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三巴闻名遐迩的教堂遗址——2021澳门自由行(九)
标签:
旅游澳门教堂 |
分类: 国内游记 |
2021年3月11日上午,按照预定计划去参观位于澳门老城区炮台山下的大三巴牌坊。大三巴牌坊的正式名称为圣保禄教堂遗址(葡萄牙语:Ruínas da Antiga Catedral de São Paulo),葡语“圣保禄”发音接近粤语中的“三巴”,所以被称为“大三巴教堂”。按照现在的规范翻译,应该是圣保罗教堂。
按照酒店工作人员的建议,我们从威尼斯人酒店东门外的连贯路站乘坐26A线公交车,到达新马路站下车。下车后沿着路标指引的方向,步行去参观大三巴牌坊。
酒店工作人员告诉我,乘公交在新马路站下车后,经过一段波浪花纹的石板路,步行大约600米即可到达大三巴。这是在谷歌地图下载的波浪花纹石板路所在区域截图。
波浪花纹石板路的起点是市政署。这座小楼建于1784年。前身为市政厅,后曾多次重修,目前的建筑是1874年重建的,具有明显的南欧建筑风格。
市政署门口的路面很宽,相当于一个街心广场。这里被称为议事厅前地。澳门开埠至今,议事厅前地一直是城市中心。因为广场当中有一个圆形喷泉池,当地居民又称此地为喷水池。广场地面上用黑白石子镶嵌的波浪形图案与左右两侧的欧式建筑相映成趣。
喷泉北侧偏西的小巷(黄色楼房和粉色楼房之间)里,有一座关帝古庙。
这里原来是街坊市民议事的三街会馆。因馆中设关帝神殿,所以也称关帝庙。
喷泉东侧的白色楼房是建于18世纪中叶的仁慈堂大楼。仁慈堂是澳门首任主教贾尼路于1569年创立的慈善组织。(因我拍的照片逆光,下图来自网络)
过了慈善堂之后,波浪花纹的石板路逐渐变窄。
一座黄墙绿窗的教堂伫立在石板路的转弯处,颜色明快,造型优雅。这是玫瑰堂。根据澳门旅游地图的介绍,玫瑰堂创建于1587年,由西班牙天主教圣多明我会教士初到澳门时所建,是该会在中国的第一所教堂。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因为教堂最初用木板搭建,当地人称之为板樟庙。又因教堂供奉玫瑰圣母(Our Lady of the Rosary),故又称玫瑰堂。我们现在看到的教堂是1828年重修的。
波浪石板路在玫瑰堂门口分成左右两条小石板路。右侧的通向大三巴方向。沿着右侧的石板路走不远,大约50米,进入左侧的小巷。这条小巷很窄,而且越走越窄。
小巷的路面没有波浪花纹,左右两侧的手信店、礼品店、餐厅、药店比比皆是,一家挨着一家。
前方豁然开朗,大三巴牌坊雄伟身姿屹立在小巷尽头的山坡上。
这就是以大三巴闻名遐迩的圣保禄教堂遗址。圣保禄教堂始建于1562年,1580年竣工。1595年和1601年先后两次失火,两次重建。直至1835年10月26日再次遭遇火灾,教堂的东、西、北墙及内部房间设施均被烧毁,仅有教堂的南墙、大部分地基以及教堂的石阶得以保留。由于硕果仅存的南墙遗址看起来很像中国传统建筑中的牌坊,原来的“大三巴教堂”自此变成了“大三巴牌坊”。一座纯粹的西式建筑遗址由此被赋予一个响亮的中国名字,中西方文化用这种方式巧妙地融合在一起。2005年,包括大三巴牌坊及其周围老建筑的澳门历史城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录。
由于疫情警报尚未完全解除,参观大三巴的游客不多。一群幼儿园的小朋友,刚刚结束了参观从大三巴的山坡上走下来。开心的笑声,稚气的话语,为古老的教堂遗址增加了生机和童趣。
这座只剩下一面墙的教堂遗址,墙上的神龛、立柱都还有,甚至神龛里的雕像都还保留着。虽然已是断壁残垣,依旧巍峨挺拔。
从山坡脚下到大三巴牌坊,当中有六十八层缓步石阶。看到石阶一侧护栏上镶嵌的陶瓷路标,由此得知大三巴牌坊前的这块斜坡广场原名为“耶稣会纪念广场”。
历经四百多年沧桑的大三巴牌坊是澳门八景之一,它见证了澳门数百年的发展历程。澳门回归后,大三巴迎来了新的辉煌。大三巴牌坊的广场上,不定期举行各种文化活动。牌坊就是巨大的舞台布景,牌坊前六十八级石阶成为天然的分层舞台,演出场面宏大、气势磅礴。
非疫情期间,天天都有数以千计的游客到这里参观,五一、国庆长假期间更是游人如织,摩肩接踵。(下图来自网络)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