我在这篇文章刚开始的时候,要用“愚蠢”来形容台球爱好者?

这是因为,我们原本就应该清楚几件事情的:

1、母球是得到球杆的力量才得到能力的。

2、球杆是经由我们的动作部位得到能量的。

这意味着,如果我们想要精确的投送我们的力量,我们本来就应该好好研究我们的动作部位的。包括:我们的手臂手腕的使用比率,动作时机等等。

前面说过。如果我们进行了和原有习惯不同的打击技巧或者打击意图的时候。我们的心肺功能将会因此而产生压力。

产生压力,代表我们在进行这种调整的时候,同时也能够调整我们的心肺功能。

我们真正失去进步的机会,绝大部分是因为我们不愿意承受这种压力!

如果我们稍微理性一点,就应该知道,理解动作部位对于技术的重要性。

然而,我们真的不知道吗?

不是。我们从头到尾都知道需要理解自己的动作方式。

但是,却因为不愿意与自己的呼吸心跳对抗,而失去了进步的空间!

台球技术究竟是难,还是糊涂?

这个就由读者自己去认定好了!

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样才能够合理,有效,正确的锻炼自己的发力,以及心肺功能?

前面说过,身体会简化我们的动作进程。因此,我们应该做的就是:不让身体简化这个进程!而且强迫身体接受更复杂的动作细节。最终形成本能来支持我们进行更为精确的打击控制!

首先身体在保护我们的时候,最具体的方式就是加速我们打击的进程。也就是加速使我们尽快完成打击!因此许多台球爱好者,在学习台球技术的时候,会不知不觉的越打越快!

所以,我们想要让技术进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让自己的动作能够慢下来!慢下来的好处非常的多。

(有没有人见过在瞄准的时候,动作很快的高手?)

有两件事情:

1、当我们慢下来之后,心跳会增加,呼吸会急促。但是,如果我们只是慢,而没有打。那么身体还是可以非常的舒服的。所以我们慢下来的第一件事情,是慢慢的进行瞄准,运杆(试击)。而不是慢慢的打!

2、当我们慢下来之后,我们就可以更加清楚我们的动作部位,在什么时候,处在什么位置,什么状态。这样我们就容易修正自己的动作的细节了。

前面说过很多关于分段发力,以及分段发力所引起的不适!我面对它的时候,曾经面对什么样的压力。

我想在这里,大家应该更清楚我为什么需要这样子做了!以及这样子做,对于我的技术产生了什么样子的影响。

有一种锻炼心肺功能的方式,非常适合台球运动!

在游泳项目中有一种蛙泳,正常在竞赛中的时候,一个动作,一个换气。但是在许多地方盛行一种养生泳。动作和蛙泳一样,但是以三个动作,一个换气的方式来进行。

这个训练对于台球技术非常有用,首先不会使肌肉过度生长,再来可以有效的锻练心肺功能,三来由于动作平缓,有利于情绪的放松。

另外,由于游泳能够增加我们血液里的含氧量,当我们在进行高强度对抗或训练时,能够起到稳定情绪的功能。

良好的身体体质,才能锻造出精湛的技艺。

面对技术,其实就是面对自己的习惯。

面对习惯,就是在和我们的呼吸心跳对抗!

台球:其实更需要锻炼身体!


S。这些内容是我在台球教材中的延伸讨论!请大家到我的其他博客内容中看看。后面的章节还会逐条逐项来说明台球技术应该具有的正确观点。

欢迎球友提问。进行交流。

(未完待续)

傅文政 201566于台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