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南开学校创始人张伯苓先生的纪念——南开大学校园景观(六)

标签:
张伯苓南开学校教育塑像 |
分类: 南开校园 |
张伯苓先生是南开系列学校的创始人,是南开大学的首任校长。
为了纪念老校长,南开大学校园中的这座教学楼被命名为“伯苓楼“。
这是伯苓楼正门局部的图片,门楣上“伯苓楼”三个大字逑劲刚毅,但不知是哪位大师的墨宝。
1907年,张伯苓先生怀着教育救国的理念,在当时的天津城区外围南部购地建校,开办中学。由于校舍位于城南开洼地,所以将创立的中学命名为“南开中学”。到1917年,南开中学的学生已达千人之多。不仅学校规模逐年扩大,教学体系也日臻完善。
每年看到中学毕业生依依不舍地离校,张伯苓先生感觉应该向大多数学生提供继续升学的机会。他认为:“普通教育仅为国民教育之初步,创办高等学校乃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大计”。为了实现这个根本大计,他赴美考察私立大学的教育体系和办学模式,拟定创办大学的蓝图。
1919年,南开大学建成并开始招生上课。建校伊始,张伯苓先生就高瞻远瞩地提出了“文以治国、理以强国、商以富国”办学宗旨,分别开设文科、理科和商科,后来改称文、理、商三个学院。在那时,北京、上海的许多私立大学,都是只办国学、法学等文科系,象南开大学这样从建校就同时开设文、理、商科的私立学校是非常罕见的。老校长的远见卓识为南开大学日后的学科建设确定了方向和奠定了基础。南开大学数学系毕业的学生中不乏大师级数学家,如陈省事、江泽涵、刘晋年等,这与老校长建校时的英明决策有直接关系。
以后,张伯苓先生又陆续创办南开女中、南开小学和重庆南开中学,接办四川自贡蜀光中学,形成了著名的南开教育体系,为国家培养了大批英才,张伯苓先生因此被尊为“中国现代教育的一位创造者”。
张伯苓先生于1951年病故,他生前曾有“愿故后埋葬在南开大学校园内”的愿望。1989年,南开大学为张伯苓先生树立铜像,遵照老校长的遗愿,将他们夫妇两人的骨灰合葬于铜像后,实现了张伯苓先生的遗愿。南开的老校长重又回到了魂牵梦绕、呵护一生的南开大学。
这是位于校园中心花园的张伯苓先生铜像。
铜像底座背面的碑记概括了张伯苓先生为南开大学鞠躬尽瘁、殚精竭虑的一生。
附上一张校园地图,图中红色矩形是伯苓楼所在位置,红色圆圈是张伯苓先生塑像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