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疏芬山元素舞狮印象 |
分类: 大洋州旅游 |
在疏芬山小镇里,不时可以看到鲜明的中国元素。除了汉语的欢迎条幅、免费的中文导游图、讲中国普通话的导游以外,我们还观赏了一场中国风格的舞狮表演。
我们结束了金矿之旅,刚走出巷道,就听到一阵欢快铿锵的锣鼓声。原来,巷道出口的旁边有一座小小的关帝庙;庙门口的空场上,两只狮子摇头摆尾、翻腾跳跃、嬉戏正酣。
两只毛茸茸的狮子一红一黄,看上去可爱有余,威猛不足。狮子颈部的繁体中文字很清晰:澳中文化社团。
舞狮表演受到游客的积极响应,许多游客踊跃参与。一个老外饶有兴致地跃跃欲试。
一位游客的孩子好奇地抚摸狮子的绒毛。看其容貌,大概是华人。
舞狮的锣鼓声、孩子们的欢笑声,为淑芬山平添了许多节日气氛。
导游告诉我们, 19世纪中叶,伴随澳大利亚“淘金热”的掀起,很多广东、福建的华人漂洋过海来到澳大利亚,加入淘金者的行列。据统计,1861年来澳的华工已将近4万人。这些华工吃苦耐劳,使用原始的劳动工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
这是当年破碎矿石的碾子,是用人拉的;一个人大概拉不动吧?!。
当年华工的生活环境极为艰苦,多数栖身在棚屋或帐篷中。导游指着矿区中几栋简易房和帐篷告诉我们说,当年,能住上这样房子的华工就已经是成功人士了。
由于华人矿工不辞劳苦、夜以继日的工作,逐渐积蓄了一些财富。不料却遭到当时欧洲移民的妒忌,双方的冲突不断升级。为了缓解矛盾,当时的殖民地政府将华人矿工集中在一起,建立了中国村,由专门的官员负责保护华人免受怀有敌意的欧洲和美洲矿工的骚扰和歧视。中国村里最显著的标志就是舞狮表演所在地的关公庙。另外还有一些最基本、最简易的生活设施,例如杂货店、中药铺等。
这是一家华人杂货店门口的宣传广告。
这是一张面包房(Hope Bakery)的中文广告,大致意思是说面包房里出售大饼和肥猪(肉?)
我早先以为,小镇的中文条幅、地图、导游和舞狮表演等,都是当地管理机构为了吸引中国游客的而采取的营销手段。后来才意识到,这种观点过于肤浅。却原来,疏芬山小镇中随处可见的中国元素,是150年前数万名华工用血汗甚至身家性命为后世留下的中国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