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罗伯特·勃朗宁《夜会》赏析,张尔谦撰文

(2012-12-20 21:50:51)
标签:

杂谈

罗伯特·勃朗宁《夜会》赏析:

 Meeting at Night

The gray sea and the long black land;

And the yellow half-moon large and low;

And the startled little waves that leap

In fiery ringlets from their sleep,

As gain the cove with pushing prow,

And quench its speed i’ the slushy sand.

 

 

Then mile of warm sea-scented beach;

Three fields to cross till farm appears;

tap at the pane, the quick sharp scratch

And blue spurt of lighted match,

And voice less loud, throits joys and fears,

Than the two hearts beating each to each

 

 

整首诗写“我”和恋人幽会的情形。

开头两句"The grey sea and the long black land;And the yellow half-moon large and low",诗人给我们定了一个场景:黄昏刚过,天近黑了,天的东面升起了半块圆月,地点是大海。在月光的照射下,大海是灰蒙蒙的,海岸是黑幽幽的。这两句画面感十足,短短数语诗人给我们勾勒出了时空。这么一个月夜,海面上很静,“我”的到来打破了波浪的睡梦。“In fiery ringlets from their sleep”用的好,诗人没有直接写海面是多么平静,而是用拟人的手法写波浪被惊醒,句中无一字写平静,而一“惊醒”却把平静表现得极真切。

在这么一个宁静的夜晚,空无一人,只有“我”,驾一叶小船,进了港湾。这样的夜晚出来,不是诗人便是情人。说是诗人,是因为诗人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景物,不是景物有恋与他,而是他有一颗移情于物的心,他愿意去体会独孤的夜月海。说是情人,是因为这样的夜适合恋人幽会,空无一人,景色又好,月亮洒下昏暗的光,你我眼中都是美神。“我”呢,恐怕现在先是一个诗人,再者才是一个诗人。“我”前行不惜,说明“我”迫不及待,无心留景,而专情于人。最后一句“And quench its speed i' the slushy sand”,“我”驾着船,迫不及待中还能感受到“擦着滑粘粘的淤沙把船速减慢”,这不是一般人可以感受得到的,所以说终究还是诗人。

下篇中,我认为“tap at the pane,the quick sharp scratch”这句写得最好,“我”在门外轻轻的叩门,屋里的恋人却不是马上迫不及待的来开门,而是先擦亮火柴,这样写恋人的相见可是头一回见。恋人想在蓝色火光中看清“我”的脸,却引来我“喜乐惊怕的轻叫低唤”,这句话可是把“我”内心的状态表现的极其细致而合恰。“我”在想恋人为何迟迟不来开门,内心中不免有“fears”,惊怕的是恋人是不是变卦了,是不是不愿见自己了,是不是······总之内心忐忑不安。又不敢声张开来,只能“voice less loud”。有惊有险,诗人很会吊人胃口,各种情态拿捏的准确。这样使诗更富一种张力,有张有弛,有高有低,不仅诗在音律上有节奏,而且在情感上也节奏。

整首诗写得很细腻,画面感很强,读起来很自然。恋人之间的感情也是非常的自然,字里行间带有一种趣味感。能把诗写的带有趣味而又不失本意,确实不容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