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之《论语》13.19
(2018-04-09 15:40:27)
标签:
槐柳先生槐榆柳国学论语读书笔记 |
分类: 读书笔记 |
读书笔记之《论语·篇十三〈子路〉》孔子及其弟子
【原文】
13.19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集注】
主容,敬主事。恭见于外,敬主乎中。之夷狄不可弃,勉其固守而勿失也。程子曰:“此是彻上彻下语。圣人初无二语也,充之则睟面盎背;推而达之,则笃恭而天下平矣。”胡氏曰:“樊迟问仁者三:此最先,先难次之,爱人其最后乎?”
【钱穆】
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居处恭:居处,一人独居。恭,不惰不放肆。
执事敬:执事犹言行事。敬,不懈不怠慢。
不可弃:谓不可弃去不行。
〈卫灵公篇〉子张问行,子曰:“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与此章语相类。或疑此章“问仁”乃“问行”字误。然仁者人道,乃人与人相处之道。人道以恭敬忠信为主。夷狄亦人类,故虽至夷狄,此道仍不可弃。则本章明言仁,不必改字。或曰:虽至夷狄之邦,能恭敬忠信,亦不为夷狄所弃。则转言效应,与孔子平日教人意不类。且不为所弃,非不可弃。今仍从前解。
[白话试译]
樊迟问仁道。先生说:“平常独居当能恭,执行有事当能敬,待人要能忠。这几项,就使去夷狄之邦,也不可弃去不行呀。”
【译文】
樊迟问怎样才是仁。孔子说:“平常在家规规矩矩,办事严肃认真,待人忠心诚意。即使到了夷狄之地,也不可背弃。”
【自译】
樊迟问何为仁。先生说:“日常要谦恭,行事要谨慎,对人要忠诚。即便身处蛮荒之地,也不背弃。”
【感悟】
樊迟三次问仁,孔丘先生给了三个答案:
“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爱人。”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关于仁,不同人问过许多次,夫子每次回答都不尽相同,连善于别裁的南怀瑾先生都说:“孔子的整体思想都在谈仁,究竟对‘仁’下的定义是什么?千余年来,对于孔子的仁,敢下一个定义的很少。”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因为孔丘先生自己就没有给出过确定的答案,大概他老人家也不知用一个怎样的定义才能完整地、贴切地描述出他心目中这个可以包罗万象的完美字眼罢。所以,关于仁,只好仁者见仁了。
【后记】
[参看资料]
朱熹《论语集注》、钱穆《论语新解》、南怀瑾《论语别裁》、李泽厚《论语今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