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下墓室而著名的圣弗朗西斯修道院——2018秘鲁旅游散记(四)
标签:
教堂修道院墓穴骨骼 |
分类: 中南美旅游 |
游览了武器广场之后,导游带我们去参观圣佛朗西斯科修道院(Basilica de San Francisco)。这是在谷歌地图下载的修道院地区卫星图片。
教堂正门朝西,门口有一个小广场。这是教堂正面的左右对称的两座钟楼。
两座钟楼之间雕刻精美的大门。
圣佛朗西斯科修道院的南墙与圣佛朗西斯科教堂的西墙成90度角相交。修道院正门朝南,就是下图左侧三个略矮的门洞。我们从当中的门进去参观修道院。
圣弗朗西斯科修道院建于1761-1776年间,因其丰富的宗教古籍藏书和地下墓穴而闻名。由于修道院内部不许可拍照,所以没有保留图片资料。为了写此博文,我在网络中搜索有关圣弗朗西斯科修道院的资料,意外发现一位中国游客2014年时游览修道院拍摄的照片。这说明,修道院是在2014年以后才开始禁止游客拍照的。本文后面转载该游客的图片时将予以特殊说明。
导游先带领我们参观修道院内古香古色的装饰、花木繁茂的天井回廊、琳琅满目的宗教故事画。导游说,早期西班牙传教士向印第安人传教的时候,语言不通,只能通过绘画来展示教义,因此南美地区的很多教堂收藏了大量圣经故事为题材的油画。
导游带领我们通过一道走上去吱吱作响的木楼梯上到二层阁楼,进入修道院的图书室。(下图来自网络)
图书室的空气中里弥漫古旧书籍特有的历史气息和浓郁的文化氛围。从地面直达屋顶的大书柜,里面的书最年轻的也有200年了。导游说,图书室书库藏有皮草书2.5万册、羊皮书6000册,有许多珍本、善本,有的书是手写的,包括在征服战争以前的印第安文献,非常珍贵。这里是秘鲁最重要的宗教文化研究场所。
离开图书馆之后,导游带领我们穿过的古旧的楼梯和狭窄的通道,进入修道院的地下墓穴。墓穴是由若干个面积相等的墓室串联而成,每个墓室的面积不超过20平方米,高度约2米,墓室当中一条约80厘米的通道,通道两侧都是按照形状、长度分类堆放的人类骨骼,例如腿骨、肱骨、肋骨等,根本看不出尸体的形状,更分不清楚谁是谁的骨头。
在我们参观的墓室中没有看到头骨,可能是另外有单独存放的地方。
导游讲,这座修道院地下墓室里存放着约7万具骸骨,因此被称为“人骨教堂”。修道院存放人骨的原因在于,笃信天主教的秘鲁人认为,教堂是通往天国的通道,死后葬在教堂或修道院下面才有可能进入天堂;在18世纪时,修道院就成为当时秘鲁人死后安葬地的首选。由于在修道院单独买墓穴的价格非常高,非一般老百姓所能承受,所以普通市民去世后只能堆放在修道院地下的公共墓穴中。即使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19世纪初叶,公共墓穴也因为容积有限而出现“尸满为患”的状况。直到利马政府在郊区修建了一个新的墓地,修道院才不再继续接收尸体。
穿过墓室之后,进入一个空旷房间,房间的地面上有一块透明地板。这块透明地板是下层墓穴的天窗。从这里向下看,可以看到一个排满人骨的圆形墓穴。(下图来自网络)
圆形墓穴直径约4米,墓穴中用头骨和腿骨排列成两层轮毂状,造型诡异。不理解这种墓穴中的骨骼造型是否有特定的宗教含义或其他说法。
尽管在墓室里没有闻到异味,可能因为环境和心理的原因,还是感觉比较压抑和憋闷。走出地下墓室,看到迎面走来两位笑容可掬的工作人员,似乎感觉呼吸畅快一些。
工作人员听说我们来自中国,她们用V字形手势向我表示中国很棒,她们都希望有机会去中国旅游。
走出修道院,许多鸽子在庭院散步,一个小姑娘在喂鸽子,一派平静祥和的气氛。
坐在喷泉池外围的铁链上小憩,抬头仰望教堂的大门和钟楼。
看着成群结队的鸽子在空中快乐的翱翔,刚才在墓室里压抑的心情一扫而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