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指数反弹下半场:银行+地产

(2016-08-13 10:59:41)
分类: 指数
         首先是美国股市(个人博文《标普500确认进入第5浪》),进入2009年以来上涨的第5浪。这个原因,是央行的货币政策,现在纯属“人为”的制造资产价格泡沫。
         
         2016年上半年,中国的信贷体系,处在旧债未清、新债再续。整个过程随着央行基准利率的转变,可以“形容”成央行的净供给量*资金拆借成本=信贷增量*风险溢价。就是说,是央行先指定了资金拆借成本为常数,而后,市场的金融机构再假设什么条件下,资金拆借成本和风险溢价为常数关系,这样,金融机构就能够在无风险资产——风险资产中进入套利。
          而上述过程中,宏观的货币供给量,准确的说,是准货币的规模,就己经绕开了“利润——存款”的自生机制,完全随信贷规模的膨胀而膨胀。
         比如说,企业用什么来结清债务?当然是用基于利润的自由现金流来结清债务的本息。一家企业发行5年期的5万元的企业债,每年要偿还1万债务本金+500元利息。债务扩张带给企业新增利润,再扣除比如固定资产折旧这类资本费用外,剩下的现金流,才是偿还债务本息的主体。所以,债务本息对应的是现金流。
         衡量企业偿债能力,不是基于它的“资产/负债比”,“资产/负债比”只能估出企业的清算价格:即破产清算时,企业的净资产还有多少。而是“盈利/资产比”,即“资产收益率”。
          在货币供给量的“M1”中,企业持有的活期现金,这可不一定是主营业务带来的现金流,也可能是通过债务扩张、票据贴现、互相担保等得到的,而这类货币,就被称为“准货币”,和债务是对应的:债务结清则准货币状态消失,只有盈余才能转变成存款。如果企业无法偿债,那么“准货币”消失,债务变成银行的坏账。
         由央行基础货币供给不足,导致的“基础货币不足——基准利率上升”;和由宏观的债务/现金流缺口导致的“存款生成速度<贷款增速——借贷利率上升”,这完全是两码事。
        
        但是不管怎么说,一个事实是:准货币的规模,随着信贷规模线性膨胀——这在一个信用评级含糊不清的金融系统里,是必然的。并且,因为央行指定了资金拆借利率(其实央行根本指定不了!央行只是压低了货币价值,进而压低了拆借利率),由于基准利率——信贷利率的“利差”的存在,大量套利的资金涌入:从无风险资产转成风险资产。由此,形成了系统性的“风险敞口”。
        而中国的M2的增量,我认为,主要是由债务碾期得到的。
       
       从股灾到现在,为了维持指数,和市场头寸的流动性,银行、保险有80%的流通筹码事实上被长期锁定。而信贷和杠杆扩张的资金,通过举牌,目的同样是扫掉标的物的80%流通筹码:比如万科,己经扫掉7X%。因为,在不能“对倒坐庄”的情况下,想要操制一只股票的走势,就只能通过集中其流通筹码到80%——当年的德隆系。 更因为,这根本就谈不上是“恶意收购”。
       所以,A股反弹下半场,就完全是由银行+地产决定的。
       指数反弹下半场:银行+地产

       ——由于以上过程中,人为的因素占主导,我放弃对A股的看法。
       因为也可能会涨到不可思议,就像房价那样。如果进一步控制到90%,那完全就是亿安科技的重现了。
       
       由信贷行为派生出来的“准货币”,并不能直接变成法币,它只有两个途径:1、通过利润或资本利得;2、由谁来买单:政府、央行或纳税人。
       我可不相信央行有能力指定什么“信贷利率”!因为那等于说,央行有能力把信贷风险控制在一个常数范围内?事实上,央行连银行“大到不能倒”都不知道怎么解决!
        而法币制度的特点之一就是:通胀起来时,央行必须去控通胀。如果央行不控,通胀将螺旋式的上升,最终逼得央行不得不去控制。而资产价格通胀会是例外么?它会泡沫化、然后爆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