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BRTV2022《山河月明》有感

(2022-05-19 22:28:11)
标签:

山河月明

朱棣

靖难之役

东昌之战

忽兰忽失温之战

分类: 歷史戲劇

BRTV2022《山河月明》有感

BRTV2022《山河月明》有感

BRTV2022《山河月明》有感

BRTV2022《山河月明》有感

BRTV2022《山河月明》有感

BRTV2022《山河月明》有感

BRTV2022《山河月明》有感

BRTV2022《山河月明》有感

BRTV2022《山河月明》有感

BRTV2022《山河月明》有感

BRTV2022《山河月明》有感

BRTV2022《山河月明》有感
BRTV 2022《山河月明》有感

    《山河月明》是我苦等良久的大戏,奈何2022终于推出后评价不佳,似乎有辜负「历史正剧」之嫌。所幸我主要想看的是朱棣「靖难之变」的始末,想知道朱棣如何以一藩王跃身为「永乐大帝」,便采折衷方案,前期多跳着看,至靖难后才细细品味。

    先来背景介绍,即朱棣简史:朱棣,明太祖朱元璋四子,1360年出生时朱元璋已攻占应天府(今南京),割据一方,1368年明朝建立,1370年受封燕王,1380年就藩北平府,三度攻击北元,巩固边防。

    1398年建文帝登基,着手削藩,接连囚禁、逼死诸王后,逼得朱棣装疯卖傻,遭朝廷识破。1399年朝廷动手包围北平府,筹划已久的燕王以八百死士斩杀朝廷军,控制北平城。燕王朱棣正式起兵,号称「清君侧」,为国「靖难」,「靖难之役」开打。

    燕王迅速占领北平周边后,朝廷派耿炳文出兵,遭燕王大败。朝廷随即临阵换将,由李景隆再集结大军攻击。此时燕王兵行险着,由世子朱高炽坚守北平,亲率精锐偷袭大宁城,收编包含「朵颜三卫」等宁王部众,燕军实力大增,旋即回师北平。

    北平在李景隆强攻下侥幸未破,燕军回师再败朝廷军,李景隆撤退,「北平防卫战」以燕军大获全胜告终。李景隆退守后,再增兵反攻,于「白沟河之战」再度遭燕军以寡击众大败,燕军自此转守为攻,主动南下,朝廷军改采守势。

    燕军进军,兵围济南,于「济南之战」中遭盛庸、铁铉击败,朝廷军军心复振,重行北上,朱棣决定以攻代守,急袭朝廷军后方,迫盛庸率军退回山东,于东昌决战,「东昌之战」中,朱棣亲冒矢石,领军冲锋,遭朝廷军包围,力战败退,大将张玉战死,是朱棣于「靖难之役」的首场大败。

    朱棣战败后并未丧志,再度出兵,于「夹河之战」中重新大败朝廷军,朝廷军几次趁虚攻击北平同样遭击败,但燕军野战虽强,却无法扩大战果,双方仍处于相持局面。

    燕军最终决心破釜沉舟,大举南下,直扑南京,于「灵壁之战」大败朝廷军,直抵长江,朝廷军水师投降,燕军自瓜州渡江,直逼京师,谷王与李景隆开门迎降,是为「金川门之变」,燕军攻陷首都应天府,建文帝下落不明,不到3年的「靖难之役」以朱棣登基即位落幕。

    朱棣称帝后,大封靖难功臣,大杀建文旧臣,同样削藩,重设锦衣卫,新设东厂以巩固皇权,并设立内阁、疏通运河,励精图治。随即于1405年开始七度「郑和下西洋」,1407年征服越南北部,1408年成书《永乐大典》,1421年迁都北京,1410年起五度亲征漠北,攻击北元分裂出的鞑靼、瓦剌、兀良哈三部,其中第一次北伐最北抵达鄂嫩河,大败鞑靼,第二次北伐于「忽兰忽失温之战」重创瓦剌,虽未彻底解决蒙古犯边问题,但种种举措,已缔造明朝「永乐盛世」,明成祖朱棣也于第五次北伐后病逝于归途,享年64岁。

    本剧先最有感的是陆剧特效的进化速度,影视果然是资本密集产业,场面越趋精致宏大。第1集便是「洪武北征」,以明军深入漠北,追击蒙古揭开明初序幕,且本剧字幕说明直接称「大元」,而非「北元」,相当给蒙古帝国面子。

    开局还运用了徐达与烧鹅的传说增添戏剧性,这故事还贯串徐达全剧,根本可以开家「徐达烧鹅店」。只是少年朱棣远眺漠北的桥段有点过,虽说是历史铺垫,却明显刻意,不如简单以处事条理分明,来形塑未来朱棣皇后,即少年徐妙云的「女诸生」形象之表现手法佳。

    此外,本剧因政令受限,删减剧情的斧凿痕迹明显,连贯的确不畅,虽是非战之罪,但大为影响观剧体验,可惜了~~~

    剧情上,前期朱元璋的宫廷戏其实挺有趣的,朱元璋毕竟是平民皇帝,谈吐自带民间气息,与马皇后、太子交谈看来就像服饰华丽的百姓家话家常,尤其是马皇后、太子相继辞世,朱元璋孤零零老人找马皇后牌位说话还颇为感人。

    朝堂上,除资深演员所饰演的朱元璋杀伐果断外,更尽显太子朱标精明能干、处事明快,与兄弟间的感情也好,难怪朱元璋对老大寄予厚望。不过本剧还是花太多时间在朱元璋在世时的内政,这实在已有太多剧着墨,我直接略过不提。

    至第910集冯绍峰饰演的成年朱棣与颖儿饰演的徐妙云陆续登场,朱棣与其妻徐氏少年夫妻,相知相惜,共患难、共享乐。朱棣经过下放凤阳历练,已深知民间疾苦,用兵之道与安抚人心等手段皆有所成长,茁壮为大明戍边的良将,而朱元璋虽是朱棣之父,却没太栽培儿子政治事务,反倒是姚广孝才是朱棣政治课的老师。

    历史剧为求戏剧张力,改编无可厚非,迁居凤阳已衬出徐氏之贤、燕王之才,任锦衣卫又以革新吏治出发,再升级表彰燕王为民初心,但「提早」贬为庶人实在太过,「历史之壁」还是不能偏废。

    30集过后,皇太孙朱允炆,未来的建文帝登场,与燕王朱棣开始交手,互相试探,其中北平军只听命于燕王暗喻深刻,替未来的决战埋下伏笔。33集朱元璋终于驾崩,大明揭开我期待已久的新篇章。

    建文帝初登基就削藩,打草惊蛇,操之过急,但以朝廷的威势,小小宗藩还是足以各个击破,逼得燕王装疯卖傻,欺骗来使,这根本抄袭司马懿,只是朝廷终归要下手,出兵夹击燕藩,燕王个性哪能坐以待毙。35集「靖难之役」终于开战,这才是本剧的核心,要看燕王以一隅之地对抗天下。

    虽然大家都说以史为镜,但其实历史并不重复,大明燕王朱棣可不是三国燕王公孙渊,加上朱元璋大杀功臣,建文帝竟只能让第1集就登场的老将耿炳文出征,但朱棣的实力惊人,以寡击众,主动突袭,打得不擅野战的耿炳文落花流水。

    北平防卫战亦是本剧重点,朝廷动真格,大军云集,燕王行险偷袭大宁夺军,北平孤城是燕王的根本,遭到官军重点攻击,也让看似文弱的世子与燕王妃大秀了一场,顽强坚守,坚定地站在朱棣背后,因为北平在,燕藩在!

    不过靖难之役燕王并非一帆风顺,仍旧有大败亏输之时,「东昌之战」是燕王首场大败,大将张玉战死,精兵损失三成。此时却越见燕王得军心,丘福、张玉誓死追随,姚广孝、朱能死心塌地,燕王手下兵马不多,却能征惯战,且愿效死力,才置之死地而后生,缔造中国罕见的藩王成功夺位纪录!

    剧情继续快转,朱棣登基后,光速进取,「郑和下西洋」、《永乐大典》、五征漠北、迁都北京,真是一代雄主。

    全剧最感人的桥段也落于此,朱棣与徐皇后两人琴瑟和谐,妙云于相拥缅怀过去下中年逝世,让朱棣极为不舍,朱棣哭得撕心裂肺,还守着妙云不肯离开,泪目啊~~~

    又过了许多年,剧情便在漠北北还中朱棣逞强纵马奔驰,黄昏背影下缓缓地倒在马上,走完了他的一生,全剧大幅删减,在第45集落幕。

    演员方面,冯绍峰入南京城的面貌超帅,但身形有些单薄,有武人之风,却撑不住王者之气。颖儿燕王妃本剧是贤内助,燕王落魄时都矢志跟随,犹疑时坚定鼓励,生死与共,女人的坚毅有时真是刻骨铭心。不过颖儿的演技略显平淡,多以对白来补,在燕王首场大败,灰心丧志时,问道:「殿下真的输了吗?」好言宽慰,循循善诱,才让燕王重拾信心,难怪朱棣对徐彩云宠爱非常。

    我印象最深的竟是建文帝,演技不差,将年轻皇帝的年轻气盛、急切躁动都演绎出来,加上身旁那群恃才臣子,竟然将大明官军玩垮,不容易啊。

    最后的记忆点则是朱元璋的掌控欲也太夸张,将儿子后代的姓名都取好,史实上便规定以五行偏旁取名来论辈份,导致金字部首的罕见字层出不穷,通通恩泽了化学元素周期表,算长知识了。

    全剧我爱的则是由孙楠演唱的片头曲《江山纪》,曲调低吟转高亢,骤然结束,如烟花洒落,或许也是明成祖朱棣的一生写照,歌词(如下)最后引用明初诗人「高启」的《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前段,更是气势磅礡,虽说是夸耀南京龙蟠虎踞,也正在叙述明成祖朱棣的「永乐盛世」,一代人做完几代君王该做的事,霸气外露,让人百听不厌:

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

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胜争夸天下壮。

秦皇空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