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船游海河散记(中)

标签:
海河游船桥梁开启 |
分类: 国内游记 |
与进步桥毗邻的北安桥(地图中④处)始建于1939年。导游告诉我们,最早的北安桥是座木桥,1945年、1973年两次重建,改为钢筋水泥结构;2004年进行了改造,将北安桥整体提升了1.5米,两侧各加宽9米。
看上去,北安桥与法国巴黎塞那河上的亚历山大三世桥有几分相象,尤其是桥头柱上神话人物雕塑和桥拱上方的花环雕塑,都是亚历山大三世桥的翻版。
但是细看,又可以看出北安桥建筑中融合了许多中国元素。四个桥头柱上青铜雕塑以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为题材。这是在网络上下载的四尊雕塑图片。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分别代表东西南北,这四尊雕塑寓意东南西北四方平安,更寓意盛世太平,国家繁荣。
这是正中间桥拱上方的金色盘龙雕塑。
说来惭愧,我因为不了解桥上雕塑内容还闹过笑话。每次我乘出租车到天津站去上火车,都要经过北安桥往返,但是从来没有注意桥柱和桥栏杆上雕塑造型。有一次碰到红灯,车子恰好停在一幅雕塑旁边,雕塑的造型是弹琵琶的仙女,当时我看到桥上的八尊雕塑,就自以为是地认为八尊雕塑是八仙过海,弹琵琶的仙女自然就是何仙姑了。我还不只一次地向别人介绍这个发现。直到这次乘游船,听到导游介绍北安桥的风貌和特点,我才知道桥头柱上的八尊雕塑与八仙过海没有任何关系。自己又犯了一次指鹿为马的错误。而且,中国民间传说中的何仙姑也不弹琵琶,而是手持荷叶的。
我们游览那天阴天,照相效果不好。我在网络上找了一张晴天的北安桥图片与大家分享。
过了北安桥之后,海河从南北流向转向东,再转向东北,拐了一个V字形的弯。
河道向东转弯之后的第一座桥是颇具现代风格的大沽桥(地图中⑤处),因桥梁南端连接大沽路而得名。
导游告诉我们,大沽桥由世界著名桥梁设计大师邓文中院士设计,桥上有2个不对称的拱圈。大拱圈面向东方,象征初升的太阳;小拱圈面向西方象征月亮,预示天津美好的未来与日月同辉。我倒是觉得,如果将海河比喻成飘落在津门大地的一条波光粼粼的丝带,大沽桥上的拱圈就是丝带上熠熠生辉的环佩叮当。
解放桥也是一座可以开启的桥梁。但是打开方式与金汤桥不同,是从当中打开,就是从上图中红色圆圈处打开。两端的桥板向上旋转,与英国的伦敦塔桥的开启方式相似。
记得在英国旅游时导游告诉我们,伦敦塔桥一周大约开启两三次,游客可以在塔桥的官网上查到具体的起落时间,以便欣赏这个难得的场景。我忽然想到,海河上的金汤桥和解放桥,都可以开启,但是从来没有见过、也没有听说过开启的场面。如果天津市借鉴伦敦市政府的做法,定期开启这两座桥,肯定能够成为一道海河上亮丽的风景线。每到开桥时,一定是盛况空前、万人巷空的场面。如果真有这样的安排,一定会出现旅游部门数钱数的手疼;交管部门忙的头疼的状况。
解放桥首次落成于1927年,据说是埃菲尔铁塔的设计者最后的作品。由于位于当时的多国租界之间,因此被称为万国桥;抗战胜利后一度改名为中正桥;1949年天津解放后,正式更名为解放桥。现在的桥于2006年重建,桥的左端就是天津站。这是站前广场上的世纪钟。
我们的游船在解放桥前掉头向西行驶,再次从大沽桥下穿过。
大沽桥西侧,河的南岸是“津塔”和“津门”,是天津的地标式建筑。
这是“津塔”,高336.9米,地上75层,地下4层,该楼借鉴了中国传统折纸艺术形式,是天津第一高楼。
这是“津门”,由一栋“门”字形酒店、六栋公寓组成,六栋公寓对称地分布在“大门”两侧,犹如一对伸展的双翅,守护着津门,守护着天津的母亲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