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书笔记之《论语》5.22

(2017-04-13 23:49:06)
标签:

槐柳先生

槐榆柳

国学

论语

读书笔记

分类: 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之《论语·篇四〈里仁〉》孔子及其弟子

【原文】

5.22子曰:“伯夷叔齐(1)不念旧恶(2),怨是用希(3)。”

【注释】

(1)伯夷、叔齐:殷朝末年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父亲死后,二人互相让位,都逃到周文王那里。周武王起兵伐纣,他们认为这是以臣弑君,是不忠不孝的行为,曾加以拦阻。周灭商统一天下后,他们以吃周朝的粮食为耻,逃进深山中以野草充饥,饿死在首阳山中。

(3)希:同稀。

【集注】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孟子称其“不立于恶人之朝,不与恶人言。与乡人立,其冠不正,望望然去之,若将浼焉。”其介如此,宜若无所容矣,然其所恶之人,能改即止,故人亦不甚怨之也。程子曰:“不念旧恶,此清者之量。”又曰:“二子之心,非夫子孰能知之?”

【钱穆】

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孤竹,国名。

旧恶:一说:人恶能改,即不念其旧。一说:此恶字即怨字,旧恶即夙怨。

怨是用希:希,少义。旧说怨,指别人怨二子,则旧恶应如第二解。惟《论语》又云伯夷叔齐:“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则此处亦当解作二子自不怨。希,如老子听之不闻曰希,谓未见二子有怨之迹。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又称其:“不立于恶人之朝,不与恶人言。”盖二子恶恶严,武王伐纣,二子犹非之,则二子之于世,殆少可其意者。然二子能不念旧恶,所谓:“朝有过夕改则与之,夕有过朝改则与之。”其心清明无滞碍,故虽少所可,而亦无所怨。如孔子不怨天不尤人,乃二子己心自不怨。

今按:子贡明曰:“伯夷叔齐怨乎?”司马迁又曰:“由此观之,怨邪非邪?”人皆疑二子之怨,孔子独明其不怨,此亦显微阐幽之意。圣人之知人,即圣人之所以明道。

[白话试译]

先生说:“伯夷叔齐能不记念外面一切已往的恶事,所以他们心上亦少有怨。”

【译文】

孔子说:“伯夷、叔齐两个人不记人家过去的仇恨,(因此,别人对他们的)怨恨因此也就少了。”

【自译】

孔丘先生说:“伯夷、叔齐,不记念他人昔日恶行,怨恨因此就少。”

【感悟】

《史记•伯夷列传》记载了伯夷、叔齐二人的事迹,也记载了孔丘先生对二人的赞美之语。《史记》是我喜爱的书籍,即便随兴而读或是随需而读,亦常为太史公的笔墨功夫所折服,只是此卷读来的确感到有些凌乱。伯夷列传里主要讲了这两兄弟的三件事:一是兄弟互让孤竹国,二是谏阻武王伐纣,三是义不食周粟饿死首阳山。我觉得此卷最精彩不是伯夷、叔齐二人的事迹,而是太史公的几番质问。这里引用与本章有关联的一段:

“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

看了伯夷、叔齐的故事,你说他们是有怨恨呢还是无怨恨呢?有人说:“天道无偏,善有善报。”像伯夷、叔齐,可以算作善人呢还是不算呢?他们积仁德修品行,如此这般却因饿而死。还有孔门弟子七十二贤里,仲尼独推颜渊为好学之人。但颜回常常是一无所有,连糟糠之食都难得饱腹,最终英年早逝。上天施报善人,到底是怎样的呢?

【后记】

咱是理解不了伯夷、叔齐,不让武王伐纣,那是要任由纣王祸害天下吗?是不是认为恶贯满盈才会恶有恶报呢?但恶报是什么?没准就是被武王给灭了。所以,武王伐纣或许正是要替天行道呢,你们这一拦,说不定就是在助纣为虐呢。最后还以吃周粮为耻,宁肯饿死在首阳山。还是赞成太史公的话:“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槐榆柳

                                                                                                                     2017316

[参看资料]

朱熹《论语集注》、钱穆《论语新解》、南怀瑾《论语别裁》、李泽厚《论语今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