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同济人要有天下情怀

(2014-09-13 21:38:34)
标签:

教育

同济大学

研究生

天下情怀

分类: 若无所思

同济人要有天下情怀[1]

——孙周兴教授在校研究生迎新大会的讲话

 

    各位同学,上午好!很高兴参加今天的全校研究生迎新大会。今天也是教师节,我能以一个导师的身份在这里跟大家讲话,感到很幸运,我估计我是在同济大学研究生迎新大会上致辞的第一个文科导师。在座不少理工科的同学恐怕还不知道我们学校已经有文科了。但我们真的已经有了,同济大学实际上已经是一个综合性大学,这是好事,是最近十几年来同济大学最大的变化之一。当然,文科在我校占的比重还比较小,所以在现阶段,我们应该把同济描述为“以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

    各位现在已经成为“同济大学研究生”了。所以我想,今天我就来讲点简单的,讲讲“同济”、“大学”和“研究生”三项。什么是同济?什么是大学?什么是研究生?问题特别简单,相信各位都知道一点,但恐怕未必深入。

       

    从今天起,各位身上都被烙上“同济”二个字,所以怎么理解“同济”,也是各位的责任之一,是各位进校后要做的第一件事,也是以后经常要思考的事。我个人本来在浙江大学工作,12年前来到同济,也算是老同济了,对同济这个学校已经有了深刻的感情,所以也希望利用这个机会,跟大学交流一下“同济精神”。

    同济大学是中国少数几所不以地名命名、而以一种精神气质命名的大学。这一点很重要。这也是“同济”吸引我的地方。现在有人喜欢叫“上海同济大学”,仿佛这世界上还有别的同济大学似的。市场上到处有“同济装修”之类,十分不好听,但仿佛跟真的“同济”没啥关系。“同济”两个字是怎么来的?记得2007年百年校庆时有位领导来访问,告诉我们“同济”两个字是从《山海经》来的,弄得全校师生们都很吃惊,因为我们都不知道这个来源呀。我估计是这位领导的秘书在准备材料时出了点情况。

    我们校内比较赞同的说法是:“同济”与德国和德语相关。同济大学的前身是德国人办的德文医学堂,当年德国人还在青岛办了一个大学,叫“德华大学”,以工科为主,但没几年就关门了,师生也被合并到上海同济来了。“同济”这个名字,据说取的就是“德语”的谐音,用上海话念,德语Deutsch差不多就是“同济”。我觉得这个解释比较靠谱。

    今年上半年我们学校公布了《同济大学章程》,把同济校训设为“同舟共济”。开始讨论章程时,我对此表达了反对意见。“同舟共济”的意思是希望大家要团结,好好干活不要吵架,这个当然也重要,但显然不是大学最核心的精神。我当时建议把校训设为“同济天下”,表明同济人遍布天下,同济人以天下为怀,以天下为己任。这有多好?这几年我们学校一直在讲“可持续发展”理念,实际上与“天下”概念是完全相通的。人跟一般动物不一样,人是有“类”的意识的,而我们这个“类”作为一个物种,如今正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危险。这时候,我们同济人就要有点使命感了。

    总之,我认为“同济”的精神内涵有两条:一是“同舟共济”,二是“同济天下”。我个人更强调后者。“同济天下”,济人济事济天下,是全部学问的根本追求,也是我校的精神境界。相信迟早有一天,我们能以“同济天下”为校训。

 

    说实话现在社会风气不够好,功利主义畅行,商业之风大盛。影响到大学,无论在管理还是学风方面,我们的大学都是大有欠缺的。现代大学的开创者威廉姆·冯·洪堡对大学有三个规定或者说三项要求,是我特别赞赏的。这里不妨简单说说。

    首先,研究与教学的统一,这是现代大学的基本原则。大学是自由研究的场所,大学里师生们开展的是自由的研究以及以研究为基础的教学活动。

    其次,洪堡认为大学得有两个基本品质或基本要素:一是“自由”,二是“寂寞”。“自由”比较好理解,它既包括大学的独立自主性,也包括刚才裴校长讲的怀疑和批判精神。进一步,大学的自由研究和教学需要宁静的氛围和寂寞/孤独/专心(Einsamkeit)的心态。若没有这两条,大学就没有实现自己的本质,就会成为鸡飞狗跳之地,难言学术。自由是想象力和创造的前提,而寂寞专心是创造的必要条件。虽然我们时代纷乱不堪,但我们同学们还是要调整好心态,要学会掌控自己,至少各位在学期间,我希望大家能够专心问学,顺利完成学业,在学术上有所创造。

    再次,大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完人”。洪堡这个想法很伟大,是作为一个“理想”提出来的。若要具体点,洪堡也说了,大学要教给学生们一种自由地选择和改变自己职业的能力。这一点很重要,我完全赞同。我们会发现,好大学的毕业生不一定从事本专业的职业,而不太好的大学的毕业生多半都在从事本专业的职业。道理很简单,好大学“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

 

    在座各位都是硕士生和博士生,我于是在想什么叫“硕”什么叫“博”?恐怕各位硕士生和博士生未必都知道,各位只知道“硕士”和“博士”是两个学位名称,没有更多的了。其实我们古人已经有良好的解释。《说文解字》里讲“硕,头大也”,就是脑袋很大,有智慧。“硕士”是指知识渊博者、贤德之人、有学问的人。博”呢,本义也是“多、广、大”。《说文解字》里的解释是“博,大通也”,可见不但“头大”,而且已经“通”了。中国古代所谓“博士”是指“战国至明清掌管图书,通晓古今,以备顾问的高级学官”。这个可以不说。总之无论是“硕”还是“博”,都有一个基本含义,就是“广、大”。

    然而现在我们看到的情况却是:硕士不“硕”,博士不“博”,可谓名不副实。这当然有我们教育制度的原因,我们在中学里就已经被分了文理,到大学里被分了专业,到硕士研究生阶段则被分了方向,到博士生阶段则被限于课题。哪里还有“博学”可言?哪里还有“头大”之人?哪里还有完全的人性可言?我们一个个都成了专业机器。

    在这方面,我真心愿意建议各位:要专门,更要博学。因为专门化的前提是博学,因为人不光是为专业技能活着的,更是要追求丰富的有创造力的生活的。既专又博,是一个当代学者的最高学术境界。

    好了,我讲得够多了。最后是祝愿。我刚刚在路上估算了一下,我们的硕士研究生们大概要在同济待700天,博士研究生们大概要在同济待1200天(以四年计)。实在不算太多,但对各位来说极为重要。我祝愿大家从今天起,在同济的每一天都是快乐的、有意义的。谢谢大家。



[1] 2014年9月10日上午在同济大学研究生新生迎新大会上的讲话,根据录音整理和加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