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笔记之《论语》12.19

(2018-03-15 11:35:32)
标签:

槐柳先生

槐榆柳

国学

论语

读书笔记

分类: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之《论语·篇十二〈颜渊〉》孔子及其弟子

【原文】

12.19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1),以就有道(2),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3),必偃(4)。”

【注释】

(1)无道:指无道的人。

(2)有道:指有道的人。

(3)草上之风:指风加之于草。

(4)偃:仆,倒。  

【集注】

焉,于虔反。为政者,民所视效,何以杀为?欲善则民善矣。上,一作尚,加也。偃,仆也。尹氏曰:“杀之为言,岂为人上之语哉?以身教者从,以言教者讼,而况于杀乎?”

【钱穆】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以就有道:就,成就义。康子意欲以锄恶成就善道。

子为政,焉用杀:在上为政,民所视效,故为政便不须杀。此句重在“为政”字,不重在“子”字。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此处君子小人指位言。德,犹今言品质。谓在上者之品质如风,在下者之品质如草。然此两语仍可作通义说之。凡其人之品德可以感化人者必君子。其人之品德随人转移不能自立者必小人。是则教育与政治同理。世风败坏,其责任亦在君子,不在小人。

草,上之风,必偃:上,或作尚,加义。偃,仆义。风加草上,草必为之仆倒。

以上三章,孔子言政治责任在上不在下。下有缺失,当由在上者负其责。陈义光明正大。若此义大昌于后,居上位者皆知之,则无不治之天下矣。

[白话试译]

季康子请问为政之道于孔子,说:“如能杀无道的来成全有道的,如何呀?”孔子对道:“你是一个主政人,那里还要用杀人的手段呢?你心欲善,民众就羣向于善了。在上的人好像风,在下的人好像草,风加在草上,草必然会随风倒的呀。

【译文】

季康子问孔子如何治理政事,说:“如果杀掉无道的人来成全有道的人,怎么样?”孔子说:“您治理政事,哪里用得着杀戮的手段呢?您只要想行善,老百姓也会跟着行善。在位者的品德好比风,在下的人的品德好比草,风吹到草上,草就必定跟着倒。”

【自译】

季康子问孔丘先生为政之道时说:“若杀掉无道之人,以此来成就正道,如何?”先生回答说:“您治国理政,怎会用杀伐呢?您要是遵行善道民众自然也会从善啊。统治者的德行就像风,小民们的德行就如草,风行草上,草必随风而倒。”

【感悟】

季康子问,如用杀掉哪些不遵守礼法的人,那人们自然会变得遵守规矩,这样的治理方法如何?孔丘先生一向是主张以德化民、以德服人的,哪里会同意这样猛政重典,因此用了一个十分形象的比喻来教诲季氏。在后人看来,一定觉得孔丘先生的话太有道理了,讲得太对太好了,好像这季康子就是个不懂政治的莽汉一般。其实并非如此,季康子在政治上绝非等闲之辈,夫子的草随风倒也未必不是纸上谈兵的空幻理想。我们来看看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子产是怎么说的。

《左传·昭公二十年》(《子产论政宽猛》):

郑子产有疾,谓子大叔曰:“我死,子必为政。唯有德者能以宽服民,其次莫如猛。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鲜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玩之,则多死焉。故宽难。”疾数月而卒。大叔为政,不忍猛而宽。郑国多盗,取人于萑苻之泽。大叔悔之,曰:“吾早从夫子,不及此。”兴徒兵以攻萑苻之盗,尽杀之,盗少止。

仲尼曰:“善哉!政宽则民慢,慢则纠之以猛。猛则民残,残则施之以宽。宽以济猛,猛以济宽,政是以和。《诗》曰:‘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施之以宽也。‘毋从诡随,以谨无良。式遏寇虐,惨不畏明。’纠之以猛也。‘柔远能迩,以定我王。’平之以和也。又曰:‘不竞不絿,不刚不柔。布政优优,百禄是遒。’和之至也。”

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古之遗爱也。”

子产的意思是:火是猛烈的,人们因惧怕所以很少玩火自焚;水倒是柔弱,可人们经常会在轻戏中溺水而亡。人家那些真正有大德的人才敢以宽服民,这是很难的,你要没那样的道行,还是用火一样的刑典来治国吧。

所以子产铸刑书于鼎,以为国之常法。

那么,儒家对于子产是怎么看的呢?个人觉得苏轼的一段话比较能回答这个问题:

“子产为郑作封恤,立谤政,铸刑书,其死也教太叔以猛,其用法深,其为政严,有及人之近利,而无经国之远猷。故子罕、叔向皆讥之,而孔子以为惠人,不以为仁,盖小之也。孟子曰:子产以乘舆济人于溱洧,惠而不知为政。盖因孔子之言而失之也。子产之于政,整齐其民赋,完治其城郭道路,而以时修其桥梁,则有余矣。岂有乘舆济人者哉?《礼》曰:‘子产,人之母也,能食之而不能教。’此又因孟子之言而失之也。”

司马迁在《史记·七十列传·循吏列传》中这样写道:

“子产者,郑之列大夫也。为相一年,竖子不戏狎,斑白不提挈,僮子不犁畔。二年,市不豫贾。三年,门不夜关,道不拾遗。四年,田器不归。五年,士无尺籍,丧期不令而治。治郑二十六年而死,丁壮号哭,老人兒啼,曰:‘子产去我死乎!民将安归?’”

有子产这样的榜样,季康子杀无道就有道也许更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

【后记】

    抛开政治不谈,孔丘先生的“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是十分有道理的,正所谓“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

 

                                                              槐榆柳

                                                           2018315

[参看资料]

朱熹《论语集注》、钱穆《论语新解》、南怀瑾《论语别裁》、李泽厚《论语今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