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观花游西陵(下)——2021河北自驾游记(十三)

标签:
旅游西陵 |
分类: 国内游记 |
距泰东陵不远,有一处正在维修的建筑。黄昏时分,没有人在干活。我们走进被施工网包围的院子,看到几块工程概况牌和工程平面图。由此得知,这里是泰妃园寝,也就是雍正嫔妃的陵寝园。
根据清王朝的丧葬规制,皇帝死后,在世的皇贵妃、贵妃等作为继统皇帝的生母或养母而被尊为皇太后,按照皇后陵规制单独建陵安葬(如泰东陵),其他的皇贵妃、贵妃等妃嫔则在帝陵附近集中建造墓地,称“妃园寝”,前面冠以本朝皇帝陵的名称。根据上述规制,雍正八年(1730年),雍正在为自己选址建造泰陵的同时,为他的诸多妃嫔在泰陵东侧500米外选址建造“泰妃园寝”。
这是泰妃园寝的卫星地图。泰妃园寝建筑结构比泰东陵简单,面积也小一些。园寝内埋葬着雍正皇帝的21位妃嫔。二十一座宝顶按墓主人生前的地位尊卑分三行排列,由南向北、由中间向两侧逐渐缩小。这里坟茔中或许有《甄嬛传》中敬妃、端妃、宁嫔、襄嫔等人物的原型?
泰妃园寝的门殿,大门、额枋、雀替上的彩画,在夕阳余晖中熠熠生辉。
我们前面游览过的帝后陵建筑都用黄色琉璃瓦装饰,而妃园寝里的建筑覆绿色琉璃瓦,且建筑都为单檐。门殿屋顶上的屋脊兽也是绿色的。
这是忠义村的村墙,忠义村原来是泰妃园寝内务府的营房。
清朝时期,皇家陵寝区营房的建筑布局非常严谨,外围是毛石或城砖垒砌的围墙,围墙上设门,日开夜阖,晚间有人值更守夜。从外观看像是一座壁垒森严的小型城堡。因为泰妃园寝位于营房的西面,所以营房围墙西门是正门,围墙里面的所有宅院大门也都朝西,院子里朝西的房间是正房。这里原驻村民祖辈上都是泰妃园寝的职业守陵人,专职从事陵寝祭祀、管理等事务。在清代,守陵人家的所有成员从出生起就享受吃皇粮拿俸禄的优厚待遇。
1924年以后,清王朝不复存在,守陵人失去了生活来源,尽管当时的民国政府按人口分给土地,但是许多守陵人不善耕作,他们或将土地转让给他人种植,或带领家人去他乡谋生。与此同时,陆续有外地到此谋生者入住原来由守陵人居住的营房。原来的泰妃园寝内务府营房改名为忠义村。院门的朝向、正房的设置都逐渐有所改变。
现在,忠义村的村民主要以古建、旅游和农业为生活来源。2014年,忠义村入选首批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名录,村里30%的农户开办了农家乐。
这是村里的一家旅游餐厅,房舍、院落都是坐北朝南的安排。
这是忠义村的卫星图片,村内大部分民宅坐北朝南,只有方方正正的村庄围墙和朝西的村门,还保持着内务府营房的原貌。
环绕民舍的村墙、朝西的村门经过翻修,但是依然保持了原来建筑风格,成为体现守陵人村落习俗的特殊风景线。
崇陵位于清西陵最东侧,距离最西侧的慕陵大约十几公里。这里是光绪皇帝的陵墓。
崇陵于宣统元年(1909年)破土兴建,1915年才竣工,是我国现存帝陵中最后的一座。崇陵动工之时,清朝帝制的覆灭已经进入倒计时状态。1912年,清王朝末代皇帝退位。作为优待皇室的条件之一,光绪的崇陵由民国政府继续修建。
这是崇陵的卫星图片。可见其建筑格局基本继承清陵规制。
我们没有时间进入崇陵参观。为了写此博文,在新华网下载了一幅无人机拍摄的崇陵图片展示如下。
我们的汽车从崇陵西侧道路向北行驶。在车窗里上可以看到崇陵里面的隆恩殿、方城、明楼等建筑。虽然历经百余年的风霜雨雪,依然巍峨壮观。
溥仪是清朝乃至中国最后一位皇帝。他3岁登基,6岁退位;1967年去世,火葬后骨灰安放于北京八宝山公墓,后移葬清西陵华龙皇家陵园。
根据百度百科提供的信息,溥仪墓距光绪崇陵围墙的直线距离只有200米。
我们没有进入华龙皇家陵园。下图是在百度百科下载的溥仪陵墓图片。
末代皇帝溥仪的墓园规模和泰陵、昌陵、慕陵、崇陵等均没有可比性,但毕竟是魂归祖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