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彩纷呈的习三内画博物馆(上)——丁庄知青回乡记(八)

标签:
知青回乡内画 |
分类: 知青印象 |
2021年5月30日上午10点,我们丁庄知青及亲友一行11人参观了位于衡水市人民中路的衡水内画艺术博物馆。因为著名工艺美术大师王习三先生是这家博物馆的创办人,所以也被称为“习三内画博物馆”。这是目前国内外第一家座展示内画艺术的专业展览馆。
我们三个女知青在博物馆门口合影。
博物馆大门左右各有一幅木质门牌。左侧的是“衡水内画艺术博物馆”。右侧的是“衡水法帖博物馆”。
中国的内画界主要分为京、冀、鲁和粤四大派系。其中冀派内画以善绘山水、花鸟、动物、草虫、人物肖像等著称,作品畅销海内外,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王习三先生是冀派内画的创始人。他原籍河北省阜城县杨庄村,1958年进入北京工艺美术研究所,拜著名内画艺人叶菶祺和叶晓峰为师,是祖传五代的“叶派”艺术第一位外姓传人。在继承叶派画技的基础上,王习三先生博采众长,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绘画风格,被业界称为“冀派”内画。2006年,冀派内画成功入选全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荣获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杰出手工艺品徽章认证。
1993年,文化部将衡水市命名为“中国内画艺术之乡”。
2002年,王习三先生及其长子王自勇筹资在衡水建立“中国内画艺术之乡博物馆”,2012年更名为“衡水内画艺术博物馆”。
王习三先生的内画事业发展历程非常坎坷。1968年,王先生因为历史原因返回老家务农劳动,其间在生产队以办副业的形式搞内画,为村办企业创造经营收入。1972年至1977年,他在阜城县综合厂建立内画车间, 主要制作内画鼻烟壶。当时我的中学同学刘和平在那里跟随王习三先生学习内画。
1973年,我在插队4年之后被安排到阜城县妇联会工作。工作之余我经常到综合厂去玩,一方面是去看同学,但同时也是为了去参观内画鼻烟壶的制作过程,去欣赏漂亮精美的内画鼻烟壶。因此有机会认识并逐渐熟悉王习三先生。我随着刘和平称呼他王老师。因为,我插队的丁庄与王老师的老家杨庄是一个公社,相距不到三公里,因此也算是老乡了。王老师每次见到我都非常热情,对于我所提的各种好奇甚至可笑的问题给予详细和耐心的回答。
1976年我被调到衡水市工作。1977年王老师受命创建衡水地区特种工艺厂,阜城综合厂的内画车间及所有工作人员被全部转入特种工艺厂。因此我仍然有机会经常到特种工艺厂去看同学、看王老师、看他们的最新作品。
1983年,我回到天津工作。临行前专门到特种工艺厂去向同学和王老师告别。以后,由于我们大家都忙,相互联系逐渐减少,但是我从不同媒体上了解到,王老师先后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工艺美术家”、首批“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等荣誉称号。
2013年7月,我到衡水出差,工作之余到内画博物馆参观。我知道王老师虽然年过古稀,但是仍然工作繁忙,所以不敢轻易打扰王老师。到了博物馆之后,我向工作人员了解王老师是否在衡水,时间上是否方便,如果可能的话,我们到他府上去做个短暂拜访。谁想到,王老师在电话中听工作人员介绍了我的情况之后,立刻到博物馆来见我。
虽然时间过了30年,王老师仍然步履矫健、精神矍铄,神采奕奕。这是我和王老师在博物馆大厅里的合影。
王老师亲切地询问我这些年来的情况,并主动地带我们参观博物馆,为我们讲解博物馆里的展品。
“志潜一壶,深润八德”是王老师的座右铭。内画艺术博物馆二楼展厅中的精品室因此被命名为“一壶八德斋”。这是我和王老师在一壶八德斋门口的合影。
记得那年从展厅回到一楼大厅之后,博物馆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展览馆有专职的讲解员。王老师虽然身体很好,但毕竟年过古稀,所以很少接待游客。只有中央领导人或重要外宾来访时,王老师才亲自出面讲解。我们听到后非常感动,向王老师表示感谢。王老师说,不用客气,我们是老朋友了。
告别王老师时,他坚持送我们出门,希望我们有时间再来。我们也希望有机会再次聆听王老师给我们介绍他的作品和故事。
后来,我曾经几次到衡水内画博物馆参观,都没有再惊动王老师。
这次丁庄知青组团回乡,我们安排了参观内画博物馆的活动,但是没有奢望能够见到王老师,所以事先也没有联系他老人家。说来也巧,我们丁庄知青中有一位来自北京的回乡知青,他的父辈和王老师是故交。经他自告奋勇和王老师联系,王老师非常爽快的同意到博物馆来见我们。让我们有喜出望外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