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最后晚餐之地而闻名的马可楼——2020以色列约旦旅游(六十四)

标签:
宗教教堂宣礼塔 |
分类: 亚洲旅游 |
马可楼距离圣母安眠堂很近。下图中可见两条相交的小巷。向右边的小巷走,可以到达圣母安教堂的正门;向左边的小巷走,可以到达马可楼所在的院落。
马可楼(Cenacle)是耶稣与十二门徒在逾越节共进最后晚餐的地方(Room of the Last Supper),也是耶稣复活后两次向门徒显圣的地方,因此是基督教的重要圣地。现在的“马克楼”建于十二世纪,并在1330年由天主教圣方济各会重建和维护。
院子里一座房间的门柱上,镶嵌着一块黑石板(下图红色框线内)。
石板上有三种文字。其中英语文字如下:A hall in the Middle Ages at the place where, according to Christian tradition, Jesus partook of the Passover eve meal with his disciples. Just before the crucifixion。该文字说明,这里就是耶稣与其门徒共进最后晚餐的房间。
最后晚餐房间保持了早期拜占庭式建筑的基本结构,肋拱式的圆顶,哥特式大理石支柱。(下图来自网络)
大理石柱方形柱头的每个侧面雕刻有三只鹈鹕,表现的内容是两只小鸟正在吃母鸟的肉。传说,鹈鹕非常爱自己的孩子,遇到没有食物的大灾之年,母鸟就自己撕开胸脯,用自己的肉喂食小鸟。这组鹈鹕雕塑寓意最后晚餐过程中一个情节:耶稣向十二使徒分配食物和水,并说 “这是我的身体,你们拿着吃”,“这是我立约的血。你们都要喝这个。”
达芬奇根据圣经的的有关记录创作了世界名画《最后的晚餐》。但张老师告诉我们,达芬奇本人从未来过耶路撒冷;他在那幅画中包含了许多想象的成分。其中最大的纰漏是,两千年前耶路撒冷人吃饭时都是席地而坐,没有画面中的餐桌和椅子。
张老师告诉我们,1552年奥斯曼人占领耶路撒冷后,将这里改为清真寺。尖拱形窗户上彩绘玻璃和墙面上阿拉伯文铜牌都体现了穆斯林风格。据说,铜牌上的文字含义是:禁止基督教徒在此祈祷。
房间一角有一个通向楼下的小楼梯,从那里下去就是大卫墓。但是这个楼梯不对游人开放,游客需要走外面楼梯下去才能进入大卫墓参观。
这是穆斯林风格的祈祷壁龛。
此处被改为清真寺后的五百多年间,一直禁止基督徒与犹太人进入,直到1948年以色列建国,在以色列政府的斡旋下,这里被物归原主,还给了天主教会。据说是因为圣方济各会一直保留了1335年签署的一份地契。
彩绘玻璃窗口下的小门是游客出口。
走出最后晚餐房间,进入一个小天井,有楼梯通向屋顶。屋顶上坐落着一座宣礼塔。
宣礼塔坐落在最后晚餐房间的屋顶上。前者是穆斯林教的经典建筑,后者是基督教的圣地,两种宗教的兼容性可见一斑。
从天井向北望,可以看到我们先前参观过的圣母安眠教堂,教堂旁边还有一座高塔。(下图来自visitisrael.cn网站)
这座高塔叫做鸡鸣堂,塔顶有一个公鸡造型的风向标。
根据在网络中查到的文献得知,耶稣在被捕前曾预言:彼得,我被捕后,你会在鸡鸣之前三次否认认识我。彼得当时否认会这么做。待耶稣被捕后,就被关押在这里的地下室里,当时是一位大祭司的府邸。彼得果然如耶稣所预言,他出于本能而害怕,三次说他不认识耶稣。说完之后才想起耶稣的预言。他因懊悔之极而痛哭,感觉自己对不起耶稣。后人为了纪念耶稣的预言而建立了鸡鸣堂。鸡鸣堂在历史上几经毁坏,现在看到的这座教堂建于1931年。
我们的行程安排中没有鸡鸣堂,所以没有进去参观,只是从远处看到其挺拔的造型。 房间一角有一个通向楼下的小楼梯,从那里下去就是大卫墓。但是这个楼梯不对游人开放,游客需要走外面楼梯下去才能进入大卫墓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