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舍利塔为地标的永佑寺(上)——2020承德游记(十三)

标签:
旅游避暑山庄永佑寺 |
分类: 国内游记 |
离开文津阁,我们乘坐电瓶观光车去参观位于避暑山庄东北角的永佑寺。
根据在百度百科中搜索到的信息,永佑寺建于乾隆十六年,公元1715年;是清朝皇室专用的祭祖礼佛场所。乾隆在山庄内建造一座前供佛后供祖的寺庙,用以纪念其祖父康熙。寺庙取“皇祖永佑,社稷万年”之意,定名“永佑寺”。乾隆每年入住山庄,首先到这里祭祖。后来雍正和乾隆的画像也供奉于此。
永佑寺坐北朝南,整组建筑采用伽蓝七堂式的建筑格式,由南向北依次建有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宝轮殿、后殿、舍利塔及御容楼等建筑。这是在网络下载的永佑寺原景图。
原来位于永佑寺南北中轴线上的山门、前殿、宝轮殿、后殿、御容楼等建筑已经不复存在,现在的灰瓦红墙山门和左右两侧围墙是1994年重建的。
此前阅读《水浒》、《红楼梦》等书籍时,书中介绍寺庙类建筑时多次提及“山门”,所以我知道山门是进出寺庙的主要门户,但是并不了解这个名称的来由。为了写此博文在互联网中查找得知,“山门”特制寺院正面的门楼。过去的寺院为了躲避尘世干扰多建于山林之间,故将进入寺庙的第一道门称为 “山门”。后来,建于平原、市井中之寺院也沿袭该做法将第一道大门称为山门。因为寺院的门殿通常有3个门洞,中间一个大门洞和两旁各1个小门洞,象征着佛教的“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故也称三门。现在的寺院大门即使只有一个门洞,也可称之为三门。
山门前方的展牌,用汉、英、日、韩四种语言介绍永佑寺。
我注意到门殿左右两侧的围墙位置与常见的院墙不同。常见的院墙与门殿在同一水平线上,而永佑寺大门左右两段围墙呈“八”字形分列在门殿左右。这是门殿左侧的一段围墙。
在网络中看到一张其他游客拍摄的照片,从中可以看到八字形院墙的全貌。
此前,我曾游览过一些古刹名寺,例如五台山的显通寺、河南嵩山少林寺、洛阳白马寺,天津的大悲禅院、蓟县的独乐寺、厦门的南普陀寺、青海的塔尔寺等。虽然是走马观花,但是对寺庙山门还有印象,从未见过如此造型的寺庙山门。不了解这种特殊造型的院墙是否有特殊原因或寓意。真心希望得到朋友们的赐教。
进入山门,空旷的庭院中,曾经佛音绕梁、青烟袅袅的庙堂均已荡然无存,唯有月台、踏跺、石碑还在。三尊石碑呈品字形分布,庄重威严的舍利塔屹在庭院北侧。看到这些劫后余生的建筑遗址,可以想象当年的森严气象、皇家气派。
位于东侧(品字形右下角)和西侧(品字形左下角)的石碑形制、尺寸完全相同
每尊石碑正面和背面,四周雕刻的龙纹边框依然清晰可见,而碑面的文字因为风化严重已经模糊不清。后来查找有关资料得知,东西两侧石碑的南北碑面分别雕刻满蒙汉藏四种文字书写的《永佑寺碑文》。
东侧碑南面的碑文是满文,北面为蒙文。
西侧碑南面的碑文为汉文、北面为藏文。
东西两尊石碑的碑首均是四两条呈辫状相互缠绕的负屃(xì)。根据古代中国神话传说,负屃是龙的第八个人儿子,雅好斯文,通常用于装饰皇室或达官贵人的墓碑。
这是东侧石碑的碑首,当中的文字好像是篆字,但是不确定,更不认识。
这是西侧石碑的碑首,雕刻的负屃造型与东侧碑相同,但是中间錾刻的文字不同。这个碑首当中的文字似乎是“御制”二字。
东西两侧石碑的碑身两侧均浮雕祥云龙纹图案,这个龙纹也是负屃的造型。
碑趺(碑座)打造成赑屃(bìxì)造型。根据中国古代神话的传说,赑屃是龙的第六个儿子,善负重。赑屃身下是海水江崖石盘,石盘四角有鱼、鳖、虾、蟹,掌管四个方向。
此前在其他地方的庙宇或陵墓等多处看到过赑屃的雕塑,都是吃苦耐劳、忍辱负重的状态。而永佑寺的赑屃却是笑口常开、乐在其中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