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山日报》:香山轶事(二章)

(2024-03-22 07:55:28)
标签:

散文诗作品

分类: 公开文章

《中山日报》:香山轶事(二章)

香山轶事

(二 章)

  

(《中山日报》2024年3月22日)

 

一块状元匾

《中山日报》:香山轶事(二章)

不是什么地方都能出状元的。

偌大一个广东省,历史上也才出了三个。

中山曹边村就有一个。

那天我来到这里,看到了这块“状元及第”的牌匾。

这是清同治十年(1871年),39岁的梁耀枢高中状元的见证。

杉木楷书阳刻,四同通雕龙凤花卉装饰,正中横刻“钦点”二字,表明了它高贵的身份。

其实这位“广东最后一位状元”,此时已不算香山县曹边村人。

榜上写的是“广州府顺德县”。家居杏坛光华村。

不过状元郎没有忘记认祖归宗,于是这块匾来到了先祖的故乡。

这位“金玉状元”,还为曹边的武侯殿留下了墨宝。

一副石刻对联“功盖三分国,人当万里城。”就是他在光绪五年所题……

我见到那块状元匾,已过了近150年,依然保存完好,光芒四射。

心想它竟然能避过那么多年的风云变幻、风雨电火,是多么的不容易。

深感到一代代曹边人对它的爱护,以及珍惜。

 

我不禁想起这位状元郎。

一个金榜题名的人,还能牢记祖先是哪里人。

一个身在外地的人,还能记着为先祖的故里做事。

这就难怪曹边人,一代代把他引为自豪。

难怪一块近150年前的牌匾,能得到珍藏,而依旧闪光……

 

海外乡亲与曹边学校

《中山日报》:香山轶事(二章)

曹边学校出现在我的面前时,告诉我它已90岁。

这座两层带钟楼的钢筋混凝土建筑,是1929年,由几位身在澳洲的梁姓乡亲捐建的。

由此开创了中山华侨捐建现代学校的先河。

我见到,爱国爱乡的曹边华侨,带回了外国的建筑风格,更带回了现代的教育观念。

方柱圆柱并立的楼廊支柱,采光明亮的天井,结构对称的两层楼,多格状细长形的窗户,楼顶上的小亭,处处显示着中西合璧的特色。

令我更为关注的是那些教室的名字:华立大厅、业荣教室、官招教室、云洲纪念图书室……

一间间,铭记着海外乡亲对故乡的贡献。

啊,90年,一代代养育的英才,就从这座校门中走出。

其中,近现代就走出了10名校长……

 

曹边学校,据知现在已经不是学校了。

20年前由于并校,学生们已迁到别处上学。

但我觉得,这间名副其实、不折不扣的学校,正在无声地继续讲课。

许多人同我一样,在这里——

见识了海外华侨拳拳的赤子之情;

感悟了曹边乡亲浓浓的感恩之心……

 

蔡旭,1946年生,广东电白人,现居珠海。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高级编辑,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任《海口晚报》总编辑、海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主席。出版散文诗集37部、散文集5部、短论集5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