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笔记之《论语》14.38

(2018-06-04 10:28:21)
标签:

槐柳先生

槐榆柳

国学

论语

读书笔记

分类: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之《论语·篇十四〈宪问〉》孔子及其弟子

【原文】

14.38子路宿于石门(1)。晨门(2)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注释】

(1)石门:地名。鲁国都城的外门。

(2)晨门:早上看守城门的人。

【集注】

与,平声。石门,地名。晨门,掌晨启门,盖贤人隐于抱关者也。自,从也,问其何所从来也。胡氏曰“晨门知世之不可而不为,故以是讥孔子。然不知圣人之视天下,无不可为之时也。”

【钱穆】

石门:地名,见《春秋》。或说曲阜凡十二门,其南第二门曰石门,乃外城门。考本章情事,当从后说。

晨门:主守门,晨夜开闭者。失其名。

奚自:谓自何方来。

本章当是孔子周流在外,使子路归视其家。甫抵城,已薄暮,门闭,遂宿郭门外。晨兴而入,门者讶其早,故问从何来。子路答自孔氏。盖孔子鲁人,人尽知之,不烦举名以告。晨门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正见孔子时必在外。若已息驾于洙泗之上,则门者不复作此言。此门者盖一隐士,知世之不可为,而以讥孔子;不知孔子之知其不可为而为,正是一种知命之学。世不可为是天意,而我之不可不为则仍是天意。道之行不行属命,而人之无行而不可不于道亦是命。孔子下学上达,下学,即行道;上达,斯知命矣。然晨门一言而圣心一生若揭,封人一言而天心千古不爽,斯其知皆不可及。

[白话试译]

子路在石门外宿了一宵,黎明即赶进鲁城,守门人问他:“你由何方来?”子路对道:“自孔氏来。”守门人说:“嗄!那人呀!他是一个明知干不成而还要干的人呀!”

【译文】

子路夜里住在石门,看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子那里来。”看门的人说:“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自译】

子路夜宿石门,清晨当班的门吏问道:“从何处来?”子路答道:“从孔门来。”门吏道:“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那个人吗?”

【感悟】

一句话可以概括一个人,尤其是概括孔丘先生这样的人,没有褒贬,只是恰如其分,可见这说话人的修养非同小可。这个门吏到底是谁无人知晓,但他因为这一句话就被记载为孔丘所遇的大隐于市的贤人。

孔丘先生最坚持的是什么?是周王朝的王道礼制。仁也罢,礼也罢,都在为这一中心思想服务。孔丘先生认为,回归周统,天下才有王道乐土,士人才能人尽其才,黎民才会安居乐业。这样的理想在孔丘先生看来是那样的伟丽、那样的完美,你说他如何能不去坚持?但为什么这样美丽的梦想却难以实现呢?关键在春秋时期,诸侯分据,各自为大,谁还愿意老老实实地供奉早已衰弱糜烂的周王室呢?你看孔丘先生为何爱表扬管仲,因为管仲无论真心与否,都辅佐齐桓公带领诸侯们在形式上尊奉周王室啊。但这些各怀心事的春秋霸主以及大大小小的诸侯君主们不会也不愿去改变历史的进程,所以孔丘先生也注定要在四处碰壁中颠沛流离。即便如此,孔丘先生不改初心,虽万难而勇去,虽百折而不回,所以他让人慨叹也让人敬佩。“知其不可而为之”,这大约就是他一生最真实的写照吧。

不得不说的是,门吏虽贤,未免眼光不够久远,天下分久必合,一旦天下一统,那些皇帝们怎么会不喜欢“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孔丘先生?怎会不把他推到圣人的神坛让天下膜拜?所以,在家天下的历史进程中,孔丘先生因他美丽的梦想也注定要成为千古流芳的圣人。

【后记】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在风景里待惯了,就看不见美;在腌臜中处久了,就看不见丑。你看不见什么?静下来的时候,为何不去想想。

 

                                                              槐榆柳

                                                           201862

[参看资料]

朱熹《论语集注》、钱穆《论语新解》、南怀瑾《论语别裁》、李泽厚《论语今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