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地震定格千年的杰拉什古城(上)——2020以色列约旦旅游(十九)
标签:
旅游古迹遗址公园 |
分类: 亚洲旅游 |
2020年1月27日,当天上午的日程是游览世界文化遗产杰拉什(Jerash)古城。
杰拉什位于约旦安曼市以北48公里处,是除意大利外世界上最大、保存最完好的罗马建筑遗址之一。据考古证明,公元前1600年在杰拉什就有居民生息繁衍的遗迹。公元前64年,罗马军队占领了包括杰拉什在内的叙利亚南部城镇之后,杰拉什被建造成一座罗马风格的城池。最鼎盛时期,杰拉什是罗马远东地区最大的一个行省城市,常驻居民达两万人。其后,随着古罗马帝国的的瓦解,杰拉什的政治地位和经济繁荣逐渐衰退。而8世纪中期的几次强烈地震,又给杰拉什造成了毁灭性的重创。劫后余生的居民纷纷迁徙他乡,古城杰拉什从此被废弃,销声匿迹千余年。直至1806年,黄沙淹埋的城池遗址被一位德国旅行家偶然发现,1920年启动了对杰拉什的考古发掘,这座沉睡千年的文明古城才得以重见天日。
由于约旦政府对杰拉什古城采用保护性发掘和维护,既没有拆除毁损的古建筑,也没有对遗址进行维修重建,使得现在杰拉什依然定格在1500年前地震后的状态。杰拉什古城的部分遗址被辟为遗址公园(Archaeological Park);从而也为世界各地游客提供了一个穿越历史、访问古城的窗口。
这是遗址公园的导览图。图中,深棕色锯齿形实线是古城的边界,白底浅棕色间断线是公园的边界;两者有交集,但是公园面积比古城面积小很多。由此可见,古城遗址只开发了其中的一小部分。
这是哈德良拱门(Hadrian’s Arch),位于遗址公园的最南端(导览图最下方的红色长方形 )。这座建于公元129年的米黄色大理石拱门并非杰拉什古城的真正城门,而是为了纪念公元129年冬天哈德良皇帝视察此地而修建的凯旋门。据说,当年建筑规划者的意图是借建凯旋门的机会扩大杰拉什城市的面积和规模,将其作为该城的正南门。可能是因为财政和战争的原因,这项扩建工程最终未能得以实现。
哈德良拱门有三个门洞,中间的大门洞高12米,左右两个小门洞各高6米,小门洞上方有装饰性壁龛。四根通天科林斯柱与三角型门楣的造型体现了典型的古罗马建筑风格。
两个壁龛的风格与拱门整体风格很协调;上面有三角形门楣,左右两侧各有一根科林斯柱。历经千年的风沙侵蚀,形似花篮的柱头装饰、门楣周围花纹浮雕虽然已残缺不全,仍然繁复精致,奢华依旧。
我注意到,哈德良拱门左前方(西北方)有一堵正在维修的石墙,墙上有11个拱门。
导游告诉我们,那堵残墙是古城赛马场(Hippodrome)的南墙。
我们从哈德良拱门进入遗址公园。进门不远,道路右侧一片断壁残垣,根据展牌介绍,这里是马里亚诺教堂(Church of Marianos)的遗址。
道路左侧的石墙是赛马场的东墙。
赛马场是杰拉什遗址公园中面积最大的建筑。这是赛马场的观众入口,上面是观众看台。5层拱门相连、层层后退的入口,与在欧洲国家看到的教堂的透视拱券门很相似。
入口处的一块展牌,用分别英语、希伯来语、阿拉伯语介绍赛马场的历史变迁、考古发现等信息,并通过导览图说明赛马场的位置、形状。
据说,赛马场建于公元2世纪中期。这是一个巨大的竞技场,长245,宽52米;南墙(就是刚才看到的凯旋门旁边的那堵墙)有十一个拱门,是赛马出入赛场的通道。可以想象,当年赛马驰骋的尘烟滚滚与震耳欲聋的观众欢呼交织在一起,该是何等欢腾和热烈的场面。
赛马场东、西、北三面是条石垒起的阶梯式观众看台,最多可容纳1.5万人。这是复原的部分观众看台。
根据导游的介绍,罗马统治时期,赛马场里经常举行战车比赛(Chairot Race)。这块马赛克地板残片的图案显示了战车比赛的状态。
约旦政府的旅游管理机构为了挖掘古城的旅游资源,自2005年始,不定期的在赛马场举行古装战争实景表演。这是在明信片上看到的表演场景。
离开赛马场,继续向北走,前面是杰拉什古城的南门(South Gate)。
南门旁边的小房子是杰拉什游客中心。
游客中心出售遗址公园门票,向游客免费派发杰拉什地图,出售导游图册、纪念品等。这是我的门票。
游客中心还为游客提供不同语言的导游讲解,其中有中文讲解。
游客中心附近有人出售遗址公园的风景明信片,比自己拍的照片好很多。一套12张,1美元。我买了一套留做纪念,写博客时也可以参考。
从这道拱门向里走,才是真正进入了杰拉什古城。
这是明信片中的古城南门。图中可见,南门只有门框而没有门扇,或者原来曾经有过但是早已风化腐朽不复存在。我们进入南门时见到的门板是现代的产品。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