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笔记之《论语》12.10

(2018-02-12 21:52:15)
标签:

槐柳先生

槐榆柳

国学

论语

读书笔记

分类: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之《论语·篇十二〈颜渊〉》孔子及其弟子

【原文】

12.10子张问崇德(1)辨惑(2)。子曰:“主忠信,徙义(3),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诚不以富,亦祗以异。’(4)

【注释】

(1)崇德:提高道德修养的水平。

(2)惑:迷惑,不分是非。

(3)徙义:徙,迁移。向义靠扰。

(4)诚不以富,亦祗以异:《经小雅我行其野》篇后两句。此诗表现了一个被遗弃的女子对其丈夫喜新厌旧的愤怒情绪。孔子在这里引此句,令人费解。

【集注】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

主忠信,则本立,徙义,则日新。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恶,去声。爱恶,人之常情也。然人之生死有命,非可得而欲也。以爱恶而欲其生死,则惑矣。既欲其生,又欲其死,则惑之甚也。

‘诚不以富,亦只以异。’”

此诗小雅我行其野之辞也。旧说:夫子引之,以明欲其生死者不能使之生死。如此诗所言,不足以致富而适足以取异也。程子曰:“此错简,当在第十六篇齐景公有马千驷之上。因此下文亦有齐景公字而误也。”杨氏曰:“堂堂乎张也,难与并为仁矣。则非诚善补过不蔽于私者,故告之如此。”

【钱穆】

子张问崇德辨惑。子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惑也。”“诚不以富,亦祗以异。”

崇德:行道而有得于心为德。崇德者,以德为崇,略犹《中庸》言“尊德性”。

辨惑:惑,心有所昏昧不明。辨惑者,辨去其不明,略犹《中庸》言“道问学”。子张问: “如何而始可谓是崇德辨惑?”此两语当是古言,而子张引以为问。

主忠信:忠信存于我心,若不以忠信为主,而徒争在外之事业功名,则离德已远,不能谓之崇德。

徙义:闻义,徙己意以从之,犹云迁善。主忠信则本立,徙义则日新,此为崇德之方。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此犹云“进人若将加诸膝,退人若将堕诸渊”,皆譬况之辞。两句当一气读。下文“既欲其生,又欲其死”,即是复举此两语,而文气更迫促。好恶无常,先后反复,杂投于一人之身,斯其昏惑甚矣。人之惑,主要从其心之好恶来。故求辨惑,尤贵于己心之好恶辨之。或说: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乃两事分列,即此已是惑。下两语“既欲其生,又欲其死”,则是惑之甚。今按文气,当从上说。

诚不以富,亦祗以异《诗小雅》〈我行其野〉之辞。当是错简,应在第十六篇“齐景公有马千驷”章,因下章亦有齐景公字而误。

[白话试译]

子张问道:“如何可算得崇德辨惑呀!”先生说:“存心主于忠信,又能闻到义的即迁而从之,这可算是崇德了。喜爱一人,便想要他生,厌恶了他,又想要他死。既要他生,又要他死,这可算是惑了。”

【译文】

子张问怎样提高道德修养水平和辨别是非迷惑的能力。孔子说:“以忠信为主,使自己的思想合于义,这就是提高道德修养水平了。爱一个人,就希望他活下去,厌恶起来就恨不得他立刻死去,既要他活,又要他死,这就是迷惑。(正如《诗》所说的:)‘即使不是嫌贫爱富,也是喜新厌旧。’”

【自译】

子张问如何崇德辨惑。先生说:“以忠信为主,趋附于义,以此来崇德。喜爱时想让其生,厌恶时想让其死,既想让其生,又想让其死,这就是迷惑。‘与其本身好坏无关,只是你的好恶之心在变。’

【感悟】

崇德大意是崇高道德,辨惑大意是辨除迷惑,崇德、辨惑大概是古代词语,不必再解释翻译。本章不难理解,关键是最后一句,“诚不以富,亦祗以异。”是引用诗经小雅《我行其野》里的诗句,《集注》有说该句位置有误,不属本章内容,持此观点者为多数,因此这里用红字标出。但如果该句位置没有错误呢?那孔丘先生为何要在此处引用呢?个人根据对此句的理解,这里进行了引申释义,唯恐差之千里,特录原诗如下,以供参考(自译方式纯属个人爱好):

[原文]

我行其野,蔽芾其樗。婚姻之故,言就尔居。尔不我畜,复我邦家。

我行其野,言采其蓫。婚姻之故,言就尔宿。尔不我畜,言归斯复。

我行其野,言采其葍。不思旧姻,求尔新特。成不以富,亦祗以异。

[自译]

我行荒野,椿叶弱弱。婚姻之故,我来尔屋。待我不善,回我乡土。

我行荒野,蓫草涩涩。婚姻之故,我来尔宿。待我不善,回我家族。

我行荒野,葍蔓落落。尔忘旧情,只求新乐。非良于我,尔心变故。

【后记】

    孔丘先生辨惑之说富含哲理,同一事物,你用不同的心态去看去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甚至是欲其生、欲其死的天壤之别,这就是惑,它只在你的内心而不在别处。就像我们喜欢一个人时,就看不见他的缺点,甚至把缺点也当作了优点统统喜欢起来;而当我们厌恶一个人时,就看不见他的优点,甚至把优点也当作了缺点统统厌恶起来。其实这个人的优缺点就客观的存在在那里,只因我们的好恶不同而戴上了不同颜色的眼镜而已。这样的情景如果只出现在男女相看方面,倒也无足轻重,只是,若是出现在评价他人时,甚或是上级评价下级时,那将是一场不负责任的灾难,而这样的灾难或许每天都在发生。所以,评人当慎。

 

                                                              槐榆柳

                                                           2018128

[参看资料]

朱熹《论语集注》、钱穆《论语新解》、南怀瑾《论语别裁》、李泽厚《论语今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