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性区域活动的指导方法梳理
一、活动前的准备
活动内容的选择应服从于活动目标。活动目标是教师创设学习性区角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的依据,也是观察、指导、评价幼儿活动的依据。学习性区角活动的目标相对于集体教学活动而言,通常是大目标、阶段性目标。有时,一个目标可以通过不同的区角活动来实施。如小班上学期,幼儿可以通过穿珠子、用小勺喂食、夹玻璃球或不同形状的积木等系列活动来达到提高手眼协调能力的阶段性目标。有时,一个区角活动也可以达到几个不同的目标。如幼儿可在“奇妙的口袋”里摸不同质感、形状、大小的物体,还可以用它们开展各种拼图活动,既学习了数学形状概念,又锻炼了触摸能力。
材料要有层次性。学习性区角活动的材料一定要有层次性,以便不同水平的幼儿按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如在“配对”学习区,可以有大小瓶盖与瓶子的匹配(大小配对)、数板与数形的匹配(形状配对)、圆点卡与数字的匹配(数量配对)。又如,在剪纸学习区,可以从“随意剪纸”到“剪粗条纸”到“剪细条纸”到“剪曲线条纸”,从“剪报纸”到“剪吹塑纸”到“剪马粪纸”,从“剪纸”到“剪布”到“剪麻布”,等等。材料不同,难易程度不一,可以充分满足不同发展水平幼儿的需要,使学习活动真正体现“下能保底,上不封顶”的要求。
环境宜安静。学习性区角活动主旨是帮助幼儿获得更多的认知经验与生活经验,幼儿需要独立摸索、探索,自主学习、练习。因此,相对而言,要创设互不干扰的环境,以便幼儿专注地投入活动,充满自信地探究。另外,活动区的布置不宜过于花俏,以简洁、温馨、一目了然为好,力求创设一个轻松优美的活动环境。
二、活动中的指导
教师观察的内容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观察幼儿的学习、探索情况。如发现幼儿当前的兴趣、需要是什么,分析幼儿之所以这么做的原因,了解幼儿在活动过程中有什么困难,把握每个幼儿的认知水平、情感态度特点和个性差异,等等。二是看活动环境能否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材料的投放是否适合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学具的数量是否充足,等等。在观察过程中,教师应尊重幼儿的想法和做法,不要指责,不要轻易评判,努力理解幼儿行为的合理性,为幼儿营造一个宽松、自由、安全的心理环境。
以间接指导为主这种间接指导可以通过两种媒介:一是学具、材料。如小班幼儿的“拼动物六面图”活动,教师发现大多数幼儿已驾轻就熟且兴趣下降,于是及时投放了九面图、十二面图等,促使幼儿产生了新的探索学习的热情。二是问题。当幼儿在活动中出现学习兴趣下降的情况时,教师可以假设问题,引导幼儿继续探索、发现。如“也许还会有秘密呢,再试试看”“为什么天平会倾斜,再放放看”,等等,激发幼儿继续学习的欲望。
适时,是指教师要灵活掌握介入指导的时机。一般在探索的问题难以深化,缺少材料、学具或发生纠纷等情况下,教师可给予及时的支持与帮助。适度,是指教师的指导要留有余地,不要直接把答案告诉幼儿,尽量让幼儿自己去学习、探索、发现。
三、活动后的指导
幼儿在学习性区角活动中进行探索、学习后,教师在有必要和有可能的情况下,要组织幼儿交流体验与收获,分享快乐与成功,并对某些关键性经验加以提炼。学习性区角活动的交流可围绕幼儿共同感兴趣的问题(前提是大多数幼儿已积累了相关的经验)展开,如“编谜语时为什么谜底不能讲”“为什么陀螺转起来会摇摇摆摆”“有什么办法可以既快又准地把磁铁小鱼钓上来”等。有意义的讨论可以使幼儿彼此的思维发生碰撞,操作经验得以提升,同时学习掌握一些关键概念。
在师幼讨论的同时,教师还可结合幼儿活动的情况进行评价,即在“讨论”中渗透“鼓励”,在“鼓励”中体现“激趣”,使幼儿充分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探索的乐趣,并激发起下一次在区角活动中继续学习、探索的欲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