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之《论语》5.21
(2017-04-13 16:23:18)
标签:
槐柳先生槐榆柳国学论语读书笔记 |
分类: 读书笔记 |
读书笔记之《论语·篇五〈公冶长〉》孔子及其弟子
【原文】
5.21子在陈(1)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2)狂简(3),斐然(4)成章,不知所以裁(5)之。”
【注释】
(1)陈:古国名,大约在今河南东部和安徽北部一带。
(2)吾党之小子:古代以500家一为党。吾党意即我的故乡。小子,指孔子在鲁国的学生。
(3)狂简:志向远大但行为粗率简单。
(4)斐然:有文彩的样子。
(5)裁:裁剪,节制。
【集注】
与,平声。斐,音匪。此孔子周流四方,道不行而思归之叹也。吾党小子,指门人之在鲁者。狂简,志大而略于事也。斐,文貌。成章,言其文理成就,有可观者。裁,割正也。夫子初心,欲行其道于天下,至是而知其终不用也。于是始欲成就后学,以传道于来世。又不得中行之士而思其次,以为狂士志意高远,犹或可与进于道也。但恐其过中失正,而或陷于异端耳,故欲归而裁之也。
【钱穆】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子在陈:《史记》:“鲁使使召冉求,求将行,孔子曰:‘鲁人召求,将大用之。’是日,孔子有归与之叹。”
吾党之小子:党,乡党。吾党之小子,指门人在鲁者。《孟子》:“万章问曰:‘孔子在陈,何思鲁之狂士?’”是也。孔子周流在外,其志本欲行道,今见道终不行,故欲归而一意于教育后进。鲁之召冉求,将大用之,然冉求未足当大用,故孔子亟欲归而与其门人弟子益加讲明之功,庶他日终有能大用于世者;否则亦以传道于后。
[白话试译]
先生在陈,叹道:“归去吧!归去吧!吾故乡这一批青年人,抱着进取大志,像布匹般,已织得文采斐然,还不知怎样裁剪呀!”
【译文】
孔子在陈国说:“回去吧!回去吧!家乡的学生有远大志向,但行为粗率简单;有文彩但还不知道怎样来节制自己。”
【自译】
孔丘先生在陈国说:“回去吧!回去吧!我家乡的弟子心高志远又精明干练,已然学有所成,我不知道再如何培育他们了。”
【感悟】
《史记•孔子世家》:“秋,季桓子病,辇而见鲁城,喟然叹曰:‘昔此国几兴矣,以吾获罪于孔子,故不兴也。’顾谓其嗣康子曰:‘我即死,若必相鲁;相鲁,必召仲尼。’后数日,桓子卒,康子代立。已葬,欲召仲尼。公之鱼曰:‘昔吾先君用之不终,终为诸侯笑。今又用之,不能终,是再为诸侯笑。’康子曰:‘则谁召而可?’曰:‘必召冉求。’于是使使召冉求。冉求将行,孔子曰:‘鲁人召求,非小用之,将大用之也。’是日,孔子曰:‘归乎归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吾不知所以裁之。’子赣知孔子思归,送冉求,因诫曰‘即用,以孔子为招’云。”
公元前492年,鲁哀公三年,这年秋天,鲁国权臣季桓子病重,他感叹地说:“过去鲁国差点儿就要兴旺了,因为我得罪了孔丘这样的贤人,所以没有兴旺起来。”他又叮嘱嗣子季康子说:“我要死了,你必定辅政鲁国;辅政鲁国,一定要召回仲尼。”几天后,桓子去世,康子继位。丧后,就想召回仲尼。公之鱼说:“昔日先君定公用他有始无终,终为诸侯耻笑。今日君再用他,若不能善终,就要再为诸侯耻笑了。”康子说:“那召用何人为好?”公之鱼说:“一定要召就召冉求。”于是就派使召冉求。冉求将要动身,孔丘先生说:“鲁国召冉求,不会轻用,将会重用于他。”同日,先生说:“回去吧回去吧!我家乡的弟子心高志远又精明干练,已然学有所成,我不知道再如何培育他们了。”子赣(子贡)明白先生有归乡之念,送冉求时,就叮嘱了“若为重用,记着把先生请回去”这样的话。
这一年,孔丘先生60岁,自季桓子弃他不用,他开始周游列国已经整整五年了。这五年,夫子过得并不顺心,他没有找到自己理想的王道乐土,倒是有人说他像丧家之狗,虽然夫子“然哉!然哉!”地打趣自己,但他内心的失落想必也是有的。此时季桓子去世,他的儿子季康子执掌鲁国政权,国君也已经换作了鲁哀公,孔丘先生未必不重新对鲁国抱有幻想,可使臣来了,要召用的却是他的弟子冉求,孔丘先生当然不会嫉妒小辈弟子,只是触景生情,感慨系之,于是说了上面的话。
《史记•孔子世家》也有这样一段话“孔子居陈三岁,会晋楚争强,更伐陈,及吴侵陈,陈常被寇。孔子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进取不忘其初。’于是孔子去陈。”此语境与上有别,语义理解也必有差异,这里姑且存疑。
【后记】
不能断章取义,不能以今释古,所以《论语》并不好读。
[参看资料]
朱熹《论语集注》、钱穆《论语新解》、南怀瑾《论语别裁》、李泽厚《论语今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