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奇珍琳琅满目的台北故宫(中)——2019台湾自由行(四十三)

标签:
故宫青铜器玉器藏品 |
分类: 国内游记 |
据台湾故宫博物院对外公布的数据,截止到2018年底,馆藏文物达将近70万件,包括大量来自北京故宫、南京故宫、沈阳故宫、避暑山庄、颐和园等处的皇家旧藏。其中所藏的商周青铜器,历代玉器、陶瓷、古籍文献、名画碑帖等皆为国宝级藏品。
这是我第三次参观台北故宫,每次看到的展品都不完全相同。原先我认为是参观时间紧张、没有看全所有展品的缘故。后来得知,由于博物院展览面积限制,无法同时展出全部藏品,各展厅会定期更换部分展品。这次参观时间约为两个小时,也不可能看全所有展品,只能走马观花。即使如此,仍然为所看到展品的精美所震惊。
以下简单介绍我们印象最深的展品。台北故宫博物院里可以拍照,但是不许可使用闪光灯和三角架。下文中使用的图片,除特殊说明者外,其余均是我用手机拍摄的。
这是著名的毛公鼎,又名厝鼎、为西周晚期的青铜重器,道光末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
毛公鼎通高54厘米,腹深27.2厘米,口径47厘米,重34.5公斤,鼎为直耳,半球腹,足为兽蹄形,矮短而庄重有力,造型浑厚凝重,饰纹简洁古雅朴素。因作器人毛公(厝)而得名。鼎内壁铸有铭文,32行,共499字,是现存青铜器铭文中最长的一篇,堪称西周青铜器中铭文之最。铭文内容记载了毛公向周宣王为国献策之事,叙事完整,记载详实,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是研究西周晚年政治史的重要史料。
毛公鼎和翡翠白菜、肉石被游客誉为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三件镇馆之宝。我前两次参观都见到了三件展品,这次只看到毛公鼎,没有看到后两者,听说是送到位于高雄的故宫南馆去展览了。
周朝时代的宗周钟,原清宫旧藏。宗周钟的两面共装饰36枚高突的长形乳丁纹,非常华贵大气,钟音质浑厚宏亮,有宗庙庄严气概。
周朝时期的散氏盘,曾经作为陪葬品埋入地下。康熙年间出土,嘉庆年间被进贡上京,作为庆贺嘉庆皇帝寿辰的贺礼,从此成为清朝皇室收藏。
散氏盘的盘面铭文共357字,记载西周晚期的土地契约。根据网络中查到的资料,历史上的散国位于今日陜西宝鸡凤翔一带,曾被西北方的其他小国侵占土地,后两国议和,戡定国界,对方割地赔偿,该过程与合约均铸在盘上作为证明。散氏盘也因此而得名。
陈列散氏盘的展柜板壁上,同时展出散氏盘铭文的拓片图片和文字。
战国早期的曾姬无恤壶,同型两件。壶身高124厘米,口径32厘米,底径36厘米,双耳为立雕回首兽形,壶身各有铭文39字,据专家考证为楚宣王(公元前369—公元前340年)所铸。因做器者为嫁给楚王为妻的曾国女子曾姬无恤而得名。
战国早期的狩猎纹壶,通体浮雕,腹部有人兽相博图案,肩部两侧贴附兽首衔环。
西汉时期的嘉量。
陈列嘉量的展柜旁边,一幅文字和示意图说明嘉量的用途:“量”是用来测量容量的工具,“嘉量”即美善之量器。此器为王莽建立新朝后,讬古改订度量衡制度的重要见证。全器通高25.6厘米,由五个量体组成。量体间的换算关系为:一槲十斗,一斗十升,一升十合,一合两龠。基本体现十进制的观念。
台北故宫博物院里展出了很多精美绝伦的玉器。这是战国时期的玉猪龙。
乾隆皇帝使用过的玉杯。
一只绿玉杯,四个鸱虎攀爬在玉杯外壁,姿态形状各不相同,生动活泼,似乎新学期开学第一天,好久不见的同学欣喜兴奋的相互问候。
民国时期的翡翠雕花鸟瓶和俏色巧雕的红白双色玉石花瓶。
俏色巧雕的青白双色卧马。
清朝的玉圭。玉圭古代帝王、诸侯朝聘、祭祀、丧葬时所用的玉制礼器。
精雕细刻的八扇屏和镶嵌翡翠的屏风腰板。
红白玉髓笔洗和黄玉髓三连章。前者色泽鲜艳,意趣天成,后者质地温润;而且三枚印章和相互之间链条是用一块玉石雕刻的,巧夺天工。
用犀牛角做的一对酒杯。其材质不是玉,但是比玉更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