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日报》:花梨木村

花梨木村
蔡
(《湛江日报》2024年3月22日)
哦,这就是花梨木!
细小的椭圆形叶片摇曳着,苗条的身姿亭亭玉立着,一点也不显眼。
只在行家的眼中才称得出它的价值。
那用于名贵家具和雕刻精品的红褐色的心材,精细美丽的纹理,兼有光泽与幽香的硬质,已在挑剔的目光与相传的口碑里,流行了几千年。
直至如今,数万元一斤的身份,仍随着时光涨潮。
这一天,我来到琼北石山区的一条小村,听村民诉说它怎样在风雨阳光下缓慢地数着年轮。
在这里,几乎每户人家的院子都伸展着几十株聚宝盆。
用火山石垒一圈低矮的院墙,只表示每家每户的责任。
没有门,没有锁,也没有铁蒺藜和铁丝网。
不必像有些地方,在村民们一天二十四小时交织的监视目光,与盗伐者无所不能的利斧与刀锯的对视中半夜惊梦。
更别说用混凝土给树干包上封套了。
村里人不会盗伐,村外人也不敢来盗伐。
怪不得这里的花梨木安心自在地生长。
连山区的风,吹过村里时都有些不一样。
这条小村有自己的风。
蔡旭,广东电白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高级编辑,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任《海口晚报》总编辑、海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会长。出版散文诗集37部、散文集5部、短论集5部。
前一篇:《中山日报》:香山轶事(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