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现原住民习俗的九族文化村(中)——2019台湾自由行(三十二)

标签:
村落习俗原住民传统 |
分类: 国内游记 |
九族文化村的原住民部落园区是借鉴日本学者千千岩博士1930年的调查资料,结合实地考察建设的村舍景观。围绕这些村舍,还有展示部落组织、生活设施、宗教祭祀、婚丧习俗、礼仪禁忌等内容的实物、蜡像、雕塑展览,现了台湾原住民族族群的各项传统习俗。
原住民部落园区以族群为单位分为九个村。每个村自成一体,风格独特。有的以茅草覆顶,有的以石板盖梁;有的挖穴为室,垒石为墙,有的架木为柱,编竹为楼。
我们在九个村落中走马观花的游览,没有时间细细了解其中传递的历史信息,只记住了一些印象深刻的景物。
这是天神哈默德雕像。在邹族人的传统观念中,哈默是管理天地最权威的神,形巨眼大,身着熊皮,通体发光。相传他走入树林中,摇动枫树,抖下枫叶,落下枫果,枫籽落地成人,成为邹族人的祖先。
这是噶玛兰族人织布的雕塑。该民族世居宜兰地区,擅长用香蕉纤维织布。在取香蕉树干纤维时,要先进行酒祭,并趁树皮未干时,刮出纤维丝,织成的布匹极为细滑,适合夏日穿着。
泰雅族人历史上善织,织布是泰雅族妇女必备的技能。这里展示了纺麻织布过程中剥取纤维、纺线染色、认经机织等环节。
泰雅族少女从小跟随母亲学习纺线织布的技艺,且唯有能织善纺的女子才有资格纹面。根据泰雅族人的传统观念,不会织布、没有纹面的女子是嫁不出去的,死后也不能通过彩虹桥与祖先相见。
这是泰雅族部落的敌首棚。泰雅族人历史上尚武好战,过去有猎取敌人首级的习惯,他们将猎得的人头骨陈列在部落入口处的敌首棚中,以显示该部落的强悍和神勇,并借以抵御恶灵鬼魅的侵扰。
卑南族每一世系或氏族都有一间灵屋。巫师在灵屋中为族人治病、驱邪、作法。巫师还是卑南族人家庭的各种祭祀活动和重要仪式的主持人。下图中的灵屋原建于1925年。
卑南族男子需行3次成年礼:猴祭、大猎祭和退役仪礼。所谓“猴祭”,是指卑南族男子进入少年会所的成年礼仪,一般称为“刺猴祭”。少年们以山猴(现改为草编的猴子)为假想敌,举行刺猴仪式,藉以磨练他们的胆识和战斗技巧。这是展示猴祭场的蜡像。
布农族人喜爱上山狩猎。每次打完猎,猎人要把猎兽的下颚骨悬挂在族群首领的屋檐下,以表示对祖先的纪念和对头目的祀奉,也显示族群的威力和勇气。
布农族人历史上有缺齿为美的习俗。缺齿是成年的标志之一,也是一种薪火相传、族群认同的符号。这两尊蜡像再现了布农族人用传统方式为青年拔牙的仪式。
邹族邹族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嘉义县阿里山乡,大陆人耳熟能详的歌曲“阿里山的姑娘”歌唱的就是阿里山邹族原住民女孩。“社”是邹族人历史上特有的群团组织,由几个氏族联合组成、共有耕地、共有河流渔区、共有祭祀屋的一个族人团体。拥有会所、能够举行全部落性祭仪的社群被为大社。这是邹族达邦社的集会所。
达邦社集会所里悬挂的敌首笼,说明邹族历史上也有用敌人首级炫耀自身战绩的传统。
鲁凯族人善制陶,这是鲁凯族的陶器作坊。
巴拉冠是鲁凯族特有的男子养成教育场所,年满15岁的部落男生都要进驻这里接受教育和文化传承。决定部落社群重大的首领会议通常在巴拉冠举行。
排湾族历史上有严格的社会等级标准,用于区分族人在社会中的身份地位及尊卑贵贱。而贵族阶层为世袭制,一般平民只能借助在日常社会活动中的功绩成就(例如在狩猎中表现勇猛)来提升社会地位,并获得冠饰以辨识身份。不同的冠饰代表不同的功绩。百合花代表猎山猪数量达标者;鹿角代表善猎鹿者;红布蝴蝶结环代表贵族有特殊事工者;芦叶草叶冠代表猎熊者;菇婆芋叶代表猎取敌首有功者。
这是部落首领为获得冠饰获得者举行加冕礼的场景。
排湾族的传统丧葬习俗很有特点。他们认为,家人即使去世了还是一家人,应该埋在家里;这也是对死者的尊敬。而且只有善终者才可以葬于家里。排湾族人相信,葬在室内的祖先就是家屋的守护神。
下图中蜡像展示了蹲踞葬的场景。蹲踞葬是最尊贵的室内葬形式,逝者屈肢与陶瓮中,陪葬品也置于棺内。
由于展示的需要,蜡像位于床下的位置。实际上应该是埋葬在室内的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