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歌堂--四川
(2013-10-25 14:43:17)
标签:
婚礼习俗婚纱婚纱照婚宴习俗杂谈 |
分类: 不同地域民间婚礼的习俗不同 |
坐歌堂的来历,据南完县民间传说:相传宋朝时有一佃户人家,逼女违心嫁一官宦之子,其女不得已应允后,提出邀请众家姊妹欢歌夜,否则死不从婚,父母只好答应她的要求。众姊妹团聚歌唱时,便将民歌调填上自编的歌词,运用这种歌唱形式,不仅抒发出了姊妹们的惜别之情,还尽情地唱出了她们在婚姻上的不幸,或埋怨爹妈,或斥骂媒人.以倾泻她们对封建婚姻的切齿痛恨。因这种演唱形式是在姑娘出嫁时在娘家常犀坐着唱的,后来人们便称之为“坐歌堂”。
南充县一带的坐歌堂的演唱程序是:先由两位“迎灯姐”掌灯唱《迎灯歌),其余众姊妹跟随其后,在绣房迎出头搭“盖头”(红帕)的新娘,并扶坐在摆上茶点的堂屋桌上方,谓之“迎灯”。
待大家两边坐定后,新娘便唱歌感谢来参加坐歌堂的众位姊妹,谓之“开声”。然后,由姊妹中一人领唱《起歌头》(表示歌堂正式开始):接着便进行曲目丰富的坐歌堂演唱。其曲目有《我妈放我路程远》、《绣枕头》、《哈哈腔》、《对花》、《剪剪花》,《骂媒》等等。由于曲目很丰富,限于篇幅。
新娘在歌堂上也要哭爹、哭妈、哭亲戚六眷。新娘哭时,所哭对象都要给“歌堂札”。当仪式进行到一定的时候,主人便给客人散发糖果、瓜子、手巾,表示“撒歌堂”。这时众姐妹便唱起《送歌堂》,仪式方结束。
流传于川东砸山、奉节·带的坐歌堂,当地称“陪卜妹妹”(据说因有八位姊妹陪唱,加“令官”和新娘共10人而得名)。FdI于这一带古属巴族世居之地,婚嫁礼仪也别具风情。据《巫山县志》载:“巫山女子皆善吹萧,嫁时众女子治具送之,吹箫数日为乐。”不过,这些古风今已不复遗存。流传至今的“陪十姊妹”(即坐歌堂),其仪式、曲目亦多与内地不同(如不兴在歌堂匕骂媒、拜天地父母、收歌堂礼等),歌调也别具韵味,婉转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