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龙门阵(中)——在书签中观景赏花(二十三)
标签:
鸡公车滑竿娥眉山粑耳朵 |
分类: 书签收集纵横谈 |
今天展示“成都龙门阵”这套书签中介绍过去成都特色交通工具的三枚书签。
上图左侧书签介绍“粑耳朵”,这是成都曾经流行过的一种简易三轮车的别称;就是在自行车后轮的侧面安装一个带轮子的座位。为什么将其称为“粑耳朵”?有两种答案,一种答案是,从外观看,这种三轮车就象是自行车长了一个耳朵,故名之。另一种答案是,在四川方言中,“粑”者,软也,“粑耳朵”就是软耳朵,类似于北方人说某人“耳朵根子”软,只听老婆的话,自己没主意;相当于“妻管严”的意思。按照我的理解,“妻管严”的含义褒贬参半,而“粑耳朵”则是褒义词,特指好丈夫。试想,在交通不方便的年代,漂漂亮亮的老婆舒服地坐在侧面座位里,疼爱妻子的成都男人挥汗如雨地蹬着三轮车,无怨无悔地送老婆逛街购物回娘家。这才是好丈夫的标准形象,也才是“粑耳朵”的主要内涵。久而久之,“粑耳朵”就成为这种简易三轮车的代名词。
两种答案,孰是孰非,我不能判断。但就我个人而言,更愿意相信第二个答案。同时我也心生感慨,成都的女人太幸福了。
上图中间书签介绍“鸡公车”,这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独轮车,据说产生于诸葛亮的发明。鸡公车的得名,大概因为其形状有点像鸡公:一只大轮子高高耸起,像高昂的鸡冠;两翼是用来码放货物的木架,如果码放的货物比较宽,正象展开的鸡翅;而后面两只车把,被推车人提起置于胯旁,就像张扬的鸡尾。现在回忆鸡公车,多少带有历史沧桑感:田埂之上,薄雾之中,听见远处传来鸡公车“吱扭吱扭”的节奏,那是农民披星戴月、辛苦劳作的旋律,小小的独轮车,带走了春种秋收的岁月,推来了五谷丰登的收成。
鸡公车的最佳行驶路线是宽不过一尺的田埂和小路,在那上面,其他一切车辆都望而却步,唯有独轮的鸡公车游刃有余;交通越不方便,鸡公车越有用武之地。因此可以说,这种车就是为小路而存在的。现在交通发达了,汽车已经成为普及的交通工具,连农村的小孩子也不知道鸡公车是什么车,倒是在一些城市的度假村里,还看得到作为陈列品的鸡公车,用以营造出一种久违的田园风情。
上图右侧书签介绍“滑竿”。这是中国江南各地山区特有的一种供人乘坐的传统交通工具。用两根结实的长竹竿绑扎成担架,中间架以竹片编成的躺椅或用绳索结成的坐兜,前垂脚踏板。乘坐时,人坐在椅中或兜中,可半坐半躺,由两轿夫前后肩抬而行。滑竿在上坡时,人坐得最稳;下坡时,也不会因倾斜而产生恐惧;走平路时,因竹竿有弹性,行走时上下颤动,更能给人以充分的享受,还可减轻坐滑竿者的疲劳。
滑竿轻巧灵活,大路小道皆可行走,尤其适合山区小路。在道路崎岖的娥眉山区,滑竿正好可以大显身手。如果你现在到娥眉山旅游,仍然可以看到颤颤微微的滑竿在山路丛林间穿行。但是现在滑竿已不局限于交通工具的意义,更是当地民间习俗的一个符号。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