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球讲武堂(17)隐形的杀手

标签:
教育体育文化 |
隐形的杀手
大约是在1993年的时候左右。有一卷艾弗伦、雷耶斯和强尼、阿查对抗赛的录影带。忘记是那个单位发起的了。记得这是一场抢21胜的比赛。
我到现在还记忆非常的深刻。他们两个以每次下场超过2盘的续杆能力在积累比数。大约是在强尼阿查下场第七还是第八次的时候,比赛结束了。比分是21比19。强尼阿查以两局之差赢得了比赛。
我想那时候的台湾人。可能都被这次的比赛吓到了!
台湾以前是盛行十四分之一赛制的。这种赛制因为目标球的选择性很多。母球基本不太需要长台的进攻,力量比较追求轻巧,走位也比较细腻。因此选手大部分都是依靠腕力在打球比较多。但是像9球。目标球只有一个,所以强攻走位的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而依靠手腕的发力方式。在这个赛制上面,对于长台的处理能力,明显是不如以手臂为发力主体的方式。来的稳定。台湾的选手,基本上都在修正自己的发力方式!
这次比赛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纵使我们每一局都能够完美的清台。没有失误。但是,因为冲球爆发力较差。也根本打不过这些顶级的选手的。
因此在这个时期,台湾的台球爱好者,进行了一次全面性的发力整合练习(我也是其中的一员)。大约经过了两年作用,成果就浮现出来了。这个时期的选手,基本上,技术都非常的全面。长杆,短杆,高杆,低杆,跳球。几乎所有的打击技术,都可以集成在一个人身上。
这一个时期,技术得到整合的人数达到惊人的程度。我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有一次世界锦标赛在台湾举行,正值台湾职业会的例赛正要开打。这些国际选手一方面好奇台湾的台球环境,一方面也出于热身的考量。纷纷要求参加这次台湾的职业赛。当时的涂永辉理事长一听到这个消息就乐了。直接就向这些选手表示说:非常欢迎你们来参与。最好是帮我教训教训这些目中无人的傢伙。
最后有六位选手参加了这次的比赛,其中超过三个是前世界冠军。
最后的结果惊呆了所有的人:这六位选手,没有一个挺近前32强的。
台湾这时候的9球水平到底有多高?我再说一件事情:
我们一般在对抗练习的时候,大家常常聚集在一起“追分”。(游戏的细节就不说了)。但是,因为大家的续杆能力都太强了。因此常常有人一个小时都无法下场。因此,只好把袋口改小一点。增加“冲球”的难度。从2。2改到1.8.再改到1.7、1.6。甚至是改到1.5。
所以在台湾的球馆,一定会有一张或一张以上经过这样特别修改的球台!
但是,纵使如此,技术在这里面。也只占了很小一部分的胜负因素。
后来,台湾的选手,干脆以开仑的方式来追分。就是我们俗称“二三五”的开仑赛制。从9球桌上练习开仑。因为新奇,以及可以练习母球的走位控制(防守)等原因。很快的。这种游戏就在台湾全面的得到了推广。
大家或许很难明白,这个游戏为什么会被台湾的台球爱好者如此追捧,我再说一件事情:有一次我在玩追分的时候,总共五家。我因为猜拳输了。因此最后一家。等到我下场打击的时候。我前面的四家,居然开清了22局。要知道。这个球台的袋口小于1。7呢!
这意味着什么?防守在这个游戏中,根本就没有任何意义!
因此台湾的9球选手。基本上是不擅长防守的。
而这种开仑游戏,正好可以弥补这些人在防守上的不足。
这件事情,对台湾的台球界,又发生了一次惊天动地的影响!
“台球王国”,竟然就此一去不返!
我大约在2006年才弄清楚这件事情的关联性!
我在前面的许多内容中不断的提到。我们瞄准的感觉,其实就是一种错觉。而我们之所以能够产生这种感觉。是因为我们锻炼身体。当身体形成一定的本能的时候,所会延伸出来的错觉。
我将身体这种本能的形成过程称为:“优化”。而将优化所产生的感觉称为“幻化”
那么:这两件事情有什么关系呢?
我曾经说过,身体本能的存在,是因为身体基于帮助我们面对环境而产生的一种特质。这种特质可以帮助我们能够精确的使用我们的肌肉关节。在优化过程中,本能逐渐的提升还可以帮助我们拥有注意细节的能力!以帮助我们更加精确的修正我们的动作方式!因此,本能的形成是需要不断的完善的。
同样的,由本能所产生的幻化,也会不断的变化。并且与本能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进化。最终,形成一些,能够更精确引导本能的幻化(错觉)!
但是,本能的产生,不是由我们的意志力来决定的。而是以它认同方式来决定的。
当我们在进行台球落袋式赛制的时候。把力量精确的投送到进球点“把子球打进”是一切幻化的基础。这种需求是唯一的,是必然的。
因此当我们逐渐形成本能的时候,引导本能的幻化会依据这种前提而产生合适的错觉。由于进球是唯一的选择,因此在幻化产生的时候,不管是母球的走位控制,我或者我们所需要的力量形式。都会以进球为优先的考量!
而台湾的台球爱好者,因为分散精神去练习开仑。当我们在练习开仑的时候,我们的幻化主要是以母球的走位控制为优先条件。“把球打进”反而得不到任何幻化的机会。
虽然开仑因为母球的走位需求,母球需要非常宽广的旋转方式。因此能够使得我们的发力更为完善。但是,也由于引导我们发力的幻化,无法得到坚定的发展方向。最终,使的台湾的台球选手。空有强大的发力能力,却丧失了在准备打击的时候,对进球点的锁定能力。
这个影响到这里还远没有结束!
由于母球的旋转,是由球杆相对母球路径的角度产生的。当需要更大比率的旋转的时候,就必须利用桌面的阻挡(提高球杆对桌面的角度)。来使母球得到更大比率的旋转。
这意味着,我们在打击的时候,球杆对桌面的角度会因为这种需求而变高。练习者在不知不觉当中,后手会越来越高!
然而实际上,高手在进行瞄准的时候,大部分是利用我们重心的延伸线来进行的。这个延伸线也是经过不断的优化,幻化产生的。当我们把打击发力时候的球杆提高了以后。这條延伸线会失去在发力初始阶段。由球杆水平所引导产生的依据。因此,这条延伸线也得不到合适的优化幻化。
在这里,可能大家会好奇,这条延伸线是什么东西?现在我们稍微解释一下:
我们可以用球杆锁定进球点,也可以用手腕,手肘锁定进球点。但是,这些锁定的基本是“把球打进”。并不会包含母球走位控制的参数。真正能够整合准度和控制的,是由我们幻化出来的“重心的延伸线”来实践的。
因此当我们对进球点进行锁定的时候,还必须与这条重心線重叠。这时候才能够同时实现准度与控制。
这样子说,可能还是不好理解:我们用一个图形来表示:
http://s11/mw690/003d2quEgy6SSo2X2CS3a&690
如这个图所示:球杆的方向和进球点实际是没有关系的。我们知道仍然能够把球打进,是因为我们有一种感觉。我们知道母球会朝向前方运动。最终把球打进。这种感觉因为正好接近我们重心的前方。因此叫做重心的延伸线!
重心線的方向和球杆的方向是存在角度的。但是两者分别都可以用来锁定进球点。身体在处理这种矛盾的时候,会产生一种主从关系。
重心線存在的因素是母球与球杆的夹角关系。是匹配母球旋转的依据。因此,如果以重心線为瞄准的依据。母球的控制会比较精确。而球杆的锁定是将力量投送到进球点上。因此,如果以球杆(或者手腕)来锁定进球点。准度会比较稳定。
因此,如果想要同时实践准度与控制。这两个感觉必须能够重叠!
(这个东西,就是高手在瞄准试击时候调整最多的东西)
身体能够明显感觉这条重心線存在的依据,是经过不断的重复锻炼的。这种锻炼的基础就是力量坚决的投向前方。
但是,由于练习开仑的关系。我们把后手抬高了。直接导致我们重心線的延伸距离缩短。延伸的精确性下降。
因此台湾的选手在练习了开仑之后,不但瞄准锁定的能力下降。连打进之后的走位控制能力也跟着下降。
台球王国的称号。居然从此不再!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恶劣的学习考验还不只是这样!
上世纪末,许多制造钓鱼竿的工厂,由于本身市场的竞争激烈,又由于球杆与钓鱼竿在外观及性能上有些相似,因此,这些工厂便将碳纤技术引导到台球领域当中。制造出碳纤球杆。
碳纤球杆由于其直性好,不易变形。而且力量的传递完整,因此,在崇尚科技的美国,广泛的应用在台球领域中。
但是,不管是碳纤球杆或者科技前节,这类球杆的响应速度比木质球杆的快。受力时间短。
我们都知道,要将一个西瓜切成两半很容易分辨大致上的位置,但是要将一粒绿豆切成两半,就不是那么轻松了。同样的,当球杆击打母球时受力时间越长,则力量越容易分割。受力时间越短,则越不容易分割。高杆,低杆,左塞右塞都具有相同的原理。
母球旋转力量的大小,与母球行进力量大小的配比,是由球杆接触母球的角度及球杆滑过母球的速度时间来控制的。过短的接触过程,使得旋转及控制相对困难。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技术能力的进步,是由意识行为及本能反应两者共同构成的。由于这样的条件,对于击打的控制及精确度产生了一定的难度。这个难度使得身体在每一次的打击过程中都存在疑虑。因此身体的本能得不到坚决或者正确的引导,最终导致技术本能的退化。
表面上来看,这种退化似是由于意识行为的迷惑所造成的。当我们在学习技术的时候,主要是以意识行为引导的本能反应所支持,来达到技术的形成。比如我们身体的平衡能力,是从幼小的时候,逐步摸索养成的。我们非常容易就能够利用身体的平衡能力,是因为我们的上一代在承传时,已经将这些必要的本能需要,为我们做了一些必要的准备。
但是对于其他非生存必要的本能反应,就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了。因此,我们学习的时候,必须通过自身的学习理解来引导形成我们想要的本能反应。
当这个过程不够坚决,或者过于困难时,身体出于保护这个生命体的前提下,会破坏这种本能的链接过程,主要的目的是希望我们能够寻找出更为符合自然现象的方式,来达到技术养成的目的。或者放弃。
因此,碳纤球杆和科技球杆的推广,直接导致了整体花式台球水平的下降。
全世界人才济济。原本这些问题也不难发现的。但是却发生一件事情,使得这些负面因素得以隐藏的更深!
我们知道:一个运动的兴起,总是跟随一种商业模式的成功!
花式9球,由于选手的续杆能力提升太多了。常常在一些实况转播的赛事当中。形成一面倒的比赛。比方一个原本60分钟的赛事节目。却因为选手突出的表现。可能在25分钟就结束比赛了。
这种结果,对于观众当然是一场难得的视觉盛宴。但是,对于赞助商和电视公司而言,却是一场灾难!剩下的这些时间,已经失去比赛过程中,悬疑性的吸引力了!怎么处理,面对这种可能?
但是、没有赞助商,就没有经费来进行大型的赛事。
最终,只好修改赛制规则。以网球的赛制规则为依据。轮流发局!
这种赛制方式,直接终止了选手的续杆意图!在破发局的环境当中。选手只好花费更多的精神来练习防守。
这种现象,直接又形成了前面说的。优化幻化的方向,受到影响。
这正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当选手不再追求无懈可击的打击能力的时候。消失的是这个运动的爆发力与张力!没有这些激动人心的震撼。
花式台球运动,正从各个角度当中。失去色彩!
S。这些内容是我在台球教材中的延伸讨论!请大家到我的其他博客内容中看看。后面的章节还会逐条逐项来说明台球技术应该具有的正确观点。
欢迎球友提问。进行交流。
(未完待续)
傅文政 2015、6、7于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