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坐歌堂--四川

(2013-10-25 14:43:17)
标签:

婚礼习俗

婚纱

婚纱照

婚宴

习俗

杂谈

分类: 不同地域民间婚礼的习俗不同

    “坐歌堂”又称“唑花园”、“坐花堂”、“陪十姊妹”、“妹妹歌”、“陪女歌”等,属嫁歌之一,为姑娘出嫁前夕举行的…种歌唱仪式。主要流传川北南克地区、达县地区、遂宁市.川西北的安县、北川县和川东重庆市部分郊区县(如大足县、潼南县、铜粱县)万县地区的巫山县、奉节县等地。其中尤以南充地区的“坐歌堂”最负盛名,1956年南充县“坐歌堂”曾赴京参加全国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荣获优秀奖。

    坐歌堂的习俗、仪式与曲目

坐歌堂的来历,据南完县民间传说:相传宋朝时有一佃户人家,逼女违心嫁一官宦之子,其女不得已应允后,提出邀请众家姊妹欢歌夜,否则死不从婚,父母只好答应她的要求。众姊妹团聚歌唱时,便将民歌调填上自编的歌词,运用这种歌唱形式,不仅抒发出了姊妹们的惜别之情,还尽情地唱出了她们在婚姻上的不幸,或埋怨爹妈,或斥骂媒人.以倾泻她们对封建婚姻的切齿痛恨。因这种演唱形式是在姑娘出嫁时在娘家常犀坐着唱的,后来人们便称之为“坐歌堂”。

    坐歌堂在长期的传承和发展中,其仪式程序各地已有一些变化,旦称谓、歌词也不尽相同。不过总的来说,以南充县为代表的整个川北地区(包括川西北地]的坐歌堂都有一定的共性,并与川东巫山、奉节县一带的“陪十姊妹”(坐歌堂)在风俗、仪式、曲目与音乐风格上有显著的区别。故这里以此两地的坐歌堂为例。

南充县一带的坐歌堂的演唱程序是:先由两位“迎灯姐”掌灯唱《迎灯歌),其余众姊妹跟随其后,在绣房迎出头搭“盖头”(红帕)的新娘,并扶坐在摆上茶点的堂屋桌上方,谓之“迎灯”。

待大家两边坐定后,新娘便唱歌感谢来参加坐歌堂的众位姊妹,谓之“开声”。然后,由姊妹中一人领唱《起歌头》(表示歌堂正式开始):接着便进行曲目丰富的坐歌堂演唱。其曲目有《我妈放我路程远》、《绣枕头》、《哈哈腔》、《对花》、《剪剪花》,《骂媒》等等。由于曲目很丰富,限于篇幅。

新娘在歌堂上也要哭爹、哭妈、哭亲戚六眷。新娘哭时,所哭对象都要给“歌堂札”。当仪式进行到一定的时候,主人便给客人散发糖果、瓜子、手巾,表示“撒歌堂”。这时众姐妹便唱起《送歌堂》,仪式方结束。

流传于川东砸山、奉节·带的坐歌堂,当地称“陪卜妹妹”(据说因有八位姊妹陪唱,加“令官”和新娘共10人而得名)。FdI于这一带古属巴族世居之地,婚嫁礼仪也别具风情。据《巫山县志》载:“巫山女子皆善吹萧,嫁时众女子治具送之,吹箫数日为乐。”不过,这些古风今已不复遗存。流传至今的“陪十姊妹”(即坐歌堂),其仪式、曲目亦多与内地不同(如不兴在歌堂匕骂媒、拜天地父母、收歌堂礼等),歌调也别具韵味,婉转动人。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些风韵不同的坐歌堂,展现出的不旦是一幅多姿多彩的巴蜀民间婚嫁风情画卷,也足流传下来的一份中厚的民间音乐、文学遗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