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为军事禁区的炮台公园——2021澳门自由行(十六)

标签:
旅游澳门公园 |
分类: 国内游记 |
大炮台位于澳门半岛中部海拔52米的柿山上,西侧偏北就是著名的大三巴牌坊。
大炮台由耶稣会会士始建于16 17年,至1626年完工。当时被命名为圣保禄炮台,澳门居民多称其为大炮台。在长达三个多世纪的时间里,炮台一直是澳门防御系统的核心,因此长期被列为军事禁区。直至1966年,炮台上的营房被改建为成气象台,炮台才对民众开放。1996年,澳门政府将气象台原址改建为澳门博物馆,1998年落成启用。2005年7月,澳门历史城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大炮台作为构成澳门老城区的重要历史建筑,也更加受到游客的关注。
这是在谷歌地图下载的截图。图中有网格的建筑是大炮台,炮台当中灰白色部分是澳门博物馆的顶楼。
从上图中可见,炮台外形呈不规则长方形, 4个墙角中的西北角、东北角和东南角均有外凸的箭头形棱堡,西南角处伸出一座耳朵状的岗楼。
澳门博物馆的一、二层展厅位于炮台平台之下,三层展厅位于炮台平台之上。所以从炮台的平面看,博物馆只有一层。
这是博物馆三层的门口,也是从炮台进出博物馆的门口。
炮台东、西、南三面的雉堞墙,设置有32个炮位。
墙垛口的炮位上陈列着曾经威风凛凛的大炮。
炮架上数字显示,这尊炮铸造于1860年,到现在已经有160年了。
炮筒上的王冠图案,是否意味着铸炮工厂是王室企业?或者守卫炮台的军人属于王室卫队?
炮台平面有下行坡道通向炮台南墙的正门。斑驳陆离的炮台墙面,无声的陈述着沧桑坎坷的澳门历史。
正门外的文字展牌,用繁体汉字和葡萄牙语介绍炮台的历史和基本结构。
这是炮台东南墙角的棱堡。棱堡作用在于,减少和消灭城堡的防御死角。无论攻城者位于城堡外的任何位置,都会暴露在2-3个棱堡的有效射击范围内。
炮台正门内的平房,原来是炮台的仓库,现在被用于大炮台展览室。
展室内陈列的物品多为当年炮台守军使用过的日用品和房屋废墟的砖石残件。
大炮台昔日是重兵把守的军事要塞,今天是花木繁茂的休闲公园。
盛开的紫色睡莲,优雅而安静。
炮台公园的雉堞墙外,一枝枝、一簇簇红色花朵开得热烈而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