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张图,是我理解的创业板,基本面+技术面的全景图。
首先说一点,做为分析师,你永远只要想两个问题:1、行为动机;2、获利模式。
(我不是分析师,我是个人投资者,简称散户。)
资本市场所有行为的唯一动机是“逐利”,“利”分为“利润”和“资本利得”,这是不一样的。
而不是书上说的什么理性或均衡或优化。
再说“驴拉磨”。分析师也有理工科出身的,编“驴拉磨”的方程会吧。好,不管你们怎么编,我说你们统统都错了。看,我拿着一把嫩草,我说驴之所以拉磨,不是因为拉完磨后它可以分到多少草,而是因为它总是在追我手上这把,它永远吃不到的草。这把“永远吃不到的草”,可以叫“某某主义”,也可以叫“市场预期”。
这是中国念文科的,根本看不起理工科的原因所在:“智商”太低了;要是哪天中国的文科生忽然夸理工科的人“智商很高啊”,亲,那也是相对于驴而言的
。
当然反过来说,有时候还是老老实实的拉磨好。
我分两部份,先说技术面。
在上一轮的疯涨中,创业板走出了一组“5-3-5”的波浪结构,从技术面上说,理论上存在着从2016年3月21日开始,再走一组“5-3-5”,我也不敢完全排除这种可能性。
但是从正常人的思维角度来说,创业板现在是在走“C浪”或是拓展级别的“B浪”。如图所示。
再说基本面,或者直接说“资金面”。
从2013年的“钱荒”之后,为了满足“债务拉动型”经济增长(《印钞学》
),央行对基准利率重新定义:年化的短期拆借利率——“央行给金融机构的再贷款利率”。换而言之,不管市场实际利率如何波动,金融机构都可以用国债或其等价物做为抵押,向央行拿到“再贷款”。
这个意义在于:终于让金融机构摆脱了传统的“存款/贷款”的硬约束:比如存款准备金率、资本充足率、贷/存比等等。用通俗的话来说,就是:金融机构终于理直气壮的当上了“利率的二手贩子”:倒买倒卖“利差”。
——这招是美帝学来的。
在创业板上涨的第二波的5浪,我认为,是由金融机构的资产管理——简称为“资管计划”决定的。
资产管理针对的是富人。
上图,是机构统计的,所有金融机构的资管计划的总规模——93万亿。简单的说:地产+股权。
重要的是“获利模式”。中国的房地产业,是从中国财政部那里,通过公开竞价拍卖的方式,买来了50年的“税收权”,然后地产商再把“税收权”加在房价里,卖给中国的老百姓(亲,您听懂了么?
);而中国的股市,众人皆知:90年代起就是靠搞“政策市”做庄起家的。
只要理解“获利模式”,就知道这些以地产+股权为主的资管计划的最终目的:高价倒卖给老百姓。比如,80倍市盈率卖股票;15年不吃不喝的总收入买套房子。
中国的创业板有一个奇迹,可以载入人类证券史:不管发行什么股票,也不管赚钱亏损,统统都是50倍市盈率以上;这个现像在管制住新股发行价格后——不准超过20倍市盈率,越演越烈:连续板。这种现像在之前中小板并没有见过。毫无疑问,这些连续拉板的资金,不可能是出自散户的行为,只可能是出自机构的行为。为了要做到这一点,熊市时,中国证监会,就必须要控制新股的发行节奏:以最有利于场内机构资金运作的节奏去发新股。
很可惜,我至今不知道,这种资金运作的“获利模式”究竟是怎么玩的。但本质无非两种:1、资管计划,主要是机构和上市公司的“价格对赌”;2、做庄获利。
在第二波的5浪上涨中,是公募基金疯狂的拉抬创业板;而证监会在场内资金,不足以推升牛市的情况下,推出了融资融券——让散户压杠杆。于是,在场内资金猛拉创业板后,就看到一波疯狂的5浪上涨。而股灾后,公募基金的筹码无法出货,只能靠证金公司救市,由央行行长来确定“政策底”,通过撒网式买入,搞了一波“王的女人”,即“B浪”反弹后大举出逃。
最后,是红色的趋势线。我之所以认为它直接,或间接可视为,由“年化短期拆借利率”带来的资金增量。因为从基准利率的改变:1年期存贷款利率——年化短期拆借利率,就己经不存在所谓的净回笼或净投放,而是以央行宣称的利率价格,由市场的交易量决定央行“净供给”的规模(需要教几遍?)。
即:市场的交易量——金融机构的资金通道(现在是“半混业经营”)——金融机构从央行获得再贷款。和以前不同的地方在于:金融机构并不需要等市场派生出和基础货币等价的“存款”,就能直接向市场再投放资金。
这也等于:如果有大规模的庞氏骗局,那么这些庞氏骗局的玩家和金融机构可以直接产生交易,并且只要能融到资且不被识破,庞氏骗局将可以越滚越大——就像当年安然一样。而在之前,庞氏骗局根本无法派生出“存款”,“存款”不足,拆借利率将上升。
另外,现在央行的货币供给,完全随着市场资金交易量的扩张而扩张,根本停不下来。
而以上,都是由于央行改变了基准利率而引发的问题!并且这个问题,在美国和美联储同样的存在。
资管计划膨胀——资金交易量的膨胀(2015年是股市、2016年是债市和期货)——央行货币供给的迅速扩张。仅在今年的6月份,央行就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净供给了1万亿人民币的资金。
而且,这期间还伴随着央行通过政策性银行,直接给中国财政部的贷款,就是中期借贷便利(MLF)也在迅速膨胀。中国财政部把财政赤字,通过投资的形式,转变成企业的主营收入,即M1中企业的活期存款。简而言之,中国财政部把家底都拿出来了,一次性的转变成企业的主营收入,而“民生”的地方财政隐性亏空,我估计己经没人敢看了。(可能因为没法看了,所以准备全民喝中药?)
所有这些,直接形成了人民币的贬值压力:人民币汇率和人民币资产回报率成正比;和人民币购买力的稀释:一线城市房价迅速上升和食品价格通货膨胀;并且资产的高估,货币供给的过剩,引发的资金外流,直接削弱了中国的外汇储备。
谁能够从这一切中得到好处?
——估计只有那些智商高达250的文科生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