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之《论语》14.37
(2018-06-01 15:57:42)
标签:
槐柳先生槐榆柳国学论语读书笔记 |
分类: 读书笔记 |
读书笔记之《论语·篇十四〈宪问〉》孔子及其弟子
【原文】
14.37子曰:“贤者辟(1)世,其次辟地,其次辟色,其次辟言。”子曰:“作者七人(2)矣。”
【注释】
(1)辟:同“避”,逃避。
(2)七人:即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
【集注】
子曰:“贤者辟世,
辟,去声,下同。天下无道而隐,若伯夷太公是也。
其次辟地,
去乱国,适治邦。
其次辟色,
礼貌衰而去。
其次辟言。”
有违言而后去也。
程子曰:“四者虽以大小次第言之,然非有优劣也,所遇不同耳。”
子曰:“作者七人矣。”
李氏曰:“作,起也。言起而隐去者,今七人矣。不可知其谁何。必求其人以实之,则凿矣。”
【钱穆】
辟,即避。贤者避世,天下无道而隐,如伯夷、太公是也。避地谓去乱国,适治邦。避色者,礼貌衰而去。辟言者,有违言而后去。避地以下,三言“其次”,固不以优劣论。即如孔子,欲乘桴浮于海,欲居九夷,是欲避世而未能。所谓次者,就避之深浅言。避世,避之尤深者。避地以降,渐不欲避,志益平,心益苦。“我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固不以能决然避去者之为贤之尤高。
作者如见几而作,谓起而避去。此七人无主名。或指孔子以前人,或指孔子同时人。此乃孔子慨叹世乱,以指同时人为是。《论语》记孔子所遇隐士,如长沮,桀溺,荷莜丈人,晨门,荷蒉,仪封人,狂接舆,适得七人之数。
[白话试译]
先生说:“贤者避去此世。其次,避开一地另居一地。又其次,见人颜色不好始避。更其次,听人言语不好乃避。” 先生说:“起而避去的,已有七人了。”
【译文】
孔子说:“贤人逃避动荡的社会而隐居,次一等的逃避到另外一个地方去,再次一点的逃避别人难看的脸色,再次一点的回避别人难听的话。”孔子又说:“这样做的已经有七个人了。”
【自译】
先生说:“修养高深的人因世道而退隐,因地境而退隐,因脸色而退隐,因言语而退隐。”先生说:“这样做的有七个人了吧。”
【感悟】
世不可为而退,地不可居而退,色有厌恶而退,言有嫌弃而退。知进退,已是高人,行进退,大智慧也。孔丘先生感叹,因他不是不知进退,而是不甘心放下理想,艰难中不愿放,屈辱中不愿放,颠沛中不愿放,生命尽处亦不愿放。他始终坚守着自己心中为社稷为黎民的崇高理想,他做不了世外高人,他用苦行传播着自己的精神,他不是一个时代的隐者,他是万世景仰的伟人。
【后记】
[参看资料]
朱熹《论语集注》、钱穆《论语新解》、南怀瑾《论语别裁》、李泽厚《论语今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