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旧貌换新容(下)——丁庄知青回乡记(五)

标签:
知青丁庄回乡 |
分类: 知青印象 |
我们当年插队时,丁庄村只有一所小学,两间教室,设1-4年级,两个民办教师。教学设施非常简陋,两个木桩子上钉一块长木板的条案就是几个学生共用的课桌。如果高晓松曾经有过这样的就学经历,他作词作曲的“同桌的你”大概会改名为“同案的你”。(题外话:是不是有点像侦探悬疑片的主题曲?)
当时的农村小学实行复式教学,就是两个年级的学生在同一个教室由同一个教师同时进行教学活动。例如,前半节课教师先给坐教室一侧的一年级讲新课,让坐在另一侧二年级做作业或复习;后半节课再轮换。当年,村里的一个知青还曾经担任过小学的代课老师。现在,丁庄的教育环境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村里建立了两所学校和民办幼儿园,实施从小学到初中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这是宏远民办学校的教学楼,是村里最漂亮的建筑。如果当年担任民办教师的那位知青看到反差如此强烈,她的感受会比我们更深刻。
在我的印象中,丁庄村的领导和村民很早就有无农不稳、无工不富的经营头脑。我们插队时,丁庄在大力发展种植业的同时,积极创办工副业,先后办过明胶厂、铝铸造厂、小五金厂等。正是得益于这些企业的经营收益,上个世纪的70年代,丁庄每个工可以分红1元钱。这在现在听起来不算什么。可在当年,丁庄是砖门公社里公认的富裕村。
改革开放以来,丁庄的工副业更是如虎添翼,蓬勃发展。到现在为止,建立七家民营企业,年产值6000万余元,不仅为国家创造了财政收入,还为村民提供了在家门口上班的就业机会。
这是丁庄东街上工副业厂区。
这是为淄博棋苑定制的背包,已经完工的产成品正待打包入库。
睿达钢材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
工人们自豪的介绍说,他们的产品是给通讯光纤配套的。
这是丁庄的睿浩集体农场,标志着丁庄村从小农经济向现代化农业的跨跃式发展。
村外的麦田,穗粒饱满,丰收在望。
中午,丁庄村委会在砖门锡胜大饭店为我们接风洗尘。村文化活动中心负责人丁宝生先生致祝酒词。他虽然年过八旬,但是精神矍铄,风趣幽默,神采不减当年。
我们六名知青和各位领导、各位老乡同时举杯,祝丁庄的各位村民生活更加美好,祝在座的各位身体健康,祝我们的友谊地久天长。我们和各位哥们、各位闺蜜纷纷也频频举杯,喝什么不重要,只要感情有,喝什么都是酒;只要情谊深,何必一口闷。
吴乃农、朱怡原来是第一生产队的社员,他们和一队的这位大嫂是队友。
我老公和张彦洪书记是同乡。沾老公的光,与村领导合个影。
丁庄的巨大变化让我们感慨万千,村领导的重视支持让我们感动不已,老乡的朴实情怀让我们倍觉温暖。我们听到最多的话是“记着常回来看看“。
我们一定常回丁庄来看看,看丁日新月异的村容村貌,看欣欣向荣的发展前景,看村民的幸福小康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