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尽奢华的慈禧陵(上)——2020清东陵游记(五)

标签:
旅游清东陵慈禧陵 |
分类: 国内游记 |
离开守陵人家展览馆,我们先去参观慈禧陵。
慈禧原是清朝咸丰皇帝的妃子。因为生了儿子载淳,她母凭子贵,被册封为贵妃。后来载淳登基成为同治皇帝,她与慈安皇后两宫并尊,分别被称为西太后和东太后。她们二人生前共同垂帘听政(尽管面和心不和),比肩而坐,死后的陵墓也比邻而居。这是在谷歌地图下载的截图。从图中看,两个陵墓的面积和形制完全相同。东侧(图片右侧)是慈禧陵,西侧是慈安陵。
看到慈禧陵和慈安陵的相对位置,我不由得想到,既然慈禧是西太后,她应该葬在西边;慈安是东太后,她应该葬在东边,为什么她们的陵墓位置却是相反呢?
在“守陵人家”展览馆里,买了一本名为《清朝帝陵》的书籍(李寅编著,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5)。
阅读该书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清朝礼部对皇后陵的命名方法如下:皇后陵是皇帝陵的附属陵寝,根据所附属的皇帝陵寝名称命名。皇后陵第一个字用皇帝陵的第一个字,皇后陵的第二个字用皇后陵与皇帝陵的相对方位字。咸丰皇帝的陵墓是定陵,慈安和慈禧都是咸丰皇帝的皇后,她们的陵墓位于定陵之东,因此被命名为定东陵。为了便于区分,慈安陵依后靠山之名,称普祥裕定东陵;慈禧陵依后靠山之名,称普陀裕定东陵。由于慈安册封时间早,地位高于慈禧,所以她的陵墓建在定东陵西边,为的是距离咸丰帝的定陵稍近;而慈禧陵在东边,距离咸丰帝的定陵远一些。
以下是东陵景区导览图的一部分。图中蓝色矩形是咸丰的定陵,绿色矩形是慈安陵,红色矩形是慈禧陵。如图所示,慈安陵比慈禧陵距离定陵更近。以与咸丰陵的远近为标准来判断,慈禧陵的地位低于慈安陵。
慈安陵和慈禧陵于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8月同时动工,于光绪五年(1879年)6月同时完工,耗时6年,耗银500多万两。两陵之间仅隔一条马槽沟。两座陵墓的建筑格局和规制完全相同。但是慈禧对此并不满足。更让她耿耿于怀的是,她自己的陵墓耗银227万两,比慈安陵耗银267万两少40万两。
光绪七年(公元1881年)慈安病故,慈禧大权独揽,重修自己陵墓的想法得以实施。在慈禧60大寿的第二年(公元1895年),她以年久失修为借口,在全国遭遇大旱、民不聊生之际,置国危民困于不顾,耗巨资重修她的陵墓;并下令“原材料丝毫不得迁就”。整个重修工程持13年之久,直至慈禧病故才完工。
重修后的慈禧陵没有改变原有的建筑格局,但是原有的建筑物绝大部分被拆除重建。重建时选料考究,做工精致,装修华丽,极尽奢华之能事。据史籍记载,仅装饰隆恩殿和东西配殿所用的叶子金就高达4592两。重建的慈禧陵金碧辉煌,不仅远胜于慈安陵的气派,也是清朝皇后陵墓中最为奢华的一座。有专门研究帝王陵墓的学者认为,慈禧陵的精美豪华程度,“在明清两代皇陵中成为孤例”。
慈禧陵建筑沿用清朝皇陵制式,分为前朝后寝两大部分,前朝是祭祀朝拜的地方,主要由隆恩殿,东西配殿组成。后寝是慈禧的地宫。
慈禧陵的主要建筑从南往北依次为:小碑楼(神道碑亭)、神路桥、隆恩门、隆恩殿、陵寝门(三座门)、石五供、明楼、地宫等。
这是在谷歌地图下载的慈禧陵航拍图片截图,我标注了其中主要建筑的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