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之《论语》12.11
(2018-03-06 10:28:58)
标签:
槐柳先生槐榆柳国学论语读书笔记 |
分类: 读书笔记 |
读书笔记之《论语·篇十二〈颜渊〉》孔子及其弟子
【原文】
12.11齐景公(1)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注释】
(1)齐景公:名杵臼chǔjiù,齐国国君,公元前547——490年在位。
【集注】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齐景公,名杵臼。鲁昭公末年,孔子适齐。
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此人道之大经,政事之根本也。是时景公失政,而大夫陈氏厚施于国。景公又多内嬖,而不立太子。其君臣父子之间,皆失其道,故夫子告之以此。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景公善孔子之言而不能用,其后果以继嗣不定,启陈氏弒君篡国之祸。杨氏曰:“君之所以君,臣之所以臣,父之所以父,子之所以子,是必有道矣。景公知善夫子之言,而不知反求其所以然,盖悦而不绎者。齐之所以卒于乱也。”
【钱穆】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齐景公:名杵臼。鲁昭公末年,孔子适齐,时齐大夫陈氏专政,而景公多内嬖,不立太子,故孔子答其问如此。
得而食诸:诸,疑问辞。犹言:得而食之乎?
[白话试译]
齐景公问为政之道于孔子。孔子对道:“君要尽君道,臣要尽臣道,父要尽父道,子要尽子道。”景公说:“好极了。若是君不尽君道,臣不尽臣道,父不尽父道,子不尽子道,纵有积谷,我那吃得呀!”
【译文】
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治理国家。孔子说:“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样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样子,做父亲的要像父亲的样子,做儿子的要像儿子的样子。”齐景公说:“讲得好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虽然有粮食,我能吃得上吗?”
【自译】
齐景公询问孔丘先生为政之道。先生回答道:“君守君道、臣守臣道、父守父道、子守子道。”景公说:“对!假若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即使有粮谷,我能得到什么吃的?”
【感悟】
本章是孔丘先生的名言,“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含义争议也很大。站在夫子一边的自然说得头头是道,站在对立面的、尤其是现代的一些观点不免批判得体无完肤。通过《论语》,我们不难发现孔丘先生确实是语言方面的大师,语言简练而内涵却很丰富,所以才说他“微言大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八个字对孔丘先生的政治主张来说很具代表性。齐景公这次问政于孔子,是在鲁昭公二十六年,也就是公元前516年,这一年孔子36岁,他刚从内乱的鲁国来到齐国不久,此时的他还满怀着政治理想和期望,他是要出来做官实现自己人生抱负的,此时齐景公问政与他,你说他如何能不尽心对答?所以,他说得是自己的心里话,虽然简洁,但意思很到位,也就是要维护周礼王道的政治体系。一心想着恢复百年前桓公时代霸主辉煌的齐景公乍听之下自然十分欣赏,然而这份欣赏的热度没有维持多久,政治见解更高一筹的晏婴马上就来浇凉水了,一瓢下去,景公就在冷冷的寒意中清醒过来,孔丘先生对齐国的期望也自然被这飘凉水冲涮而去。孔丘先生的宿命是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宗祖,至于政治家,虽然他自己很想,但注定只会是一场令人失望的夜梦。
《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年三十五,而季平子与郈昭伯因斗鸡故得罪鲁昭公,昭公率师击平子,平子与孟氏、叔孙氏三家共攻昭公,昭公师败,奔于齐,齐处昭公乾侯。其后顷之,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
“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景公说,将欲以尼谿田封孔子。晏婴进曰:‘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轨法;倨傲自顺,不可以为下;崇丧遂哀,破产厚葬,不可以为俗;游说乞贷,不可以为国。自大贤之息,周室既衰,乐缺有间。今孔子盛容饰,繁登降之礼,趋详之节,累世不能学,当年不能究其礼。君欲用之以移齐俗非所以先细民也。’后景公敬见孔子,不问其礼。异日,景公止孔子曰:‘奉子以季氏,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齐齐大夫欲害孔子,孔子闻之。景公曰:‘吾老矣,弗能用也。’孔子遂行,反乎鲁。”
晏婴的话讲得不好听,也很不客气,但却似医病的苦药,孔丘先生若能听到,若能真正地听进去,以他的能力恐怕不会有后来十四年的周游列国。可惜,孔丘先生是更伟大的人物,他骨子里其实是很骄傲的,他注定只会走自己认定的道路。
【后记】
[参看资料]
朱熹《论语集注》、钱穆《论语新解》、南怀瑾《论语别裁》、李泽厚《论语今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