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熟人社会私德公德 |
近年来,所有大学里的考试几乎成了猫鼠互博的游戏,成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较量。仅以我所在学校而言,研究生考试已再现科举时代作弊与反作弊的智力博弈场景。从一人出卷到多人出卷,从出一套卷到出两套卷再到出四套卷,从随机抽卷到随机拼卷;从各学科、各专业独立阅卷评卷到全校集中阅卷评卷,同时伴有摄像机监控、纪检人员巡查等等,凡人力所能想象的监控措施几欲穷尽,但考试本身的公平性问题未必彻底解决。且当考试公平性凸显时,考试的科学性、合理性未尽得当。多年来,社会对高考一考定终身多有微词,但又认为高考是最公平的考试之一而不愿试水改革,因而造成举左手骂高考举右手赞成高考的奇谲景观。于是高考之痒继续绑架国人的心智,也绑架了人才异彩纷呈的成长空间。
多年前,吴思先生一部《潜规则》风行天下、洛阳纸贵,但“潜规则”大行其道的土壤却并未随着时间的推演而慢慢淡出。是以反躬自问之,我们当下除了到菜场买菜到商场购物不找或者较少“熟人关系”外,其他无论祈福求财或者祛病消灾,无不希望委诸于熟人。教育、医疗这些提供公共服务产品之处,我们要找熟人因应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预期恐惧;去法院打官司,本来有一套相对完整的诉讼显规则,我们要用熟人潜规则占得上风或者保证不吃暗亏;政府机关本应以公信安生立威,但国人去政府办事也要以熟人为介质才能心安……梅因所称的“一切社会的进步都体现为身份到契约的进步”并未在这个市场经济发展近30年的国度呈现。哪怕GDP已经成为全球老二,我们依旧不能成熟、从容面对陌生人社会所要求的稳定预期问题。
熟人关系的滥用是社会资源畸形配置的结果,并构成中国法治社会成长所必须面临的“情、法、理”相互纠结的特殊难题。诸多初衷良好的规则因了“人情”的渗入而南橘北枳,实效大打折扣。熟人关系规则的弥漫将损害社会的公平肌理,它让贫弱边缘人群更加蒙受悲摧的人生命运,而增添对社会的隔膜乃至仇视;它让强势不肖之徒更能上下其手得受其奸,因而藐视、践踏一切人类规则。欲根除熟人关系滥用的病灶,固然可以开出各种药方,但真正实行民主、法治,将公权力首先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为首要之策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