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纪念为中横公路捐躯者的长春祠(上)——2019台湾自由行(八)

(2019-08-13 11:46:09)
标签:

公路

工程

长春桥

长春祠

分类: 国内游记

根据百度百科提供的信息,蒋经国最早提出修筑中横公路的设想。他认为,修建中横公路首先是战略上的考虑,其次是为了缩短台湾东部与西部的交通距离,便利山区资源开发;而利用和安置荣民(跟随国民党退守台湾的军队退役官兵)也是当时的考量因素之一。参与道路建设的施工人员绝大多数来自于荣民工程队。

中横公路于195677日动工修建,于196059日正式通车,工期39个月18天。在三年多建设过程中,经费有限和设备不足,主要依靠人力钎凿锤敲,手挖肩扛,硬是在峡谷的悬崖绝壁上,在坚硬的大理石岩石上开凿出的一条通道。

中横公路施工期间,共有226名施工人员为公路建设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其中绝大部分是荣民工程队的成员,或者说是来自大陆的国民党军队的退伍官兵。中横公路通车之后,公路一侧的山坡上修建了长春祠,祠堂中供奉包括靳珩在内的226名为路捐躯者的灵位。

在游览太鲁阁公园的过程中,我们专门到长春祠去参观和祭拜。

这座红色桁架桥是长春桥,是进入长春祠的必经之路,也是参观长春祠的专用桥梁。

纪念为中横公路捐躯者的长春祠(上)——2019台湾自由行(八)
 

通过桥头展牌得知,这座桥(图中红色方框位置)是旧长春桥,曾是从太鲁阁到天祥的关键路段,自1960年通车以来一直承担着繁重的运输任务。至21世纪初叶,该桥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风霜,桥身严重锈蚀,出于交通便捷和运输安全的考虑,台湾省公路局将原来的新月形线路裁弯取直,将原来走弓背的线路改道为走弓弦,为此修建了长春隧道和新长春桥(图中红色椭圆形位置),新长春桥于2014年正式通车。而功成身退的旧长春桥经过改造,现在作为观光专用桥梁。尽管在地图上被标注为“旧长春桥”,但是桁架上的“长春桥”依然保留下来。

纪念为中横公路捐躯者的长春祠(上)——2019台湾自由行(八)
 

旧长春桥北端是观光车专用停车场。旁边有一座观景台,从这里可以看到坐落在岩壁下的长春祠。

纪念为中横公路捐躯者的长春祠(上)——2019台湾自由行(八)
 

山岩中涌出的泉水从长春祠前方的拱桥下奔涌而出,在山坡上形成两道瀑布,仿佛是悬挂在祠堂前的两道白色的缎带。

纪念为中横公路捐躯者的长春祠(上)——2019台湾自由行(八)
 

郑师傅告诉我们,长春祠自建成之后,曾经两次因为地震而严重毁损并于1973年和1988年两次重建。我们看现在到的是第二次重建的长春祠。

观景台上陈列的展板中有几幅介绍中横公路施工过程的图片。

施工使用的全部工具、材料都靠人背肩扛,通过宽不过半米的栈道运到施工现场。

纪念为中横公路捐躯者的长春祠(上)——2019台湾自由行(八)
 

施工人员完全使用人工作业,在坚硬的石崖上打眼放炮。

纪念为中横公路捐躯者的长春祠(上)——2019台湾自由行(八)
 

蒋经国视察公路建设工地。

纪念为中横公路捐躯者的长春祠(上)——2019台湾自由行(八)
 

旧长春桥南端是通往长春祠的栈道入口。进入栈道向西走300米就是长春祠。栈道入口的墙面上,有一幅标题为“请不要忘记他们”的展板。

纪念为中横公路捐躯者的长春祠(上)——2019台湾自由行(八)
 

展板上内容很感人。但是因为栈道里的光线不足,拍的照片很不清晰,特转录其文字于此。

请不要忘记他们

筑路人于宝愣曾说:开中横公路比打仗还危险!因为打仗时我们很清楚敌人从哪里来,但是,开中横公路时,意外何时发生,却无人可以预知……

当年以有限的财力物力和工程技术,客服险峻崎岖的地形,开出横越中央山脉的中横公路,其艰难及危险程度令人难以想象。筑路人抱着使命必达的信念,终于完成这项壮举。施工期间共226人为路捐躯,翻车、坠谷、溺水、爆破飞石、塌方落石都是殉职的原因,其中落石击中及坠崖造成的伤亡最多。

前省公路局林则彬局长于长春祠碑记中描述开路时的状况:“祸机四伏,尘劫难迥,或躓垤而长埋,或坠崖而莫救,覆车瓦解,陨石星飞,肝脑糜于岗峦,肢躯填于沟壑,山川变色,猿鸟惊心,痛壮士之不还,悼良工之常往……。”

殉职的筑路人为中横公路付出最大的代价,却无缘见到公路通车。走进中横,请怀抱虔敬之心,饮水思源,感恩筑路先人无私的付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