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晚报》:友人赠我坭兴陶(外二章)

标签:
散文诗作品 |
分类: 公开文章 |
|
|||
在钦州,友人赠我一件坭兴陶茶具,让我深感到友情的珍贵。 它来自坭兴陶的珍贵。 我知道,坭兴陶源于远古,坭兴陶从唐朝算起,也有1300年了。 它与宜兴紫砂齐名,是“中国四大名陶”之一。 它与壮锦一起,是“广西最具民族特色的二件宝”。 它绝无仅有的“窑变”艺术,被誉为“中国一绝”。 它被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它的烧制技艺成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是“中国坭兴陶之都”的代表性产品,是“烟火钦州”的标志。 捧着这件坭兴陶茶具,我好像捧着那件“山水花鸟瓶”,来到1915年的旧金山,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赢得了金质奖章。 又在1930年来到欢庆独立100周年的比利时,以一件“岁寒三友猪胆瓶”,在“世界陶瓷展览会”夺得了第一名。 我跟着友人来到古龙窑旁边,似听到风与电的奏鸣,想象着火与土的变幻,盼望着造型优美、色彩丰富、“窑变”独特的艺术品的出炉,等待着“一件在手,绝无类同”的作品的产生。 我来到坭兴陶博物馆,听取了大作家王蒙对坭兴陶的赞叹:“光亮如铜,硬朗如铁,颜色深沉润泽,形体古朴大方,别具一格……” 我手中这件茶具,也当得起这些评语吧。 我把它带回家中收藏了。 收藏起钦州的赐予,收藏起—— 钦州人的深情。
与白海豚共舞
得知我到了钦州,一位外地友人提醒我:钦州有白海豚。 到钦州,怎能不去三娘湾看白海豚呢! 当我登上观豚的快艇,发现一船人的脸上,都掩饰不了激动的心情。 这一天,三娘湾风和日丽,微风细浪,正是白海豚露面的好天气。 快艇来到大风江口的海面时,人群中惊呼了起来。 只见一群白海豚,那些“海中大熊猫”,在不停地跳跃,自由地游弋。 一会儿跃出海面呼吸,带出快乐的浪花。一会儿潜入水里,牵动人们的追寻。 这些体长约两米、体重两百多公斤的大型哺乳动物,跃出海面是那么矫健挺拔,钻入水中是那么体态轻盈。 有些互相追逐,少见地成群结队,其乐融融。 更有疑似情侣的一对,双双起舞,掀起了人们羡慕的赞叹。 在明媚的阳光下,这些载歌载舞的白色的、粉红的、浅灰的精灵,让我与所有的人惊叫着,挥手着,抓拍着,同白海豚一起踏歌起舞。 这时我想起,那首传唱经年的《渔家姑娘在海边》及电影《海霞》,就是在三娘湾拍摄的。 当地人说,三娘湾水质优良无污染,又是天然渔场,再加上渔民把白海豚看成吉祥物,为此它在这里得到了很好的生长与保护。 此时,我想起了钦州作家吴世林的一部报告文学《永远的白海豚》。 有钦州人,有渔民与科学家的努力与贡献,白海豚在三娘湾,必定是永远的。 钦州人有福了,天下人也有福了。
满街都是猪脚粉
到处都是猪脚粉。 大街小巷都是猪脚粉的招牌,一条街好几家猪脚粉店。 难道是全城所爱?全民所爱? 火得如此猛烈,看来这是钦州最有特色的传统名小食了。 其实,猪脚粉各地都有。你要用什么征服我? 友人把我带到一家“十佳”店,尝过你就知道了。 只见窗口摆着三大盘猪脚:带肉的,带骨的,带蹄的,任客自选。 还有配菜:葱花、黄豆、辣椒、萝卜干,凭爱自取。 捧过一大碗,我迫不及待,爱不释手。 色,艳丽诱人;味,浓香扑鼻;皮,脆而不硬;肉,肥而不腻,软而不烂。 才知道猪脚是晚上烤的,是凌晨炸的,再用配料焖炖的,的确原汁原味。 不然汁哪会那么香,汤哪有那么美味? 难怪一句广告语到处流行:钦州猪脚粉,神仙也打滚。 难怪有书法家回到外地,还寄来“回味无穷”的横幅。 口齿留香的我已心满意足,却似恋恋不舍。 友人问:那么再来一碗? 只好下次了。我说,我会同钦州人一样—— 食过返寻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