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意“广大于天胜名于世”的广胜寺(上)——2021山西自驾游记(八十五)

标签:
旅游山西广胜寺 |
分类: 国内游记 |
2021年6月28日中午,我们从平遥县的峰岩建国饭店出发,去参观坐落在洪洞县城东北方向霍山山顶的广胜寺。
广胜寺始建于东汉桓帝建和元年(147年),原名俱庐舍寺,亦称育王塔院;唐代宗御赐“广胜寺”,寓意“广大于天,胜名于世”;元大德七年地震毁坏后重建,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和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寺庙所在地区发生地震,但是未对其造成严重损坏。寺庙的建筑中,飞虹塔和上寺的大雄宝殿为明代重建,其余均为元代建筑。广胜寺是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景区的主要亮点是“三绝一奇”;三绝指飞虹琉璃塔、赵城金藏、水神庙壁画,一奇指上寺大雄宝殿前的左右扭柏。
行车路上,远远看到广胜寺飞虹塔的挺拔身影。
行驶约1个小时20分钟;路上车很少,大约在2:30左右达到广胜寺游客服务中心广场。这座六柱五门十一楼的石牌楼是景区山门,中门枋额雕刻“广大于天”四个大字。牌楼看上去新崭崭的,大概是一两年内刚落成的。
游客的车不能进入景区,只能停在景区山门外的停车场,到游客中心买购票,乘坐摆渡车进入景区。景区门票55元/人,65岁以上者免门票;但是车票不免。往返20元/人。这是游客中心外墙展示的广胜寺景区游程线路图。
游客中心室内,广胜寺景区导游全景图张贴在照壁造型的展板上。
广胜寺景区由上寺、下寺两个景区组成。我们乘坐景区摆渡车上山,先去参观上寺。摆渡车行驶约10分钟,到达上寺景区停车场。
红墙黛瓦绿剪边的寺院围墙,巍峨秀美的飞虹塔屹立在寺院墙内,展示着古香古色的风姿。
石碑上的文字显示,早在六十年前,广胜寺就被国务院确认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仔细看,石碑上的立碑者称谓带有明显的时代印记。
上寺初建于汉,屡经兴废重修,现存寺院主要建筑包括山门、飞虹塔、弥陀殿、大雄宝殿、天中天殿等,其中飞虹塔和大雄宝殿为明代重建,其余均为元代建筑。景区的形制结构仍保留元代风格。
一道青砖礓坡道通向上寺山门。山门面阔三间,悬山顶,门殿为三间两厦结构。门匾题“广胜禅院”,内匾书“万代慈航”。
门上匾额“广胜禅院”是号称“清末第一良吏”——赵城文化名人张瑞玑的墨宝。左右廊柱上有抱柱楹联,但是由于两厦正在维修施工,楹联文字被塑料彩条布遮挡住一部分,看不全。为了写博文,我在网络中查阅其他游客拍的照片,借以补全了这幅楹联。全文如下:“飞虹宝塔迎日月,光明普照广胜寺;金版藏经留禅院,佛学流布大霍山”。
进了山门,迎面就是飞虹塔的塔院。记得以前参观过几座带有佛塔的寺庙,多数是前殿后塔,唯独应县佛宫寺里的释迦塔(俗称应县木塔)是前塔后殿。飞虹塔和释迦塔的格局相似,果然是无独有偶。或许这就是宋元时期寺院形制的特征?
飞虹塔建在高约1.5米的台基之上,台基边沿建有花墙,花墙上辟一座垂花门。垂花门位于山门和塔门之间连线的中点。
因飞虹塔非常有名,被誉为广胜寺三绝之首。另文专述。本文先介绍上寺的其他景观。
塔院后面是弥陀殿,这是一座元代建筑,单檐歇山,琉璃屋顶。弥陀殿有两个特殊之处。其一,屋脊正中间立着一块类似神龛牌位的琉璃竖匾。在其他的古寺庙中,从未见到过类似的奇特装饰。其二,面阔五间的殿堂仅在当心间装格扇门,后墙开板门,四壁无窗。不知这是元代寺庙的风格或是为了在里面绘制壁画而故意为之。
这座弥陀殿曾经是《赵城金藏(读音zàng)》的收藏地。《赵城金藏》是我国宋代第一部木刻版大藏经《开宝藏》的覆刻本,因其刻版于宋金时期、1933年首次被发现于山西赵城(今洪洞县赵城镇)广胜寺而得名。全世界只此一部,因而被视为国宝级稀世孤本。该部藏经现存国家图书馆的善本库,与《永乐大典》、《四库全书》、《敦煌遗书》并称国家图书馆的四大镇馆之宝。2016年,临汾市实施为期五年的《赵城金藏》复制工程,运用现代科技结合传统工艺,对国图馆藏的《赵城金藏》进行原貌复制,每卷复制3件,由国家图书馆全程监制。2017年4月,首批百卷《赵城金藏》复制件回归广胜寺,珍藏于弥陀殿东侧的《赵城金藏》纪念馆,被誉为广胜寺三绝之二。这是在网络中看到的《赵城金藏》复印件中的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