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水》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学会“肆、桅”等7个会认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书写“艘、航”等14个会写字;正确读写“风平浪静、显然、放肆、龇牙咧嘴、桅杆、心惊胆战”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故事的起因、发展、高潮和结局,理清课文的层次。
3.自主学习课文,感受水手的三次笑对文章情节起到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4.梳理船长的思维过程,体会船长的机智和列夫托尔斯泰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层次。抓住文中重点词句进行品读,体会船长在危急时刻急中生智、沉着果断处理问题的人格魅力。
教学难点:
体会船长在危急时刻急中生智、沉着果断处理问题的人格魅力。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自读作者资料。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自学生字新词,检查自学情况。
3.出示“风平浪静,取乐,放肆”三个词语让同学们读并在第一自然段中理解意思。
4.出示“甲板,桅杆,横木”三个词语解释位置。
5.教师出示问题:
(1)猴子为什么取笑孩子?
(2)孩子为什么非要抢回帽子来呢?
(3)船长为什么命令孩子跳水?为什么不用梯子接下来?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出示共学提示一:默读课文,梳理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并结合文章有关语句思考孩子是如何一步一步走向危险的?(学生自读汇报)
2.出示共学提示二:细读1——4自然段,勾划出描写水手笑的词语,并画出描写猴子、孩子表现的关键词,完善图表,小组交流汇报。(小组自读自学完善图表后汇报)
3.引导学生理解水手的三次笑对推动情节发展起到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四、把感受放回1——4自然段师生共读,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题
出示第一课时的图表回顾水手的三次笑,导入新课船长出现了……
二、再读课文,学生小组共同学习
1.出示共学提示一:默读课文第五、第六自然段,思考:在那个危急时刻船长是怎么做的?边读边在文中勾划并做简单的批注。
2.请同学拿出摆在桌子上的《跳水》学习任务单,小组自主学习,完成学习单第一题。
3.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形成组内答案。
4.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汇报交流。
5.小组汇报船长是怎么做的,教师PPt出示第5自然师生共读:“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
“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
6.教师接着提问,为什么船长要用枪逼自己的孩子跳水呢?为什么他不往甲板上架一架梯子呢?或者往船板上铺一些垫子,再或者往横木上挂一条绳子呢?再读。
三、梳理船长的思维过程
1.船长逼孩子跳水所具备的条件(环境、水手、孩子)?
2.师生共同体会船长在危急时刻的知事,知人和彼此相知
四、设计采访:
水手先生,请您讲一下船长营救孩子的场面,好吗?让同学们在回答采访的时候间接的复述了课文情节。
五、拓展延伸,推荐阅读:《鲨鱼》
板书设计:
![《跳水》教学设计 IMG_26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