哭嫁歉的唱法与演唱形式--四川
(2013-10-25 14:42:14)
标签:
婚礼习俗婚纱婚纱照婚宴习俗杂谈 |
分类: 不同地域民间婚礼的习俗不同 |
至于新娘在歌堂上哭时,与众姊妹所唱的歌堂调形成的复调叠唱形式,将在下面“坐歌堂”部分述及
关于四川汉族哭嫁歌的曲调,这里还要谈到它一种出乎人们意料的现象,这就是在调查过程中还发现不少地区(如射洪、南充、北川、眉山一带)的哭嫁歌曲调,还有与当地的丧歌(或称哭丧歌)的曲调相同或相似的现象。当问及当地的民间歌手,回答也说这两种歌的调子“没什么区别”或“差不多”。
民间吹打乐(其乐队一般由唢呐、包锣、小钹、马锣、小鼓等乐器组成),是民间婚嫁仪式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迎亲、送嫁、接客、拜堂、上菜等都离不开吹打乐助兴.烘托喜庆气氛。其中的曲牌,除在迎亲时吹奏的《牛上坡》、《蚂蚁上树》、《牛打架》、《迎亲三报》、《小开门》和拜堂时吹奏的《拜堂调》等外,其它许多曲牌都是与“哭嫁”有关的名称命名的,如<女哭娘》、《娘哭女》、《离娘调》、《哥送妹》、《送嫁》等。这些曲牌或模拟人声哭唱,或融合嫁歌哭腔,其音还可“译”出歌词(即“念腔”),如同嫁歌一样。奏时亦变化多样,可分领奏、对奏、齐奏。特别是在衬托哭嫁吹奏时,使二者形成饶有兴味的结合;在喜庆、热闹的吹奏中又不失四川民俗的幽默、风趣。
将哭嫁歌融合、移植于山歌、号子,有的是仿其歌词填入曲调
而有的则是将它的词曲加以融合、演化。如盐亭船工《哭嫁号子》,其“领腔”吸取了《哭嫁歌》的歌词和旋律;“帮腔”是《哭嫁歌》歌尾抽泣卢的衍生。这种巧妙的融合,使这首号子别具风格,妙趣横生。还有一种作法是只将《哭嫁歌》的曲调移植入呼子之中,作为其中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