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笔记之《论语》12.20

(2018-03-19 12:19:06)
标签:

槐柳先生

槐榆柳

国学

论语

读书笔记

分类: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之《论语·篇十二〈颜渊〉》孔子及其弟子

【原文】

12.20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1)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2),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3)。在邦必达,在家必达。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注释】

(1)达:通达,显达。

(2)闻:有名望。

(3)下人:下,动词。对人谦恭有礼。

【集注】

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

达者,德孚于人而行无不得之谓。

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

子张务外,夫子盖已知其发问之意。故反诘之,将以发其病而药之也。

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言名誉着闻也。子曰:“是闻也,非达也。

闻与达相似而不同,乃诚伪之所以分,学者不可不审也。故夫子既明辨之,下文又详言之。

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

夫,音扶,下同。好、下,皆去声。内主忠信。而所行合宜,审于接物而卑以自牧,皆自修于内,不求人知之事。然德修于己而人信之,则所行自无窒碍矣。

夫闻也者,色取仁而行违,居之不疑。在邦必闻,在家必闻。”

行,去声。善其颜色以取于仁,而行实背之,又自以为是而无所忌惮。此不务实而专务求名者,故虚誉虽隆而实德则病矣。

程子曰:“学者须是务实,不要近名。有意近名,大本已失。更学何事?为名而学,则是伪也。今之学者,大抵为名。为名与为利虽清浊不同,然其利心则一也。”

尹氏曰:“子张之学,病在乎不务实。故孔子告之,皆笃实之事,充乎内而发乎外者也。当时门人亲受圣人之教,而差失有如此者,况后世乎?”

【钱穆】

达:显达义,亦通达义。内有诸己而求达于外。

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务外,孔子知而反诘之,将以去其病而导之正。

是闻也,非达也:闻,名誉着闻。内无求必达之于外者,仅于外窃取名闻而已。此乃虚实诚伪之辨,学者不可不审。

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质直,内主忠信,不事矫饰。察言观色,察人之言,观人之色。虑以下人,卑以自牧也。一说:虑,用心委曲。一说:虑,犹每也。虑以下人,犹言每以下人。复言曰无虑,单言曰虑,其义一。不矫饰,不茍阿,在己者求有以达于外,而柔顺谦卑,故人亦乐见其有达。或说:察言观色以下人,疑若伺颜色承意旨以求媚者。然察言观色,当与质直好义内外相成。既内守以义,又能心存谦退,故能“谦尊而光,卑而不可踰”,此圣人处世之道,即仁道。乡愿袭其似以乱中行,而后儒或仅凭刚直而尚气,则亦非所谓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之道。

色取仁而行违:色取,在面上装点。既无质直之姿,又无好义之心,无之己而仅求之外,斯无行而不违乎仁矣。

居之不疑:专务伪饰外求,而又自以为是,安于虚伪,更不自疑。

在邦必闻,在家必闻:此等人专意务外,欺世盗名,其心自以为是,无所愧怍,人亦信之,故在邦必闻,在家必闻。然虚誉虽隆,而实德则病,误己害世,有终其生为闻人而己不知羞、人不知非者,其为不仁益甚矣。此处“家”字,如三家之家,非指私人家庭言。

今按:《论语》又兼言立达。必先立,乃能有达。即遭乱世,如“殷有三仁”,是亦达矣。又曰“杀身成仁”,成仁亦达也。此与道之穷达微有辨,学者其细阐之。

[白话试译]

子张问:“一个士如何才算是达了?”先生说:“你说的达,是怎样的呀?”子张对道:“一个达的人,在国内,必然有名闻。在卿大夫家中,也必然有名闻。”先生说:“那是名闻,不是显达呀!一个显达的人,他必然天性质直,心志好义,又能察人言语,观人容色,存心谦退,总好把自己处在人下面。这样的人,自然在国内,在大家中,到处能有所显达了。那有名闻的人,只在外面容色上装取仁貌,但他的行为是违背了。他却亦像心安理得般,从来不懂怀疑到他自己,这样的人,能在国内有名闻,在一大家中也有名闻了。”

【译文】

子张问:“士怎样才可以叫做通达?”孔子说:“你说的通达是什么意思?”子张答道:“在国君的朝廷里必定有名望,在大夫的封地里也必定有名声。”孔子说:“这只是虚假的名声,不是通达。所谓达,那是要品质正直,遵从礼义,善于揣摩别人的话语,对察别人的脸色,经常想着谦恭待人。这样的人,就可以在国君的朝廷和大夫的封地里通达。至于有虚假名声的人,只是外表上装出的仁的样子,而行动上却正是违背了仁,自己还以仁人自居不惭愧。但他无论在国君的朝廷里和大夫的封地里都必定会有名声。”

【自译】

子张问“士如何才可以称作达?”先生说:“是指什么啊,你所谓的达?”子张说:“在邦国必能闻名,在家族必能闻名。”先生说:“这是闻,不是达。达之人,秉性正直并能讲求道义,察人言语并能观人神色,为人考虑并能谦恭待人。在邦国必如此达,在家族必如此达。闻之人,表面从仁但行为不一,自居其位而不知反躬自疑。在邦国必如此闻,在家族必如此闻。”

【感悟】

本章释义很不通顺,好像“闻”与“达”是一对反义词似的。总感觉应该是“达者必能闻”、“闻者未必达”这样的逻辑关系。另外,孔丘先生对“闻”和“达”的解释应该是专门针对子张而言的,而不是通解。如果把子张割裂出来,那“闻”与“达”的解释实在难以令人十分的信服。

【后记】

  为闻而求闻、为达而求达又如何算得上闻达,应该是修养名望等到了一定的境界和水平,自然让人敬重,甚至让人景仰,这时才用闻或达这样的字眼来形容而已。

 

                                                              槐榆柳

                                                           2018316

[参看资料]

朱熹《论语集注》、钱穆《论语新解》、南怀瑾《论语别裁》、李泽厚《论语今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