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写一段题外话。我认为2009年以来,随着全球各大央行货币政策的轮番宽松——包括资产负债表史无前例的扩张和不断降息(甚至开始尝试负利率,比如欧、日银行隔夜拆借利率),首先导致了资产价格通胀(证据充分)。而当美联储试图收缩资产负债表,其它央行陆续停止QE时,资产价格通胀己经失去了它最大的推手。欧州股市的熊头;美国股市的牛尾;加拿大房价的泡沫,都己经开始展现出来了。
所以,现在我认为并不买股票的好时机,当然,也许统计学家不认同我的看法。
可能仍有极少数的个股会穿越熊市。而熊市本身,也是“以合理甚至折扣价”买入优秀企业的最好机会:前提是你要有现金在手。
查理.芒格举过例子:麦片供应商。他发现几家麦片供应商,经常做促销打折活动,他觉得看上去好像竞争挺激烈的。但是他考察了以后发现,不说做得最好的,就是做的一般,利润率也还不错。
我的直觉是:以后中国的保健品市场,跟芒格举例的麦片供应商差不多。区别是:单纯的保健品供应商,很难长期的领先下去。
“膳食补充”是一种基于科学方法给出的定义,它服务于两大类人群:亚健康人群和需要高能食品的人群(比如青少年和运动员)。这是汤臣倍健和其它保健品供应商的区别所在,至少我认为,他们很清楚的意识到这一点。这一区别,我从另一个侧面:没有发现这家企业,有让我不认同,但却在保健品市场长期存在的、短视的各种营销手段。
查理.芒格说过:要用“以合理的价格(便宜更好),去买入优秀的企业”这种方法去实现“复利”,虽然沃伦.巴菲特更喜欢依赖于他的商业天赋,用“滚雪球”的方法去实现“复利”。
投资是这样,我想实业也是这样:A、高质高价:比如苹果、茅台,这种企业全世界来说都是极少,它们要么是上帝扔骰子扔出来的,要么就是由某个天才创造的;B:优质平价:以合理的价格销售优秀的产品或服务。
汤臣倍健现在的主营业务,仍然是以膳食补充的产品为主。一些网友们认为:他们的产品还不够平价。这样想当然是有道理的:为什么没有跟欧美的产品拉开售价差距?比如便宜一半?就是说,也许有一天,会面临产品净利率下滑的局面。
除非是两个方面的原因:1、 其实中国很多领域的制造业综合成本,己经开始和美国持平了;2、企业能提供和欧美企业一样优秀的同类产品。第二个原因,也是我长期持有医药股的主要依据。我想他们己经抓住了历史赋于他们的机遇,并在追赶欧美跨国药企路上紧追不舍。
如果汤臣倍健,在未来10年,切入到服务业,专注服务于亚健康、青少年、运动员,那么,这就带来另一大类收入的商机,而且这类收入将具有“护城河”的属性。合资当然是一个办法,中国的汽车行业,之所以没有经历过家电行业残酷的竞争期(直接跟日美系肉博战),原因正是因为合资:行业早早就复制了寡头竞争格局。
线上销售+线下服务,是这种转型带来的必然结果。如果仅从销售“膳食补充”这个角度,那么,不断上涨的成本最终会让实体店变成负担;但是从“服务”的角度,实体店就是一种资源。当然,这意味着实体店需要全线转型+再培训。
我再举个例子:一家卫生院。这家卫生院离一家市级综合医院很近,这个原因导致工资只能靠市的财政拨款。后来院长想了个办法:去接订单。他一家一家的中小学校跑,最后把学校的疫苗接种和体检的单全搞过来了。你说这家卫生院,给医生护士发奖金合理还是不合理呢(比同行高)?仅从经济学的角度说,当然是合理的。
我举这个例子,想说的是:市场永远都是“计量付酬”(“量”是变量,命题可以做为公设)。这是《经济学》的内容,但是很重要,下面我简单明了的讲。
为什么民营企业,不敢像以前的国营企业那样,“安排岗位”呢?比如把一个主管岗位给大股东的小舅子?是市场竞争逼得民营企业不敢这样做,而不是什么“没人情味”(现在是职业经理人)。市场竞争的结果,也就带来了各种各样的“市价”:产品售价、工资价格等等。虽然“市价”有时高估有时低估(这就是为什么会有商人),但至少没有任何人,能随便开工资、安排岗位或把产品及服务“想卖什么价就卖什么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