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流动性陷井”将让“QE”失效

(2016-07-07 15:56:32)
分类: 经济
        (首先一个新浪微博的问题:我并没有给某条微博点赞,怎么我的博客会显示出“点赞”?这己经出现了两次。这只有一个解释:只要我去过那个博客,现在就会被新浪微博帮我“点赞”——“新浪牌”自动点赞机?“流动性陷井”将让“QE”失效
          
        “流动性陷井”这个词,是凯恩斯发明的,指的是当利率低到某个临界点后,央行再怎么向市场注入流动性,也无济于事。   
         但在金本位和法币时代,它的表现形式还是有区别的。
         QE根本就无法推高“通货膨胀率”,比如说,把它推到2%的位置上运行,欧央行或日本央行所谓的“2%通货膨胀目标”,那其实是“通货膨胀税”的目标:让货币/物价一年贬值2%,这是随着印钞机带来的“一次性的物价上涨”。
         但是QE(印钞机)在推动物价上涨和资产价格上涨方面,它更明显的推动了资产价格的上涨。这是由于资产相对于物价,它不受市场竞争引起的。而它的逻辑是:资金成本推动的迭代效应(是代数,也就是为什么可以从对数图上观察到)和跨资产套利共同引发的。
        一、迭代效应。 
        A、不管央行购买资产的形式是什么,总有一部份资产被央行购买走了,换而言之,就迫使原来持有这些资产的资金,去买入另外的资产,用以支付资金成本(除了国债可以被强制性的“倒贴利息”以外,永远别想着这个市场谁会给你“倒贴利息”)。
         B、由于央行人为推动的利率下行,引发了金融机构的成本倒置:更低的收益率无法支付之前的资金成本,所以,它们要么就需要提高杠杆,要么就需要买入风险更高的资产。
         A和B,在金融系统里,就形成了迭代效应:从国债——企业债——股票——房地产,一层层的传导出去。这样,资产价格就简单的随利率成反比。
        然而,上述过程是属于“人造”的 。
       二、跨资产“套利”。
       把1万亿美元的国债换成1万亿美元的房产,这显然是不可想像的。因为显而易见,你会碰到“流动性”问题:房地产可是“不动产”,流动性非常差。所以,房地产的租金回报率—基准利率的差价,在经济上行周期里,就是流动性溢价(贴息);在下行周期里,还要在加上风险溢价(贴息)。
      举个例子,比如房地产的租金回报率为8%,而基准利率(或者年化的短期拆借利率)为2%,不是因为房地产租金回报项目的风险有多高,而是因为房地产的流动性非常差。股票好一点,但其流动性根本不能跟国债比。
      更离谱的是:房价涨速—基准利率(或年化的短期拆借利率),比如房价上涨了50%,而基准利率2%,两者相差了“回报率”相差了48%。而它的事实是:泡沫和信贷结合到一起了。
       我认为,当中国央行,把货币政策从数量化操作,改变成利率化操作时,这才是中国的短期信贷(银行短期理财)和资产价格爆涨的真相——总有一群农民金融家们,以为自己发现了“新大陆”。
       这也是为什么,不计入金融活动的中国服务业PMI,跟民新制造业的PMI差不多。
     
        “流动性陷井”将让“QE”失效
       上图,是引用自“断线的红风筝”的微博,每单位的信贷/每单位的GDP。
        这帮农民金融家们究竟想干什么,我根本看不懂。

        这里,要提到“资产组合平衡”这个概念。
       ( 据教科书上说,该理论实现了“存量和流量有机的统一”“流动性陷井”将让“QE”失效
         但这类理论,比如“假设没有发生市场套利”——这个假设永远不存在于真实世界。 你看,不但是跨市场,而且是跨资产,因为首先央行自己就先“跨”了:把国债直接等同于现金——总有一天,央行自己也找不到对手盘,只能自买自卖,并美其名为:扩张资产负债表。
        而这类理论,都是基于“均衡”理论搞出来的(一般均衡就是瓦尔拉斯均衡)。
       
       年化借贷利息=基准利率(通货膨胀率)+风险溢价(贴息)+现金回报率。
        当央行把基准利率一直把它压制为零时,那么,即变成年化借贷利息=零+风险溢价(贴息)。就是说,当现有的所有资产组合面临的风险越大时,市场就会自动在利率期货市场上反馈为负利息。当美联储准备满足市场的胃口时,由于“通货膨胀率—基准利率”的差值的存在,市场会进一步扩大“套利”规模;如果美联储不准备满足金融市场的胃口,试图进行“利率正常化”,即“通货膨胀率/基准利率=1”时,那么面临风险逆转、泡沫破灭金融市场就以死相逼:我们死给你看——全国人的养老金都在我们手上。
         ——因为货币制度的麻烦在于:过程是不可逆的。欧州搞了欧元区,想让希腊离开欧元区都没办法了:因为按任何会计学的方法,逆转它的代价,一定要超过现有的账面损失。但其实,这是假像。
        
        但是以上都不重要,QE对资产价格的推动效应,必将被“流动性陷井”所终结。
        凯恩斯并没有明确说明,“流动性陷井”的临界点要怎么定义,而且现在的法币时代,也不同于他当时的金本位时代。比如说,在金本位,货币供给量是受到黄金约束的,当通胀起来时,实际利率会跟着通胀住上升;但是现在呢,通胀是2%,央行也完全可以把基准利率压在零,以此“激励”了更多的资金,在“通货膨胀率-基准利率”里进行“套利”和杠杆的放大。虽然从实体经济来说,己经陷入了“流动性陷井”里了。
        但有一点是确定的:风险溢价(贴息)是央行无法控制的,当风险溢价(贴息)>实际负利率时,多米诺骨牌就将倒塌,而央行,不得不再次动用纳税人的钱(很多央行忘了,以为钱是他们自己的!)给投机者买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